外国油画艺术作品欣赏及赏析

世界10幅最著名的油画 印象派油画赏析

“每幅画有感觉的肖像都是艺术家的肖像,而不是画中人的肖像。”——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仅仅模仿作品不可能被视为艺术。艺术是来自内心的东西。创作者的激情、复杂性、欲望和悲伤都流进了艺术家的作品中。一个艺术家可能看起来是一个创造者,但艺术有一个艺术家的暗示。艺术最终会让艺术家离开。 10.记忆的永恒,萨尔瓦多·达利 正是由于这幅画,达利在28岁才成名。这幅画有几个名字,比如融化的时钟、下垂的手表和柔软的手表。这幅画引起了世界各地学者的注意。他们对这幅画最感兴趣。据说达利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得到了这个概念。 9.亨利·马蒂斯舞蹈 亨利·马蒂斯并非一直都是画家。他在巴黎获得法律学位后发现了他对绘画的热爱。在发现之后,他热情地研究艺术,最终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很少有艺术学者对舞蹈提出否定的批评。这是一种异教徒的舞蹈音乐仪式。人们在恍惚中翩翩起舞。三种颜色——绿色、蓝色和红色象征着地球、天堂和人类的注入。 8.亲吻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古斯塔夫经常因其作品中的裸露而受到批评。古斯塔夫的吻被视为所有艺术形式的融合,这幅画可能是古斯塔夫和他的情人艾米莉的自我写照。克里姆特受到拜占庭式马赛克的影响。拜占庭人在他们的绘画中使用黄金。同样,古斯塔夫在他的绘画中混合了金色的叶子,创造了他自己的绘画风格。 7.沉睡的吉普赛人 亨利·卢梭 除了卢梭本人,没有人能更好地描述这个场景。据说,他把这一幕描述成“一个流浪的黑人,一个曼陀林的运动员,躺在她旁边的罐子(一个有饮用水的花瓶),在沉睡中克服疲劳。”一只狮子路过,拾起她的气味,却不吞吃她。有一种月光效应,非常诗意。“宏伟的是他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画家。” 6.最后的审判 由希罗宁斯·博世 这幅画简直是宏伟壮丽。这是漂亮的完成。左边的面板显示了亚当和夏娃的创造。中间的面板显示了耶稣的“最后审判”,他是谁将上天堂,谁将下地狱。我们能看到的地球正在燃烧。右边的小组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地狱形象。 5.水仙花的变形 萨尔瓦多达利 我们都熟悉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那个痴迷于自己形象的人。好吧,大理在这里画了他自己对水仙的诠释。故事是这样的。那西塞斯很漂亮,他最终打破了许多人的心。所以神的干扰。他们认为惩罚他是适当的,让他看到自己的倒影。然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纳西索斯爱上了自己,最终因为无法拥抱自己而死去。诸神因为这样做而感到遗憾,所以他们以水仙的形式对他进行了不朽的不朽。左边的面板显示了那西塞斯盯着自己的倒影。之后,他爱上了自己。右边的面板显示了包括水仙花在内的事件。 4.屠杀无辜者 彼得·保罗·鲁本斯 这幅画的主题是圣经屠杀伯利恒的无辜。在被三位智者讲述基督的诞生后,希律王指示在伯利恒城杀害年轻的男孩和婴儿。图片中躺着孩子的尸体。在这幅画中,最后几个孩子被抢走,等着被无情地杀害,大屠杀达到了顶峰。通过使用丰富的色彩,鲁本完成了一件杰作。 3.1948年 杰克逊·波洛克 波洛克的工作与其他画家非常不同。