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术作品风格的比较

关于中外美术作品比较欣赏

王承利1
[摘要] 美术作品欣赏特别是绘画艺术欣赏,传统上讲属于美术史的学习范畴,是较深入较全面的认识。美术作品比较欣赏,烧类呼剂印棉知便答则侧重不同,它是以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欣赏、审视不同传统形式的美。通过对比、参看、交流、勾通的方式,更通俗、更平易的了解认识世界范围内美的形式、形态。从而更好的挖掘认识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美术。

[关键词] 欣赏;认识方挥通练景空支块卷升式;比较;审美理想;观念思维
欣赏,这个词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其一,个体经验的角度。其二,典型的,能代表相当部分人共同感受的体验。毕竟,不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是社会条件下的人,不待单音衡伟岩久交提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但是个体主观的着班而且也是客观社会的。对于艺术作品,我范提扬露们要学会欣赏,懂得欣赏。这里两个欣赏,含义略有不同,第一,看,看什么?第二,作品,怎么看?
对于美术作品的认识方式,传统上大多是通过学习美术史的方式,先分中外,后从复草分因元行推革发源到发展细细密密、美术理论、美术言论、美术年代、美术作品、风格流派等等,精微细致。这对于专业人士和艺术类学生而言是必要而必须的。而对于艺术素质教蛋比跳派对除裂次育来说,它面对了更广泛程基画乎双练的受教育人群,对非专业人群而言,显然此种方式不合适,不实际。美,人皆爱之,但面对一股脑的大量美术作品,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实的、浪漫的、具象的、抽今苦距款象的,加上一大堆的年代,让人不蒙也会被吓跑的。
及艺术审美教育,不缺少受惠人群,真正缺少的是一种理念和一种确今住活皇六况构端实可行的方法。这种情况下,中外美术作品比较欣赏,作为选修课程就特别适合,也应该在普通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类学校中普及开设。
首先比较的出现,说明认识的角度和传统了发生了变化。比较是人类在同外部自然交流勾通中较高的一种认识阶段,它大范长龙可以同时将两个和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参照系统建立联系,从而避免认识上的独立性、静止性和片面性。其次,比较可以见出异同。对所比较的事物有更明确、更客观的认识。而使得在对纷繁浩瀚的艺术作品欣赏时,能够更为透彻,更加从容自由。再次,比较不是以高低优劣为目的。它通过对大量丰富的美术观念、美术作品的比较,能从中发现中西美术的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和保护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更准确、客观的认识我们民族美术的长处与不足。
中西古代架土出征审美理想的异同
从先秦哲学家和美学家的著作中,我意李笑今历世态投求甚害们了解到儒家思想是汉文美后味读模想最化不同与世界其它民族的基本特质。中国古代审美理想的认识首先要从对儒道思想的认识作为开宗。儒家理想人格的形成是把宗法体制的共同性要求内化于自我人格的形成,“克己复礼”而“成教化,助人伦,”“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为艺术、教育的目标。使得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从外在的约束转化为自在自觉的遵守,实际就是要求艺术的情感须自觉的由道德伦理来节制以达到情与理的和谐统一。那么道家的审美理想是什么呢?“夫虚静恬谈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一”。明确了在对命心与物浑然一体的体验中,人的精神将从实用、利害、因果的束缚中超脱出来,达到一种“虚”、“静”、“明”的自由审美境界。人作为生命的存在本应与自然一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里真正的美是一种大美至美让飞殖费杀机额艺名是天地之美,宇宙本体所显现出孙来的质朴、自然、恬淡之美。这些思想不但内涵丰厚,同时还具有深厚的美学意味,对中国书画美学产生极大影响,为中国古代审美理想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是以类取之,以虚带实,以实带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情理统一,物我和一。
对照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西方造型艺术就是以模仿自然为目的,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数”是万物之源。自然界事物存在就是“数理”的存在。艺术家在模仿事物外在形象的时候,通过比例、对称、完美、表现存在的本质和规律,从一个物体美的认识到集体的、全部的美的认识,从美的形体到美的制度美的知识,一直到彻悟美的本体。由此,在对和谐美的追求过程中有了“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构成长方形比例协调感的“黄金比”。人体美同样取决于不同数之间的比例和谐”。从希腊神话到希腊雕刻,大量雕像也佐证了艺术对真实物象立体性的模仿和美化。比较中西美术,如果说中国古代哲人对美的认识,主要侧重于审美的“心理”方面,那么西方则重于对象的外在形式,关注“美”与“真”的联系,把艺术的审美创作和欣赏看作是追求知识和真理,乃至追求上帝的过程。

