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歌赏析:多多《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十一月入夜的城市
惟有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突然
我家树上的桔子
在秋风中晃动
我关上窗户,也没有用
河流倒流,也没有用
那镶满珍珠的太阳,升起来了
也没有用
鸽群像铁屑散帆数游落
没有男孩子的街道突然显得空阔
秋雨过后
那爬满蜗牛的屋顶
--我的祖国
从阿姆斯特丹的河上,缓缓驶过……
1989
[作者简介]
多多,本名粟世征,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后来调到《农民日报》工作。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20世纪70年代,多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现代诗歌的探索者之一,其代表作《玛格丽和我的旅行》、《手艺》、《致太阳》等,早已成为汉语诗歌的宝贵财富。1989年出国,旅居荷兰15年,并曾任伦敦大学汉语教师、加拿大纽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住校作家。在旅居欧洲的十几年间,创作不懈,获得国内外诗歌界的普遍尊敬。多多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曾获得2000年首届安高诗歌奖,2005年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奖,2010年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著有诗集《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多多诗选》等。
[阅读提示]
《阿姆斯特丹的河流》写于1989年。这一年多多出国去荷兰,在该国旅居了15年之久。这首诗歌可以说是一首乡愁诗,可以与余光中的《乡愁》对比阅读,当然,效果或许会相映成趣。
“十一月入夜的城市/惟有阿姆斯特丹的河流”,诗歌从深秋的夜晚入笔,一个“惟有”表达了诗人初到异国的孤独感,举目无亲、两手空空。“突然”这个词单独一行,看起来显得很突兀,不过等读完整首诗歌就能明白这个词的张力效果,以及所起到的粘连作用。“我家树上的桔子”……是一种意识流的写法,从眼前过渡到对深秋家园的想念。这个秋天,桔子是否没人去采摘了,为何还在秋风中晃动?诗人有将目光拉回眼前,“我关上窗户”……当思念成灾奔涌而来,不要说关上窗户,就算河流倒流也是无法改变,或者有丝毫停歇的。“鸽群像铁屑散落/没有男孩子的街道突然显得空阔”,自由飞翔的鸽群,却像铁屑那样沉重,并且无望的散落下来。记忆里的街道,诗人孩提时候与玩伴的嬉戏身影和笑声充斥着,如今却空空荡荡;或者眼前街道的空阔,让诗人引发了联想。“秋雨过后”……诗人再一次回到思念的故土,于是祖国出现了,“从阿姆斯特丹的河上,缓缓驶过”。或者诗人在阿姆斯特丹面对河流的窗户驻足,入秋的夜色和面前的河水让他陷入了浓浓的乡愁;亦或当诗人面对河流的时候,一艘挂有中国国旗的远洋轮船正在河上缓缓驶过。这样的情景撞入诗人的视野态销,于是对故土的思念决堤了。这才回到诗歌第二节的“突然”,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多多曾说过,我基本就是张力说,没有张力的诗歌,或者说不紧张的诗歌我是不读的,没有意思。在《阿姆斯特丹的河流》中,多多将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并且打破时空的限制,真实之于幻觉,历史之于当下,构成时空的紧张关系,创造了一种自在流动的张力效果。当然,这种技艺的展现是基于诗人浓烈的思乡情感的。多多曾经在回到友人问他,这首诗歌写的是阿姆斯特丹的哪一条河流时,他说阿姆斯特丹的河流有许多条,哪一条都不属于我——这里没有我的河流。
[思考与讨论]
1.请简述,这首诗歌中,“祖国”的意象是怎样放置并且展开的?
“祖国”的意象是这首诗歌的核心意象,但诗人不是直接呈现这个意象的。而是通过与诗歌主题中的“河流”并置呈现的。在诗中,“祖国”是以船的意象从阿姆斯特丹的“河流”上驶过的,这有了某种承载的象征。就像河流象征了时间,生命的记忆是镌刻在时间的河流之上的,而船则承载这具体的记忆——思念。“祖国”毋宁是故乡的代名词,思乡与还乡是诗歌的母题。之所以诗人有思乡情怀和还乡的冲动,根本的是源于生命中曾有过的一段黄金岁月在故土度过。如同飘摇在时间河流之上的一艘船。那段在故土度过的时光,在去国离乡之后便成为蛊惑,不断拉扯着诗人的记忆。诗人通过眼前的景象,联想到家国,展开了无限的乡愁离绪和对曾经生命的点滴记毕尺忆。
2.如何理解《阿姆斯特丹的河流》中使用的张力手法?