他会把他的画布放在地上,在画布上移动,然后在上面滴上一层树枝、画笔和注射器。由于他独特的技术,他甚至被称为“开膛手”。这幅画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一幅画。 2.睡莲 莫奈 莫奈睡莲遍布各处。你必须把它们看作壁纸,海报和艺术杂志。事实是,莫奈痴迷百合。在他开始画百合之前,他曾经大量生长它们。他在百合花池上面的花园里建了一座日式桥。他非常高兴得知,他在同一年里画了17场同样的情景。鉴于他的大部分绘画都含有百合,莫奈曾经说过:“自然的一个瞬间,一个方面就包含了这一切。” 1.最后的晚餐 列奥纳多·达·芬奇 这一幕是从《圣经》中挑选出来的。《最后的晚餐》描绘了耶稣被捕前的最后一餐。他刚刚对他的使徒说过,他们中的一个人要背叛他。在这一刻,所有的门徒都感到悲伤,并告诉他,这肯定不是他们。通过他生动的想象力,达芬奇在这幅画中捕捉到了这一刻。有趣的是,达芬奇花了四年时间完成这幅画。



荷尔

德国绘画在1360问答6世纪时出现了三位具有世界意义的大师:丢勒(1471~1528)、格吕内瓦尔德(约/75~1528)、荷尔拜因(1497~1543)。其中以荷尔拜因的年龄最小,但他的创作活动却最富划时代意义。因为他正处在德国宗教信仰改革运动的尾声,而德国的农民战争也已结束,全德境内正面临着一个沉寂和低潮的时刻。荷尔拜因的故乡是奥格斯堡,它是德国南部最大的工商业都市,它与瑞士的巴塞尔较近歌宣困农长(位于德、瑞边境)。画家也基本上在这一带活动,后又去了英国。所以,荷尔拜因的艺术从精神气质上与题材内容上都开始发生变化,与上述两位画家均有不同,也即说,他开始走出国界,为德国的资本主义开发打开了一扇窗户。 荷尔拜因出身绘画世家,其父亲汉斯·荷尔行剧异老足款战抓贵营拜因是奥格斯堡画派的创始人,他本人也叫汉斯必·荷尔拜因。为了区别,后来历史上就称其父为老汉斯,而他称作小汉斯·荷尔拜因。其父的绘画风格是代表德国15世纪最后一种面貌,所以父子间存在一个分界线:分别代表15世纪和16世纪。小汉斯·荷尔拜因还有个哥哥,衡发校叫安布罗修·荷尔拜因,也是一位画家,青年时即因病人夭折了。小汉斯17岁时,曾与其兄一起离开家乡,前往巴塞尔。这时德国的印刷业蓬勃发展,兄弟俩在那万好出犯孔毛到销况将里立刻受到欢迎,印刷商聘他们为书籍插图画家。1517年,荷尔拜因又应邀去瑞士中部的琉森,后又从琉森南下,到意大利北部作观摩旅行。回来后,即被巴塞尔接纳群杀军斯举入画家公会。是年,他与一州皮革商的寡妇结婚,从此独立开业。由于他的肖像画很出名,他的画坊很快成了巴海令动补金优啊塞尔最著名的画店。以后,他根流府弦还曾去法国,受到西欧异国文化的熏染,作为知名的肖像画大师,他在巴塞尔的艺术声誉从此确立了。 荷尔拜因的肖像画品种繁多,有速写肖像,黑色铅笔肖像,彩色粉笔肖像,还有精致的油画肖像。所绘的福人物有巴塞尔市长雅各波·梅耶、大出版商阿麦巴赫的儿子巴塞尔大学法学教授明尼发修、著名的德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摩尔、天文学思笔程绍首家尼古拉斯·克拉泽以及他一生通收导中画得最出色的德陈怀国人文主义作家伊拉斯谟。后者原是荷兰人,因看中巴塞尔这一先进的国际文化城市,定居于此。此人具有鲜明的反教会、反封笔经建的政治色彩,荷尔拜因非常崇拜他,先后给他画过多幅肖像,现存的就有三幅。我们从画家所选择的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与学者对象上,可以看出荷兰拜因本人的艺术倾向以及他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里欣赏的是他于1528~1529年完成的一幅《艺术家的妻儿》肖像画。 