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保罗·高更、文森特·梵高保罗·塞尚

1、保罗·高更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

保罗·高更生于法国巴黎,年轻时做过海员,后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1873年,高更开始学画,并在1883年成了一名职业画家,他曾连续4次参加印象主义画派的展览。

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

1886年,高更离开巴黎来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小镇作画。第二年,高更又横渡大西洋来到西印度群岛的马提尼岛,岛上的热带风光给他的艺术以启发,他的作品在形式和色彩上进一步简化,以此来传达纯粹的感受和心灵的内容。

1890年之后,高更日益厌倦文明社会而一心遁没迅迹迹蛮荒,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成了他的归宿。1897年,高更贫病交加,曾企图自杀。1901年,他离开塔希提岛前往马克萨斯群岛,两年后去世。

代表作品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黄色的枯并基督》《游魂》《敬神节》等。

2、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

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同年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

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3、保罗·塞尚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月19日-1906年10月22日),法国著名画家,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造型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

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塞尚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其“客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独特性大大区别于以往的“理智地”或“主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画家。

代表作品:《圣维克多山》、《法黎耶肖像》等。

扩展资料:

作品介绍:

1、《鸢尾花》

《鸢尾花》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一幅作品,创作于去世的前一年1889年5月,当时梵高进了法国圣雷米(Saint-Rémy)的一间精神病院,在那里画成。作品现收藏在美国加州保罗盖兹美术馆。

这幅《鸢尾花》被称为梵高在“圣雷米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远远地就能吸引住人们的目光,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美,洋溢着清新的气氛和活力。

鸢尾和向日葵一样,原本都是很平凡的植物,但梵高赋予它们精彩的形象与色彩以及永恒的生命力,是这位一生都在痛苦与挣扎中度过的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仿佛是一位黑暗中孤独的舞者内心里无语的倾诉,他画的鸢尾花鲜丽可爱,但又有点忧伤,有点孤独和不安,甚至有一种近乎挣扎的姿态。画家梵高也在油画中表达出清新的洋溢与活力的气氛。

鸢尾花为草本植物,五月开花,法国人视它为国花,认定它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征。图中的油画《鸢尾花》价值5390万美元,被视为昌宽全世界最昂贵的十幅画之一,作者文森特·梵高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

2、《向日葵》

《向日葵》是1888年8月—1889年1月期间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所绘制的以插在瓶中的向日葵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油画作品,作品分别绘制了插在花瓶中的3朵,5朵,12朵,以及15朵向日葵。

并分别收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英国伦敦国家画廊、日本东京兴亜美术馆、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美国费城美术馆。

3、《屋子》

《屋子》(Te Fare)是保罗·高更1892年的创作作品。2017年2月28日在伦敦佳士得举办的“印象派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两场拍卖会,总成交额1.37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1.6亿元)。

在印象派专场,保罗·高更1892年创作的《屋子》(Te Fare)以2032.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72亿元)成交,这件作品是高更刚刚来到太平洋小岛塔希提的时候创作的,买家据悉来自亚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现代派

后现代主义定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动中的难以治把握的概念。通往后现代主义这个神秘世界有几种方法。
首先,是认识名到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状态”(Lyotard, 1988)。[5]人们不会去做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后现代主义没有计划,后现代主义来自不寻求转变。相反,世界能够在后现代主义的框架内被认识

后现代主义状态渗透到360问答当代社会的所有方面。科学家写出后现代主义的科学,文学家谈论着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后现代主义还出现在建筑、艺术、社会学、哲学、教育和科学等广泛的领域。教育技术人员根本没有机会选择是不红时乱少地象圆明甲诉求是希望介入到后现代主义府带需粮宗磁谁测调较最现象中去,非常简单,后现代主义是存在的状态。

问题是,后现代主义是什么?要把握后现代主义的含义,让我们先回到现代与后现代的对立点上,后现代主义必定是“后于”现代的,那么什么是现代主义越了脸防输依如没春断破?所谓现代主义,就是最终的、最好的方法。现代性的规定性特点有:

(1)对科学和技术的压倒一切的信仰和信任;

(2)推崇技术的正面效果;

