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中,典型、意境意象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拜求高手!急!急!

文论中,典型、意境意象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拜求高手!急!急!

1.———————
一、文学意象的涵义
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结合。
在文艺学、美学中,意象有两个涵义:审美心象审美物象
审美心象:“定墨”(物化)前作家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形象

审美物象:诗歌中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富有审美意蕴的物象。
可简略介绍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中关于意象的观点与意象分析的方法、中西文论关于意毕棚象的区别,以及哲学基础的不同。
二、文学意象的基本特征
文学意象是审美的认识、审美的情感和审美的物象的统一。
作为审美心象的意象具有模糊性。
作为审美物象的意象具有寓意象征性。
三、形象与意象的区别与联络
作为审美心象的意象,是文学形象的模型和依据,文学形象则是审美意象的物态化、外化。
文学形象并不完全等同于审美物象(文学意象)。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文学形象的组成部分,文学形象则是审美物象的组合。
由于某些审美物象的反复运用,就形成了某一民族诗歌或文学的稳定的意象系统。
2.——————-
一、文学意境的涵义
文学意境:文学作品中由对文学意象(审美物象)的具体描写及其所暗示的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和含蓄蕴藉的丰富情思所构成的艺术境界,是由特定的审美物象规范指引而形成的能够诱发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它是中国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抒情作品的一种艺术境界。
文学意境既是文学形象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象,是蕴含更为丰富壮观的高层次的文学形象。
可简略介绍意境的思想渊源及历史发展线索,说明其民族特色。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虚实结合、“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诗、词有意境,散文、戏剧、小说也可以有意境,但并非所有文学作品都有意境。
辨析:情景交融是产生意境的基础和前提,但仅有情境交融还不能产生意境,必须由实出虚、虚实结合。(以作品分析为例)
塑造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意味的审美意象,选择恰当的意象结构方式,引发、造成无穷尽的审美空间,是创造文学意境的关键。
意境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作者的精心营构,而且需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感受。
三、意境与形象、意象的区别与联络
一般的文学形象具体、明确,意境则模糊、朦胧;意境是文学形象,又是文学形象的升华。
文学意境往往由文学意象(审美物象)组合形成,但又超越文学意象。
3.——————-
一、文学典型的涵义
典型形象:作家创造的既有鲜明的独创性,又广泛深刻地概括了一定社会现象,揭示了某些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文学形象。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与完美融合,它通过个性显现共性,通过现象揭示本质,通过偶然表现必然。
典型形象不止是人物形象,凡是艺术形象,都可上升为悔携典型。在西方文论史上和文学批评实践中,艺术典型一般都指叙事文学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形象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标志。塑造了典型形象的文学作品,具有典型性。
典型与形象的关系:艺术形象可以分为一般与典型两个层次。艺术典型是艺术形象的升华,是高品级的艺术形象。形象与典型的区别在于是否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深广的概括性以及二者是否达到了有机结合。
由于意境—般都具有深邃阔大的审美空间和独特而富有概括性的情思,大多达到了典型的程度,因此也常被称作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典型。
二、文学典型的基本特征
(一)广泛深刻的概括性
与形象的概括性相比,典型的概括性具有更突出、广泛、深刻的特点。
突出的代表性:集中概括了生活中某一类人或社会现象的共同特征。
巨大的普遍性:对社会现象的概括广泛。
深刻的思想性:对社会现象的概括深刻。它能够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反映历史发展的某些必然规律。
注意辨别典型性与阶级性的差异。
(二)鲜明独特的个别性
典型具有十分鲜明、生动、独特的个别性,独特而鲜明的个性是典型具体形态的标志,是典型的不朽艺术生命的魅力所在。
独特的个性:外部形态表象的鲜明独特、内在精神与性格本质的独特、现象形态的不可重复、个性的丰满。个性越丰富就越独特,就越具有艺术生命力,就越能反映个性所存在的世碧数伏界的情状。个性的丰富是“一”与“多”的统一。
(三)个别性与概括性的有机结合
典型与一般形象的区别,还表现在典型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有机性。它包含两层意思:一、共性与个性融为一体,共性通过个性而存在和显示;二、典型是一个生气贯注的整体,是一整个“世界”。
三、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指人物具体生活环境与时代的统一,是作品中人物生活于其中而又体现了时代特点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具体生活环境。
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生存并显示社会的某些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人物形象。
恩格斯提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是要求注意人物、环境与时代的统一,即不仅要作到使作品中人物形象与其具体生活环境统一,而且要真实反映人物和环境存在的时代背景与氛围,否则就不典型。因此,塑造典型环境是刻画典型人物的关键。