这是画家描绘胡身边最了解的人的宜宽方温服万立县一幅肖像画,也是他最成功的苏肖像之一。在这幅画上,画家以细腻的笔触,倾诉了自己对亲人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似乎在其余肖像画上是难以找到的。被越续丰固个城画者是画家的妻子依丽莎白·宾贞斯托克,一位在生活上十分俭朴,终日操持家务的中年妇女。她虽不年轻,但脸部仍显得端庄、清秀,由于丈夫的艺术活动繁忙,家庭的负担似乎使她整个身心都憔悴了。两个孩子依偎在身边,大的男孩叫菲力浦,是荷尔拜因的长子,他专注地望着远处,那种少年的纯真感又隐含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膝间是小女儿,叫卡特琳娜,小脸虽充满着稚气,这时似乎也能感受到大人的一丝愁意。 这幅画的人物头部有真人大小,据一些学者从其他摹制品画稿上看,认为原画的背景可能还有一些建筑物,右边也被割去了一块,在画的上眉,原来还有一个题名,现在均没有了。画家作此画的时候,正是他妻子在病弱时期,而荷尔拜因又将要远去英国,当时是在巴塞尔暂作逗留。目睹此情此景,不禁也使画家潸然泪下。这一切都被画家流露在笔端,形象是十分感人的。 此画原是画在四层厚的纸上的,然后再沿人物外轮廓裁下,裱在木板上,约有79×65厘米,现藏巴塞尔国立艺术博物馆。 荷尔拜因于1526年初访英国,在那里逗留了两年,通过他所结识的托玛斯·摩尔,得以认识更多的英国上层知识界人士,其间完成了许多肖像画。1531年,他第二次去英,从此就定居在那里,直到逝世。在这最后的11年里,他的肖像画技巧已到登峰造极的境地,这可以从这里欣赏的一幅德国商人乔治·基什的成功肖像上获得证明。 最初,荷尔拜因在伦敦期间,以与德国人社会的往还为多。乔治·基什是驻伦敦的汉撒同盟商会(一个由德、英、北欧联合的最大国际性商业组织)的德国代办。该商会专营金融业务,基什在伦敦商业界是一位知名人物。当时荷尔拜因的肖像画主顾中有负责进口丝织品的税收官,通过这位税收官荷尔拜因又认识了这些商人,当然他与德国商人的交往最多,也是出于同乡情谊。《基什肖像》一画的产生即由来于此。不仅如此,它还是画家这时期画得最精致的一幅肖像。为了博得商界的信赖与得到更多订件,他在这一幅肖像上发挥了他最卓越的才能。尤其是那些被人称颂不绝的肖像上所有的环境细节,如墙上和桌上挂放着的杂物等等,荷尔拜因所运用的笔触之细腻精密,即使用放大镜去辨别,形象也清晰无比:铺在桌上的阿拉伯图案毛毡,板壁上的帐册、桌上的文具、剪刀、钟表、装有金币的圆盒、玻璃花瓶以及在瓶颈上的石竹花……件件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他还细密地画出板壁上部架子上存放的书籍、记事册、文件盒、钥匙、戥子等;墙架上与基什手上的信函仔细看去,几乎能看清上面的每一个字母。有的是利用上面的文字或题签,在补充说明画中人的身份和地位,如在这幅画的上端,粘在板壁上的一块纸片,上面以拉丁文写着:你所见的这幅画表现了基什的容貌。这是他生动的眼睛,这就是他的面孔……。在板壁的左下角,则写着一句基什的个人格言:任何欢乐都是由痛苦换来的。就连板壁上挂着的几封信函,也清楚而完整地写出姓名与地址。 这种过分以细节的精致描绘来说明被画者的身份的表现方法,是当时流行的肖像画风尚。画家能在形象上加深可读性,就证实这位艺术家的造型功力。当然,这种自然主义方法,在16世纪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荷尔拜因更易于在这方面显示他的肖像技巧。还有一点,即所谓油画,那时是指油色与蛋彩画的混合,它有别于今天的油画。这幅肖像画是画在木板上的,作于1532年。约96×85厘米,现藏德国柏林博物馆。 