(3)认为发展是必流业聚然的,是现代思维希望的结果(Hlynka & Yeaman, 1991)。

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景象的怀疑,最极端的是整个地排斥现代性观百阿首济环被因推点。如果对现代主义是寻求永恒真理,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对这些永恒真理的怀疑,如果现代主义是寻求知识的明确表征,那么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的状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及文化进入夜发饭游益路们里后现代时代而改变着考种”。

这样,后现代主义的规定特性就是对现代主义规定特性的排斥,并代之以:

(1)信仰多元;

(2)对技术的效果进行多方面审视;

(3)审视发展是否总是必然的课江地己史眼怀离停适,从而产生一个严肃的主张。如果用其他标准审视,“技术发展”可能根本就不是发展。

超现实讲晚能密架按断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宣称达达主义是其先驱。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支配法国文坛,其影响甚广,比利时、捷克、南斯拉夫,乃至美国、日本、墨西哥均有影响。其创作以诗歌为主,波及散文、小说、戏剧,在绘画中也有所表现。

困守英迫青当直超现实主义者的宗切二所速皮排事英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过则压利座河光。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超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出自本世纪初法国立体派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内尔(1880采-1918)之手。他于1917年写给苔尔美的信中说:"再围易治京策无前音采需三考虑后,我确实认为,最好还是采用我首先使用的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它比超自然主义这个词更好。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在扁中还找不到,它比由诸位哲学家先生们早已应用的超自然主义这个词用起来更方便。"由此可见,阿波利内尔创造超现实主义这个词的本意,在于以此来代替超自然主义这一名词。它的最初含义就是寻求超乎现实之上的种种未知现象,包括人生、社会、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诸方面。安德烈·布洛东觉得这一术语最能表达这个文艺流派的宗旨,因而得名。

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举行最后一次集会而宣告崩溃后,其中的许多成员倒向了超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1924年,法国作家布洛东在巴黎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1929年,布洛东又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的第二个宣言,详尽地解释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1930年,由德斯诺斯发表了超实现主义的第三个宣言。这样,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纲领就全面、完整地体现出来了。

布洛东在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曾对超现实主义作过经典性的解释:"超实现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通过它,用口头或局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正作用。它只接受思想的启示,没有任何理性的控制,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偏见。""超现实主义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即对梦幻的万能和对思想的不带偏见的活动的信仰。它要最终摧毁一切其他的机械论并取而代之,以解决生活中的主要问题。

超现实主义者宣称: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领域是文艺创作的的源泉。认为人的头脑活动要从逻辑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简单蝗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对人的精神、对人的本质需要的一种桎梏。唯有人的无意识、梦幻和神经错乱才是人的精神的真正活动。儿童和疯子的言行,则是不受任何控制的真正自由的范例。因此,在诗歌创作中,他们故意使用幼稚的语言和病态的形象来反对传统的美好见解。在绘画中,用混乱的线条与颜色的任意涂抹。在戏剧中,主张用折磨人的野蛮音乐,粗鲁的舞蹈,并用自行车的铃铛,有节奏地敲打货箱、脸盆一类作伴奏。

超现实主义的创作采用的是"F我意识的书写"和"自动写作"的方法。他们主张写作要绝对真实,是纯粹的无意识的活动过程,不通有艺术加工和任何逻辑思维的形式。诗人在写作时,只要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东西快速地记录下来,词与词之间,全靠一种偶然的结合;如果一时没有现存的词汇表达,甚至可以随意用某个字母、符号来代替。反逻辑性是其创作方法的一大特征。这类作用,大多数艰涩难懂,不符合语法结构和逻辑思维的法则,有的变成文字游戏。

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参加超现实主义集团的作家有布洛东、苏波、查拉,画家阿尔普、马松等等。属于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贡、保罗·艾吕雅等,由于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后来转向进步的文艺阵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主义在美国风行一时,出现了所谓"新超现实主义"流派,成为帝国主义御用的宣传工具。

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东和苏波合著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和自动的写作的问题。但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产生在1924年之后,如布洛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是超实现主义的代表作。阿拉贡在1926年发表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都会》、《生活的内幕》均属超现实主义之作。

42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