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菲丽娅的创作背景
这幅画作于1851-1852年。在1853年前,米莱斯的名字是与拉斐尔前派兄弟会(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简称PRB)紧密相关的,并且还是这一画派的三位创始人之一。当时这个画派可是给波澜不惊的英国画坛带来了一股不小的震荡。正如其名称所反映的,PRB的成员们认为英国绘画处于一种垂死的状态,对此感到十分绝望,并希望能重新获得早期意大利艺术中的那种真挚和简朴。而按他们的观点,正是拉斐尔(Raphael)的出现,使得工于心计、形式僵死的学院主义(academism)取代了这种真挚和简朴,所以他们在作画理念和手法上返回拉斐尔之前,以此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绘画方面,PRB非常憎恶那种学院式的“机械形态”和表现生活琐屑的风俗画,他们选择一些宗雀耐教性的或对道德起促进作用的主题,试图通过对周遭事物的仔细观察,来尽量忠实于他们所欲表达的自然没念。同时,他们也在绘画表现技法上有所选择,使其画面表现出一种干净、明亮和强聚焦(sharp-focus)的风格。PRB一开始屡遭批评界的诋毁攻击,直至著名评论家罗斯金(Ruskin)插手帮忙,成为他们的支持者。只是到了1853年,成功刚刚开始,这个团体就已是名存实亡,各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艺术主见,各奔前程了。
作为PRB主力成员的米莱斯,他的这幅作品明显地体现出了上文述及的特征———立基于PRB的理念,以忠实逼真的自然描写为基础。除了画面风格之外,主题方面也高度切合着PRB的信条。这画面中的主顷察春角可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失足落水的普通女子,奥菲丽娅实际上是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的人物。按原著,丹麦王的弟弟克劳狄斯为谋取王位与王后通奸,用毒药毒死国王,国王的阴魂向儿子哈姆莱特诉说自己被害真相。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米莱斯同PRB画家们的作品都有一种共同特色,那就是对爱情与人生像诗歌般的抒情,将枯萎或炽热的情感再度燃烧,强烈地抒发作品中的伤感,结果是作品看来更像故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