诗歌中的张力,是借用物理学名词,其原意是;“液体表面相邻两个部分间,单位长度的相互牵引力”。转借到诗歌创作,张力就成了表现诗意、结构诗歌的一项重要技巧。美国新批评派的阿伦·泰特说:“诗的意义,全在于诗的张力;诗的张力就是我们在诗中所能找到的一切外延力和内涵力的完整的有机体。”所谓张力,是指诗歌的内敛与外射在冲突对抗中达到的平衡态,这种矛盾的统一,成为诗意的综合与浑结,发散与升腾,也强调了张力对诗歌的生成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诗的张力,一方面使诗人确切给出一种意念,或者经验;一方面使读者能够有所感受、领悟,或者重建诗中世界。诗人不断增强诗的张力,不仅使其富有更多的弹性,更臻于严密,又使诗不至于松散、虚浮和陷于混乱。应该知道,张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律,而是一种技巧的活用和创新。它是诗人运用各种媒介创造和显现诗的情境或智境,以达到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完整与统一,从而使诗歌具有一种生长性,即诗性意义,不因受时空限制而终止,而是不断地在读者心目中增殖。
[拓展阅读]
《一刻》
街头大提琴师鸣响回忆的一刻
黄昏天空的最后一块光斑,在死去
死在一个旧火车站上
一只灰色的内脏在天空敞开了
没有什么在它之外了
除了一个重量,继续坐在河面上
那曾让教堂眩晕的重量
现在,好像只是寂静
大提琴声之后只有寂静
树木静静改变颜色
孩子们静静把牛奶喝下去
运沙子的船静静驶过
我们望着,像瓦静静望着屋顶
我们嗅着,谁和我们在一起时的空气
已经静静死去
谁存在着,只是光不再显示
谁离开了自己,只有一刻
谁说那一刻就是我们的一生
而此刻,苏格兰的雨声
突然敲响一只盆——
评论小诗
大众文艺
40 摘要:本360问答文从自然音响、意象历尼济又盛宴、睿智悖论三个层面来赏析木心先生最受读者喜爱的小诗《从前慢》,期望通过对这首小诗的赏析见出木心先生作为五四文化的遗腹子,其创作对于当代文坛的价值所在。 关键字:木心;从前慢;音响;意象;悖论 木心半生都在漂泊——从乌洋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重回故乡。可以说,文学之于木心先生就是“散步散远了的乡愁”。《从前慢》这首小诗便是木心先生在旅途中所写,当我们阅读这首小诗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旅途中,身心疲惫的长者坐在咖啡厅里,看着窗说吃表贵压致星伯做外行走的人群,镀金的回忆之门慢慢打开,五彩斑斓的生活断章跃然于纸上。 一、自然音响 木心先生被称为“五四文化的‘遗腹子’”。肇始于五四时期的现代诗歌区别于古典诗歌的“现代感”大概有这几个方面:诗歌内容的革新;诗歌精神内涵的革新;诗歌表现形式的革新。白话诗派、新上优刻数织斗素于念游月派、现代派、朦胧派等诗派的诗歌创作使得现代诗成为现当代诗歌创作的主流。木短会周员度鸡务好刻心的诗歌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现代诗的探索和尝试。与木心大概同时代的林庚所提倡的“自然诗”与木心的诗歌创作不谋而合。林庚在其《诗与自由诗》一文中指出:“自由诗好比冲锋陷阵的战士,一面冲开了旧诗的约束,一面则抓到一些新的进展;……故自然诗的佳作是‘似曾相心白限似燕归来’,然而一个形让逐限商击距动蒸式能叫大家都熟,则除多走外还须容易熟,所以既谈到“律”,则“韵”的和谐也就有其必要 了。”第一次读木心的小诗《从前慢》便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慢慢品味后会发现这首小诗的用韵和谐,如“自然音响”般,可称为“自然诗福”的佳作。 双声叠韵词独河油推属施试音的运用,使诗歌音响达到舒缓悠扬的效果,如记得杀化司你烧海船检父德核/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早先与少年的韵同为厂这义设着持层己ao ian,读来有一种复沓之感;大家为叠韵词,诚诚恳恳告程次神去为双声叠韵词,读来有连绵之趣;“一句”二字的重复有种强调的感觉, 声调徐缓悠长,使得小诗的节奏慢了下来,给全诗定下了带着淡淡忧快料紧愁的怀旧情调。这种复沓连绵的音响与回忆的自然过程是相吻合的。 而诗韵的选择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 “i船朝未否斤厂”韵、“iu”韵、“e”韵和鼻音韵母(/ang)的大量使用在小诗中是很突出的。回忆书写是种回溯式的书写,其过程自然是缓慢。“i”韵、“iu”韵、“e”韵在古典诗韵中多为哀婉、悠长之音,在表达哀怨的情绪或者是宁静的意境之时较为常用,如王维的《红豆》、《竹里馆》、贺知章的引径建独加沉啊父感阻异《回乡偶书二首》。鼻音韵母(enenganang)作为复韵母本身发音就比较缓慢,后鼻音由于其发音部位靠命论货计动钱酸球后,音响效果就更为悠长,如诗题从前慢,三个字都为鼻音,从是后鼻音ong,前和慢是前鼻音an,并且叠韵,读者在读到诗题之后,音响效果自然就缓慢下来,这种音响效果自然会使读者的心神宁静,进入诗歌的意探争境,回忆的世界。而“i”韵、“iu”韵、“e”韵发生相对细弱,鼻音韵母(/ang)发音相对洪亮,通过运用这些诗韵不仅使全诗的音响效果自然缓慢,如一位长者娓娓道来,而且还使全诗的音响效 “会吾中” ——评木心诗歌《从前慢》 周恩宏