在英国时,荷尔拜因的肖像画声誉日趋高涨,加上英王亨利八世聘他为宫廷画师,一些政府人物对他也很注目。1533年,应法国驻英公使的委托,他完成了这一幅《法国公使双人像》。这里两个人物,左边一个叫扬·德·丹特维尔(1504~1555),原是贵族;右边一个叫乔治·德·塞尔夫,原是主教(/09~1541)。左边那个穿一身贵族武士装,裘皮大褂,右手拿一把套入金鞘的短剑,左手支在书桌上;右边的主教穿的是天鹅绒长袍,靠在桌子的另一端。 这幅画也以各种细节之精细的描绘而著称。画上所有杂物和《基什肖像》上一样纤毫毕见。据说右边那位主教是一位思想开明、修养颇高的学者。他精于文学与音乐,还通德语,并同情宗教信仰改革运动。于是在他的一侧摆上了曼陀铃与管笛,一本打开的带乐谱的赞美诗,上面有德国宗教信仰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诗词(以表示被画者对路德教的同情)。此外,桌上桌下还有各种科研仪器,如天象仪、弹簧秤、数学计算器、地球仪、算术教科书,等等。地板的镶嵌图案则象征宇宙。奇怪的是,在地板与桌子之间,有一斜置的难认的影象,逼视这一形象的究竟,也很难确定所画的是什么。据有的分析家说,它是一个骷髅面具的反射影子,象征什么,迄未有确切的答案。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骷髅影子是扬·德·丹特维尔的一个私人徽记,因他的帽徽上也有这种形象,因而说它是帽徽上的形象的反射镜放大。 由于这里画的是两个全身像,人的脸部就相对地小得多。这幅画颇象早期照相术发明后的布景照相,不过在16世纪,肖像画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品种,当时上层人物的嗜好是决定性的因素,此种心理与现代人要求拍照可能同出于一辙。但要靠艺术家的精到的技巧去一笔笔画出来,殊非易事。荷尔拜因的肖像画确实在欧洲起着肖像艺术的领先作用,它对于后来的英国绘画有很大的影响。这幅油画也画在木板上,约207×209厘米,现藏伦敦国家画廊。 荷尔拜因身为宫廷画师后,他的主要任务是为国王画肖像,类似的国王肖像他先后画了许多幅。5年里,除了这一幅《亨利八世肖像》外,还有《皇后詹·塞穆尔肖像》(1536年作,藏维也纳)、《丹麦克丽丝蒂娜肖像》(1538年作,藏伦敦)、《威尔士亲王爱德华肖像》(1539年,藏纽约)等等。而这一幅《亨利八世肖像》是他最后一幅代表作。 英王亨利八世在历史上是一个暴虐君主,其生平最轰动的大事就是结婚次数很多,而且在每次新婚前都要借故杀掉前妻。这种宫廷丑闻在贵族内部早已风闻遐迩。荷尔拜因作为受雇于这位暴君下的画师,在这幅肖像上运用的是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他真实地刻画了这一历史人物的暴戾与残忍的性格。这位国王身材高大,脸庞平阔,由于饱食终日,身子虚肿。脸部肌肉已经松弛,而眉宇间仍显露出那种诡诈、嫉妒与残暴成性的阴险品质。这一切,在画家的笔端刻画得入木三分。荷尔拜因把国王身上青年人珠光宝气的华服装饰,描绘得相当仔细,几乎每一饰物,每种绣品以及每件挂珠的精美色泽都作了认真的再现。尽管如此,皇帝的雍容华贵仍掩饰不了肖像的本质特征的揭露。这个人物身上所有昂贵的披挂物,都意味着英国千百万人民的血汗结晶。 荷尔拜因于1543年死于流行的鼠疫病。其时正是多雾的伦敦的秋季,艺术家是年只有46岁。这一幅最后的肖像也就是他的宫廷艺术倾向的一个极好表征。据说此画是副本,原画已失。是绘制在木板上的,约为82.5×73.6厘米,现藏罗马国立美术馆。 作品欣赏见: 和


44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