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表现主义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于携睁1945年熄灭之后,世界被一分为二。两大对立的阵营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对弈格局。德国作为战争的肇事者在战败后,成了分割和对立的标本,东、西德国被人为地拉向两个方向。与此同时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却在战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华盛顿作为政治强势极点的同时,纽约成为战后世界艺术的中心。美国人在战后的40年里,始终把文化艺术作为有力的冷战武器,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身的文化强势,在意识形态领域施加影响。
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以一个有活力的现代主义流派的荣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政府以经济为手段的强力推动下,它的影响力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艺术的主流。然而这种美国艺术风格的源头却来自德国。战后握嫌,德国影响力和荣誉地位的丧失,使德国人产生的失落心理是容易理解的。另一方面,德国文化传统使德国艺术家对美国文化的浅显和波普化倾向的抵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博伊于斯的“社会雕塑”观念正是以一种充满历史和社会关怀的德国方式对美国文化进行了有效地对抗。在绘画领域,一批艺术家创造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潮流所获得的世界影响力成功地恢复和加强了欧洲尤其是德辩皮岁国的文化地位。乔治-巴塞利兹,约尔格-伊门多夫,马库斯-吕佩尔兹,A-R-彭克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群体中的四位杰出代表。

新表现主义人物

36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