象征主义和意境创作的关系是

体重、质量、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体重你你的重量,是重力(G)和质量的关系是G=mg(g是常量,在初中可以看成/kg),质量是不会变的,就是说你到月球上你的质量还是不变的,但是重力(体重)变了,因为月球上的g和地球上的g不同,体积是物件占有多少空间的量,跟前两者完全不同

意象 与 意境 中国文论

意象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物件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该词原为哲学概念。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flash的符号与元件和影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用反编软体反编,然后再用micromedia的flash开启,调出库,或者直接找一个提取库档案的软体

论建筑,自然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自然、人,这是三位一体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发展的,他们之间关系的协调性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者相互关联,认知是基础;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也会反作用于认知;意志是一种带有情绪的过程,也对认知产生影响。

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详细)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关系,从内容上说,表现在物与志、景与情、事与理、人与意的辨证关系;从形式上说,表现在藏与露、虚与实、跳与联的辨证关系。只有从内容、形式上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才能创造出诗歌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高度合一的艺术境界——意境。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水 *** 融,是形神情理和谐的溶合。换句话说,意境是文艺作品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的高度统一的艺术环境,是作者渗透了美学思想和情感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意境是一切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所追求的审美目标,是我国传统的文艺鉴赏中所极为重视的一个审美课题。诗歌论坛上有句话,叫“诗歌好不好看构思,美不美看意境”,事实也是如此。就拿仅二十字的柳宗元《江雪》为例(干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把天寒地冻(意象)、人鸟绝迹(意象)的雪景垂钓(合称“境”)与自己遭到贬斥以后孤独无援的心情(意)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境界,这便是意境。
这种能引发读者想像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的艺术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是诗歌创作的最高美学境地,诗有没有诗味就表现在这点上。怎样创造这种神秘美妙而又有无穷魅力的意境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意象之间辩证关系,或者说意境源于意象之辩证之中。
意象不是意境,但与意境有密切的关系。意境是整篇作品主观思想与艺术形式溶于一体的环境,是整首诗歌的整体画面、完整形象的表现。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艺术境界的“细胞”,是意境的“零部件”,是意境创造的基础。综而言之,两者应是全部与区域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般地说,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美丽的意境。
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何为意象辩证关系呢?通俗地说,意象即意之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及由两者结合而产生具有新涵义的情境。象即诗歌所描绘的形象、表象、外物,是客观的、可见的、具体的、生动的。好诗必有“象”,故苏轼赞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象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到作品的东西,是“意”所得以寄托的外物,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和触觉表象,这是诗人对客观世界选择取舍的结果。“意”即诗歌通过“象”所要表达的内情、主旨,是主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概括的,是象所蕴藉的情意。古人所云为“言(象)外有无穷之意”。通常我们可以把象理解为诗中的人、事、物、景等外物,把意解释为志、理、情、义等内旨,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比如,诗句“从星星的弹孔中,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诗句不能说有意境,但却有意象。星星、弹孔、血、黎明……可称“象”,意为这些外物组合、叠加而形成的与通常不一样的新的意思(似乎可以理解为经过黑夜的战斗,黎明因此来临)。这两者的和谐统一,合称为“意象”。
意与象关系应该是辩证的,从哲学角度讲,它们的关系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象即形式,意为内容。它们辩证的对立统一在一起。一定的内容要一定的形式表现,一定的形式服务于一定的内容。所以说,象为意存,意从象出,无意之象似乎魂无以附托。因此,意于象犹如象于意,两者难分不解,合而为一,象为意之形式,意为象之内容。
怎样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呢?首先从意象内容上谈起。具体地说,由于诗之写作内容,侧重不同、角度不同,意象之辩证关系可以理解为物与志、景与情、事与理、人与意的辩证关系。

