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纪念馆油画绘画作品赏析


辽沈战役纪念馆

这个铜像不是单只某位烈士!是代表整个辽沈战役的烈士形象!


辽沈战役纪念馆的主要建筑

朱瑞将军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1948年在辽沈战役攻打义县战斗中牺牲,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最高将领。辽沈战役纪念馆朱瑞将军雕像建于1991年11月2日,坐落在辽沈战役纪念塔西侧60米处,占地面积95平方米。由鲁迅美术学院贺中令教授设计。通体由花岗岩建造,长8.4米、高3.6米、宽2.1米。炮车式的纪念碑正面镶嵌着2.4米高的朱瑞将军高浮雕头像。头像下方镌刻着伍修权同志题写的“朱瑞将军”四个金字。碑体背面铭刻着朱瑞将军生平简介。 三层踏步的石台阶基座,将炮车碑托起,雄伟地象征着将军指挥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压倒敌人的气势。将军头像背景大面积窟窿凿痕,内涵将军殉职的意蕴。 辽沈战役是20世纪中期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1948年秋,东北解放战争经过三年艰苦奋战,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9月12日至11月2日在华北人民解放军配合下,东北人民解放军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规模空前的辽沈决战。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从而加速了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进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制定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举行辽沈战役的战略决策等一系列方针,是取得辽沈战役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东北人民解放军不断发展壮大,英勇奋战,为辽沈战役胜利建立了卓越功勋。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土地改革、生产支前与爱国民主运动,为辽沈战役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为辽沈战役胜利暨东北解放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其功名同山河长在,与日月同辉。 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的三年,是东北解放战争重要时期。东北解放战争经历战略撤退、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三个阶段;东北根据地建设与之相关连,经历初创、基本建成和巩固发展三个时期;东北人民解放军由初期的10余万人,不断壮大,发展到100余万人。东北解放区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都已超过国民党军,为举行辽沈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的52天,是东北解放战争取得战略决战胜利的决定时期。东北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率先在东北战场发起辽沈战役,揭开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序幕。经过攻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举行辽西会战,围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攻占沈阳、营口,解放东北全境三个阶段,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取得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 中国第一幅全景画——《攻克锦州》全景画。它是我国美术史上前所未有的艺术巨作,已跻身于世界大型全景画的行列。全景画是博物馆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它将绘画、塑行、声光电等多种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视听效果,真实、形象地再现历史的某一场面。《攻克锦州》全景画馆为圆柱形密闭堡垒式建筑,直径42.24米,高28米。建筑结构坚固,造型庄重大方。从基础到28米高的筒身及18根转角处大壁柱,全部用钢筋混凝土筑成,基础座于强风化岩以下,抗震设计按8度烈度设防。屋顶采用中心钢筒分别连接18榀小方刚架和18榀双玻钢屋架大跨度钢结构,屋顶采用阳极处理防锈铝板瓦防水。外墙全部镶贴最耐久的建筑材料—-灰白色、粗打花岗岩板。墙顶端的女儿墙,均做成城墙式的堆叠垛口,以表现这个馆的军事斗争的特点。圆形观众看台设在中心部位,可容纳150人。通往看台的通道,是螺旋式楼梯,内侧为台阶梯,外侧为坡道,可供老年人和残疾人轮椅行走,是无障碍建筑的重要特点。楼梯两侧墙面镶着灰白色锦砖,地面是条形防滑地板。馆内设有通风、空气调解设备和自动控制的喷洒灭火及烟感防火自动报警设备。 攻克锦州全景画,画面长122.22米,高16.1米,总面积1968平方米,重量达4吨。 攻克锦州全景画以巨幅的环行画面,将观众包围在看台上。这是全景画不同于一般绘画形式的一个特点。