中西表现主义作品的差异

中西绘画创作的观念和思维特征的区别
山水一直作为纯粹而且重要的精神象征存在于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生活中。古人认为,自然山水在空间形态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在时间状态上也是无比生动千姿百态的。从山石、树木、水泽、云草中寻找人生存在的道理,寄托心灵、情感,正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创作山水画本源的真实意图。对于山水画创作来说,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特征,更接近于一种时空的转换,画家不仅考虑的是看见了什么,更关心人自身内心的变化过程,想到什么。用生命的状态表达对象。由于没有象西方绘画中光影、质感、透视的约束,中国山水画更多地依靠虚实、遮挡以及不规范的大小比例关系来暗示行云、流水、山石、树木的空间,而使得对自然的表现更加肆意、主观、淋漓尽致。所谓“ 低仰自得,心游太空,心融融于玄境,意飘飘于白云,忘情勿我之表,纵志于有无之间。”一幅画可以从山前到山后,从山顶到山脚,一幅长卷可容下一年四季、阴晴、雨雪。它不是特定的山,特定的水。它有明暗、有表情、有灵性、更有生命,可以使欣赏者与之一起喜怒哀乐。这种神奇这种中国哲学文化所独特的眼光和心灵,你是无法在西方风景绘画中看到的。
为了栩栩如生的描绘再现自然,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尤其在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中表现突出。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及兴趣自古希腊起由来已久。古希腊人钟情于人体的表现,他们对于人体结构的精通、体积空间的塑造,完全在于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各门科学意识的渗透。在健康美丽的人体艺术表现中,饱含着人类的生命力,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而这种题材在古代中国画中绝对少有。此中反映着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差异。人体与着衣人物画从文艺复兴之时起迅猛发展,除因人文主义精神对人自身价值肯定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就是模特。若无模特,西方人物绘画单凭记忆想象,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模特儿为画家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创作灵感和依据。但光有模特还不够。画家必须深入学习人体解剖,甚至自己动手去研究,随着西方科学的进步发展,人体透视学与人体运动解剖学进一步帮助画家创作更具生动性和挑战性的人物绘画。对比中国古代人物绘画在既无人文科学环境的支持,又无内在观念思想的帮助下,大致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中造型不准、解剖不对、不画人体的原因了。中国人物画的主要目标和追求是“美”与“恶”的分辨,“气韵生动”是绘画所要达到的最终标准,并且形成传统,彰示后世,中国人物画的这种追求使得它和西画表现真实准确的美在造型要求上突显区别。这里绝无对中西绘画褒贬评论之意。而只有认识到中西绘画的各自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背景之后,我们会发现,西方绘画的物质性、再现性,相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性、表现性之间的巨大差异了。

现在看来,中西绘画比较欣赏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其价值在于,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得到美术文化意识的培养。美术的发展历程体现着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其外在形式具有物质性,而创造方式和水平又体现着审美的精神性,美术文化所包含的这些东西需要挖掘和揭示。系统的绘画艺术欣赏教育,一定会涉及美术现象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而且会启发学生深入领悟美术现象的内在文化底蕴,引导了解绘画与人素质和发展的关系。认识绘画作品所展现的境界、技能、观念永远是人素质的体现。其二,人文精神的陶冶。虽然绘画欣赏不同于德育课,但以德育和文化成长为中心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也是绘画艺术教育的使命之一。古往今来,在时空长河中,得以积淀的美术作品,必然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挖掘和弘扬,达到扬善、育德、益智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欣赏态度,掌握正确的方法成为一个心理结构健全的具有审美判断能力的欣赏者。其三,绘画欣赏的再创造性。欣赏,表面现象上看是一个直观掌握的过程,实际上一件美术作品之所以流传,除了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品质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欣赏者的主观态度。它需要想象力、体验力和感悟力,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应悟,把作品所包含的内容复显出来。而这个过程必然渗透着欣赏者个体的人格特征、心理内涵和精神理解,这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独特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意志,甚至欣赏者所处的时代特性,都会使得美术作品本身有新的开拓补充,甚至是重构,从而使艺术形象成为活的有生命的形象。
中西美术最大最本质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实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但它的确是认识和理解中西绘画不同的关键核心。对于有着几千年历史、画种繁多、作品纷呈的中西绘画,通过对照、剖析、探寻,发掘,相信我们至少可以坦然面对不同文化的冲突,它们的变迁和融合,而学会用更加浅显、生动、平易、自由的心态,开启爱美、审美的大门。

2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