题目:论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统一性 1.发展与稳定的统一。发展与稳定是事物运动的两种不可分离的状态。在人类社会中,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发展的条件,稳定与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依存。 2.改革与发展的统一。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中,发展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进行的,当一定的体制成为发展的障碍时,就须通过改革来排除障碍,为发展扫清道路,因而改革成为发展的手段和动力。另一方面,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又是进一步改革的基础。两者也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可以说,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应该有利于解决发展中提出的紧迫问题。另外,发展能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正如 *** 同志指出的:“在改革过程中,保持生产有较好的发展,我们深化改革的风险就小得多。”发展能为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增强改革的承受能力,从而减少改革的风险,增强人们对改革的信心和热情,使改革顺利地推进。 3.稳定与改革的统一。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稳定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保障。从改革的一般经验来看,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改革措施并使之有效地贯彻实施;从改革的主体力量看,只有维护人民群众稳定的基本生活秩序,使大多数人具有接受改革的稳定的社会心理条件,改革才有厚实的群众基础;从改革的实践过程看,只有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改革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同时,改革对稳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指向的是现实社会具体制度中不完善的因素,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建立促进社会稳定的机制,可以说,改革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可见,改革与稳定两者之间也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 二、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对立性或相斥性 1.发展与稳定的对立性或相斥性。发展与稳定本身就存在着矛盾。从二者的表现特征来说,社会发展要求“动”,社会稳定要求“静”,当然这种“动”与“静”是可以协调起来的,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趋向,因而具有一定的互斥性、对立性。从现实看,我们发展中国家以改革为必要条件的发展,目的是实现现代化。这就意味着必须改革某些曾经长期稳定存在的事物,如原有稳定的体制、观念等。许多研究现代化问题的学者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社会的不稳定。因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速度显著加快,这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冲击。发展对稳定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封闭型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型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会引发一定程度的社会不稳定。以社会各方普遍关注的“民工潮”为例,据统计,8亿农民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2亿人,跨省流动的超过3000万人。由于缺乏有效的分流和管理措施,他们大多盲目地涌向大中城市,对城市造成巨大压力;夹杂在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分子数量不断增加,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其二,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过快,也将助长社会不稳定因素。尽管我国已经开始实施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但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效益差、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多年积累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就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长。其三,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甚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多种所有制实现形式,突破了原有的利益结构,新的合理的利益结构和分配关系逐步形成,由此,必然造成群际矛盾。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其四,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思想动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受到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冲击;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存在激烈碰撞,使人们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反馈到社会生活中会产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 同样,稳定对发展也存在着制约性、排斥性。如果把稳定绝对化,就会制约甚至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中国的封建社会,经过长达2000多年的悠久岁月,已经成为一只“熟透的果子”,再无发展的余地,但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依然稳定异常,有人称之为“超稳定社会”。这种“稳定”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违背的,所以导致社会停滞、腐化,失去活力。所以,我们应当摒弃绝对化的稳定观。我们所强调的稳定,是要保持一种有秩序、有规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态势,一种安定、团结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环境。 2.改革与发展的对立性或相斥性。一般地说,改革与发展的对立性、相斥性大体上表现为两类矛盾。第一类矛盾是经常性的矛盾。一般表现为,由于物质条件的有限性,对改革和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应该兼顾而又难以兼顾的矛盾。当经济增长盲目追求高速度,过多占用财力物力时,就必然使改革的经济环境偏紧,回旋余地很小,从而导致二者矛盾激化。反之,当改革急于求成,重大改革措施频繁出台,耗资超过经济承受能力时,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加剧二者的对立。 第二类矛盾是过渡性矛盾。它要随着“两个转变”过程的完成才逐步消失。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两个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许多方面不能一步到位。这就必须采取一些过渡的形式,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如前所述的新旧体制、新旧发展战略相互交错和摩擦而形成的改革和发展之间的多种多样的矛盾。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看,改革在深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形成,但有些方面尚未完全到位,如专案的审批、资金借贷、税收征管等都残存著计划经济的痕迹,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又如,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国家、地方、企业各自配置资源的问题,这就容易出现资源配置的无序状态,造成资源相当严重的浪费。再从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来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主观上对市场经济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客观上尚未完全具备转变的条件(如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巨集观经济环境先后出现“过热”和“紧迫”的情况,显然也是不利于改革的推进的。 此外,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方面的改革不能配套推进,这也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3.稳定与改革的对立性或相斥性。首先看稳定对改革的制约性或限制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原有的社会稳定机制与社会各方面的具体制度之间已经形成固定的机制性联络,我们要改革原有体制,必定会受到原有机制的制约。即使是具体制度中的落后环节和因素,也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旧的肯定力量对新的否定力量必定要进行排斥,不经过艰苦复杂的斗争过程是不容易达到目的的。因此,在新旧两种体制转换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摩擦和较量。其二,社会稳定机制对改革所带来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必定会作出迅速而强烈的反应。对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震荡因素的这种反应过程,也是稳定对改革制约性的重要表现。