(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4) 无论是坚守“道德理想主义”创作的新鲁军还是有着着传统道德基因的新生代“鲁军新锐”,在现代、先锋等路子上走的都相对晚一些,或许会被贯之以保守甚至是“守旧”的称谓,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读,更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写道德,写正面形象,便是弘扬主旋律,太中心而没有读者。80年代的坚守“道德理想主义”的山东作家用执着的坚守对抗着传统文明的流逝和诚信、礼义的消失。但是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传统道德滑坡和失落的种种弊端已经逐渐显现,这时候的文坛鲁军新锐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则是道德滑坡之后,我们该怎么做的话题。有的选择用回归传统、回到农村(东紫的《在楼群中歌唱》),有的选择封闭自己,用一己脆弱的力量进行决绝的反抗(东紫的《左左右右》),宗利华的《笼子里有草》),有的选择建构一个理想道德的“桃花源”(艾玛的“涔水镇”系列小说)。文学鲁军用作家的精神自觉和人文情怀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和探索。 三、在真假善恶的人性纠结中,找寻道德叙事的张力空间道德法则往往来自于习俗或者传统,这些习俗在某些时间段变演变成为制约人之行为的“普世价值”。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时刻都按照这种普世价值或者是严格的道德准则来要求自己,出于生存本能或者某些利益的驱动,人都是在选择性的执行这些标准,执行的程度变决定着一个人外在的品质,通俗的讲便是德性,而其实质应该是人性与所谓“神性”的交锋和对垒,这种选择是很艰难的。就像东紫小说《在楼群中歌唱》中的李守志面对如何处理“捡到的一万块钱”一样,昧下这些钱女儿就可以来城里上学了,交还这些钱才对得起良心,才能活得心里亮堂堂的,敞亮亮的。李守志选择了后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崇高人性的回归。艾玛小说《浮生计》中新米杀猪之前蒙上猪的眼睛的做法,这种对动物的慈悲则是人性中恻隐之心、悲悯情怀的现实关照。东紫、艾玛等山东青年作家的道德写作就呈现这种特点,不先入为主、居高临下地以某种道德标准对叙述对象做要求和评判,而是着眼于通过与生活细节、与个体经历的描摹关照中找寻人性中或明或暗的闪亮之光。人性在哪里开始,又在哪里修复?每个人的内心都潜伏着沉沦和上升两种人性趋向,这两种人性趋向在生命展开的过程中产生复杂的交织,转变成了各种行为选择,成为了道德和品质的区分点。“鲁军新锐”作品中的“道德”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深入到人性中善于恶的复杂交织和两难选择中,展示不以判断为前提的“道德叙事”。不先入为主、居高临下地以某种道德标准对叙述对象进行严格的批判,也不放弃对于道德生命个体性与超越性的追寻,以担负重整生活信念的现代使命重新审视人性并理解人性,温暖人性并重塑人性。作家张炜曾经说过:正直的人遭受诽谤,勤劳的人忍受贫穷,丑陋尖刻的人横冲直闯,当我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怎么能够安静下来?正所谓道德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层面,很多有道德的因素,但又不是道德所可承担的,文学鲁军的道德叙事通过讲述现代个体的生命故事关注个人生命、个体生活悲剧的深层次空间,要比抽象的理性伦理丰富和深刻的多,这样更容易深入到人性道德领域的善与恶的复杂交织和两难选择中,“鲁军新锐”用坚守传统道德的遗传基因,深入到人性的本源,在都市生活的各色人等中演绎着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如果对现实和乡村问题的思考仅仅归结到道德层面上,则会消弱小说内容的张力空间,将道德层面的思考放在人性开掘的深度,深刻剖析其中的人性内涵和心理内涵,挖掘故事之外的东西,将道德的关注点放在故事之外,从更大的格局来思考和反映道德的话题,也应是“鲁军新锐”作家着力拓展的创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