看台距离画面13米,这个距离使观众无法辨别地面塑行中的形象和画布中的形象之间的差别,并产生广阔的视野,从而使全景画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所有的绘画都有边缘,是一幅幅独立存在的,使观众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幅画。而攻克锦州全景画的巨大环行画面首尾相接,边缘被多种方法巧妙地遮住,和地面塑形结合在一起。这就使观众觉得面对的不是一幅画,而是一个有广阔空间的真实的景观。这是全景画重要的艺术手段,也是全景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之所在。艺术家们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高度写实的油画技巧,把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面,组织在一个环形画面中。这个多视点的构图安排得十分妥帖,山川、河流、建筑、战斗描绘得历历在目。艺术家们运用绘画的透视法则创造了开阔的空间,还巧妙地运用丰富多变而统一的色彩,创造了一个符合季节,时间和战场气氛的巨大的空间环境。准确地表现了锦州地区深秋季节的色调气氛,以及特定时间内阳光照射下处于不同方位中的地面、房屋、山坡和天空的色彩变化。同时,艺术家们运用色彩的远近透视,将空间层次推远,从而使画面产生了动人的空间感。处于不同位置上各种物体的尺度变化,以及地面塑型上的物体尺度都安排得十分合理,使观众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开阔的空间形象。攻克锦州全景画的总体色调变化和局部形象刻画都很有力度。从近处到极远处,从顺光到逆光部位的绘画手法,都极其清晰有力。特别是离观众较近的人物形象,采取了粗犷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地面塑型是攻克锦州全景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攻克锦州全景画的地面塑型一端连着看台,一端与画面连接,制作精细,构思巧妙。地面塑型上的地形、地貌、工事、武器,按一定比例缩小,做得极为逼真。木桥、炮兵阵地、战壕、废墟、小道、高粱地塑型和画面各占一半,巧妙连接,浑然一体,视觉上真假难分。使观众觉得自己站在当年的战场之中,加强了感染力,地面塑型是全景画独特的艺术手段。攻克锦州全景画地面塑型,以260根圆钢管为支撑,上面铺设角钢、钢板和钢网,再以石膏做成具体的地表形象,耐久、耐火、耐腐蚀、防虫蚀。 灯光和音响是增强全景画表现力的重要手段。攻克锦州全景画的伞形吊棚内,均匀地布置着318支日光灯,同时配合着60支高显钠灯,形成相当于锦州地区深秋季节下午两点钟左右的日光照射下的色温。画面在精心设计的灯光照明下,天空和地面的光线极为均匀明亮。由于画布对灯光的反射,使观众觉得画面行天空就是真正的天空。攻克锦州全景画馆还采用了现代立体音响技术,把解说和表现战争的声响合成,当观众欣赏全景画时,能同时听到和画面形象相一致的方位传来的解说声、爆炸声、喊杀声、马达轰鸣声,使全景画表现的战斗气氛更为浓烈。 攻克锦州全景画,以其独特的饿艺术手段,生动、形象、真实的再现了1948年10月中旬,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激战。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英烈们令人回肠荡气的壮举。锦州是东北与关内联系的咽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1948年9月7日,中央军委指示东北野战军,要确立 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集中主力攻克锦州,把敌人封闭在东北境内加以各个歼灭。东北野战军贯彻执行中央军委的作战方针,针对蒋介石“死守待援”的战略企图,采取“攻锦打援”的战略部署,集中主力25万大军围攻锦州。 画的北面,表现的是我军北突击集团第2、第3纵队及第6纵队17师、炮纵主力是封锁敌军机场,攻打合成燃料厂,攻克配水池、亮甲山、突破北面城垣等战斗场面,突出描绘了爆破英雄梁士英舍身炸碉堡 ,赵兴元率战士浴血奋战,捣毁敌人“第二凡尔登”,尖刀排长李世贵率先登上城垣,黄德福在炮火、浓 烟中,高举红旗屹立如山,董来扶驾驶“功臣号”坦克向敌人阵地冲锋的英雄形象和壮烈情景。众多的支前群众冒着枪林弹雨抬担架、救护伤员。画的南面,表现的是南、东突击集团第7、第9、第8纵队在炮纵一部配合下,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突击,攻占敌军罕王殿山、老爷岭和紫荆山等据点,尖刀连、突击连抢占突破口,迅速突破小凌河等处城垣。前赴 后继,“四竖红旗”的勇士们的形象,各纵队冲进城区,向纵深勇猛穿插,攻击敌人防守据点,与敌人展 开逐街逐巷争夺,攻占敌第6兵团司令部、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歼灭老城残敌的场面,在画中都得以充分体现。全景画再现了经过31小时激战,全歼10万锦州守敌,攻克了战略重地锦州,取得了辽沈战役关键性胜利的战斗过程。全景画馆是一项综合性的巨大工程,建筑艺术,地面塑型制作艺术,高度写实的油画艺术以及配置合理的灯光、音响,才会产生完整的全景画艺术效果。攻克锦州全景画具备了和世界上大型全景画同等规模的巨大篇幅,同时结合着高水平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塑型艺术和灯光、音响等现代技术。在总体设计中综合着现代技术和多种艺术的互相协调和互相补充。参加创作的军队和地方的各方面专家、艺术家、技术人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经过3年的通力合作,反复试验,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终于使攻克锦州全景画馆顺利建成。从而填补了我国博物馆事业和美术事业的一项空白。


49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