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

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那时候很小,但根据老师们的说法,让我们痛恨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之感到现在都根深蒂固,但是今天当我再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心里却怎么也挡不住产生全新的理解。

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幻想

安徒生14岁离家闯荡之后终身未婚,连奶奶和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在身边。亲情长时间的缺失,一辈子漂泊远离家庭,对家庭的温暖只能靠幻想和怀念来慰籍。

油画卖火柴的女孩视频播放

作者本身出身贫寒,对社会上贫富不均,强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一面是饥寒交迫,没有欢乐,受人欺凌——马车横冲直撞,男孩抢走了她的拖鞋;另一方面是“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透过商家的玻璃门可以看到圣诞树是那么大,那么漂亮。

于是整遍作品让人感到充满着作者对不幸的穷人深切的同情,以及对穗袭亩贫富不均的社会的哀怨。

在那个时代,作者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只能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作者写道:“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其实这段话只能说是幻想,因为上帝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在那个时代也不可能存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所以小女孩死去了。

当我再次细读该文时,我发现其实小女孩的经历固然有许多不幸、苦难,但是作者却一再强调小女孩死时“嘴上带着微笑”,“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我想,安徒生的本意是认为死去就可以不禅携再受痛苦,对生活在苦难中的小女孩来说是一种解脱.安徒生用宗教的思想阐述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写到小女孩面对如此不幸的生活,可是她没有悲观绝望,仍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这一点令人很感动的。的确,生活虽然窘迫,但是人不能失去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当今还有许多不发达地区,但是又有多少人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劳动和奋斗改变了生活的面貌,走上了呼吁之路,沿着这个角度进一步思考,人生道路漫长,生老病死总是不可避免的人万一遇上不猜森幸,不要悲观和绝望,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怀着幻想和追求。

39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