论述顺境与逆境之间的关系

顺境,逆境及人才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这般说法:逆境造就人才。诸如培根的“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别林斯基的“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这一种说法在中国,“始作俑者”(请恕我滥用成语吧)当推孟子,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激励了不少身处绝境中的人奋发图强,成就伟业,当然,也起了不少消极作用。
说到消极作用,也许你正受它的影响。一句“死于安乐”不知让几千年来多少富家子弟、达官贵豪,多少生活得无忧无虑的人,多少明明掌握著有利条件的人,失却进取的信心,躲进凄然的宿命里:不是说逆境才能使人成才吗?我们生活的很幸福,怎么可能成才呢?
的确,这无疑给了他们偷懒的绝妙借口。
纵观天下,逆境确实造就了不少人才,别的不说,《报任安书》里就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国外如爱迪生,贝多芬等,更不胜列举。
但是,别忘了还有这么一句话:逆境用来磨练意志,顺境用来发展事业。(汪国真)
发明大王爱迪生,青年时期的确接受过逆境的巨大考验,但后来他的电灯为他取得了巨大的荣耀和财富。这不正是他的顺境么?在顺境中,爱迪生沉沦了吗?颓废了吗?没有,他继续秣马厉兵,发展自己的事业,创造一千多项发明。
人们常讲越王“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然而,试想如果勾践在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时候,手上拥有吴王夫差那般强大力量,那又如何呢?结局恐怕就不只是“吞吴”那么简单了。
看看,顺境,不正是人才孜孜追求着的发展平台,腾飞的翅膀么?
谁说身处顺境,身处在“安乐”中,就一定会沉沦,一定会“死”呢?你看富兰克林,家财万贯,可他却利用自己的财富大搞避雷针等科学发明,参加美国独立战争,成就伟大的一生。还有葡萄牙亨利王子,贵为王室,却热衷冒险,开办航海学校,亲自训练水手,大力发展了航海事业。清朝皇帝乾隆自幼生在深宫,过著饭来张口以来伸手的生活,他没有成为八旗的纨跨子弟,而成为了伟大的帝王······
其实,对于顺境和逆境,人们常常有这样的偏见,认为享乐就是顺境,痛苦就是逆境,这没什么错,但也不全对。不要忘了,世上还有一种东西叫糖衣炮弹。
很多人以为自己“生在红旗下,长在蜜水里”,身处顺境,是不可能成才的,以此作为放弃努力,偷懒的理由。殊不知,这正是最大的逆境啊!
逆境和顺境,本不是绝对的,同一境况,既可以是逆境,也可以是顺境,关键在于身处其中的人。朋友,如果你觉得现在的生活环境正阻碍着你的发展进步,那就不妨把它看成逆境吧,用它来磨练自己的意志;如果你觉得生活有太多的痛苦和无奈,没关系,这不正是催人奋进的最大动力,发展事业最好的顺境么?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偷懒的理由,只要着手去做,无论谁都有机会成才,无论他身在逆境还是顺境。

可微与可导,连续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微和可导能互相推出…但二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可导就连续但连续却不一定可导,例如:Y=|X|在X=0出连续但不可导

42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