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国画山水艺术家苏富阔先生作品共赏
著名山水画大家苏富阔先生,1971年生于孔孟之乡山东济宁。毕业于山东师范美术系,现居北京。
苏富阔作品以山水画为主,兼画墨梅花鸟。受齐鲁儒家文化的影响,苏富阔的作品抒发着浓浓的远古幽思情怀。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苏富阔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正源册明莫是龙《画说》强调: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但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苏富阔的山水画作品很好的继承了传统山水艺术的审美情趣,又具有鲜明的现代特色,诚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在营造意境和构图上,苏富阔借鉴了荆浩、范宽、李成等举宏先人的艺术特色,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刻意表现山体的高耸峭拔、显豁开阔、沉雄厚重、森严肃穆、磅礴大气。在山水画中有无水不活之说,苏富阔的山水画中水的表现力也是丰富多彩的,或深远静怡,或飞珠溅玉,或清逸流畅,以多样手法描绘,再加以烟霞云雾,正可谓身临其境,以心入画。在山水画的层次表达上,苏富阔使用了叠加法、穿插法、开合法、间隔法等技巧;在墨法上也很好的诠释了五墨六彩的浓淡干湿焦加留白,在色彩上青绿浅绛都为特定季节随类赋彩,表现秋山尝试了朱砂泼彩法,效果显著,堪比可染大师的红色山水。
总之,苏富阔的山水画,是搜尽奇峰,为山水传神写照;勾皴染点,以心灵之语表达家国情怀。
2003年赴德深造,并任德国法兰克福中国文化孔子书画院理事。
2008年受聘罗马尼亚华人华语书画学院任副院长,华侨艺术创作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济宁分会理事,山东省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彩润国画院副院长。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苏富阔又在不断创新。优秀的山水画不但要表现山水的外在结构,更要表现画家独特的情感与思考。苏富阔的山水画既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又汲取海外古典艺术的营养,形成深厚的艺术修养。不拘泥于传统的各种皴擦染点技巧,大胆构建自己的笔墨语言,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受到业内人士及社会各界的好评。作品在德国、法国、荷兰、罗马尼亚、泰国、文莱等国家均有收藏,受到广泛赞誉,多次参加专业性美展并获奖,并在众多的美术馆、画院、艺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展览交流,多幅作品被裂银国内外多家杂志、期刊发表。
苏富阔现为中国东方巨龙书画家艺术研究协会理事
错落有致绘山河,
七彩画笔讴祖国。
雾起松间绕楼阁,
一代宗师苏富阔。
圣贤之地出贤名,
艺术登峰世界行。
一带一路通更远,
收尽美景入画阁。
松苍竹秀云缭绕,
清水孤舟起浪波。
赏遍山水四季色,
化做巨龙向银河。
东方巨龙三友工作室编辑宣传部总编辑:问道南山/李南
东方巨龙三友工作室编辑宣传部诗人:竹本木/刘强
东方巨龙三友工作室编辑宣传部审核:文山堂主/刘芳生
东方巨龙三友工作室编辑宣传部制作:玉娇龙/孙荣花
中国东方巨龙书画艺术家研究协会欢迎您
对《捣练图》的艺术鉴赏与赏析?
张萱《捣练图》赏析
张萱,生卒年未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盛唐时著名人物画家之一,擅画妇女、儿童、贵公子,并从事社会风俗画制作。他在绘画题材上一变汉魏以来“列女”、“孝子”传统,转向表现现实生活。同时,在宗教画盛行的当时另辟了蹊径,对我国人物画特别是风俗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所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又善以点簇笔法,画亭台、树木、花鸟等宫苑景物,点缀妍巧,俱穷其妙。现存世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
《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 刻划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画面分为三级人物:第一组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第二组两个人,一个坐在地毯上理线,另一个坐着缝纫;第三组是几个妇女把练抻直,用熨斗烫平。整个画面的构图安排得十分巧妙,三组人或坐或立,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各组人物之间彼此呼应,联系紧密又自然和谐。捣练一组中,一人回身挽袖与理线一组相应,后两组人物之间又穿插一蹲着扇火转首的女孩,使三组人物气脉相连。作者善于捕捉劳动中的微小细节,进行深入刻画,生动地传达了生活的情趣,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坐在火盆旁的女孩一边挥扇,一边回头欲语的情态,反映出她对扇火这种单调、重复动作的厌倦,渴求新的刺激分散注意力的心理,揭示了女孩活泼好动的性格。熨平一组中,画一个稚气的小女孩,在练下穿梭来去,活跃了劳动过程中的板滞气氛,使整个画面收到张弛有度,富于节奏变化的艺术效果。
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 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 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
张萱是注重写实的画家,所画女性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显示了大唐盛世中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捣练图》的人物造型虽然写实,但又不是社会生活的纯客观再现。它的人物造型是略带夸张的,然而又是非常含蓄的。线条是传统工笔人物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捣练图》线形超逸,形象写实,细密灵动,功力深厚。作者把吴道子“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铁线描加以含蓄化,变为细劲的游丝铁线描,线形畅达、疏密自然而质地具显,衣下形体准确充实。行笔起落有序,线出于体,妙造自然,不露痕迹,准确地体现了世俗生活中人物的体貌与内心世界。比如缝练的女子:衣纹勾勒充分发挥了线的表现力,每一条线都是灵动的,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再如最后的一位扯练妇女,作者用极其严谨、准确而概括的线条把女性的身姿、动态勾画得优美、含蓄而安详,“健美而不失典雅、自信而矜持”。线描虽是细劲精致的,然而体现出的却是雄健、大度和庄严。
《捣练图》中人物五官也是高度概括和符号化的。那细长高昂的眉毛既交代了妇女的地位和身份,又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那高度程式化的脸、鼻造型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主观认识。这种高明的“意向造型”正是源于作者对社会生活和宫廷劳动妇女生命活力的深刻理解。线从生命中流出,形是高于生活原形的符号化再创造。每一局部无不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认识。《捣练图》的人物造型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影响十分深远。
服饰在工笔重彩绘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工笔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画服饰。盛唐时代“胡”气弥漫,外域文化的涌入使唐朝文化异彩纷呈。然而唐文化在大量摄取异族外来文化的同时却未失却中华文化的特质,相反,而是对它进行能动地选择、改造、消化和吸收,使唐文化更加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唐代经济的高度发达促进了同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高度发展的丝织工艺也能够满足时人的现实需要,开放有度的思想观念又使唐代的精神追求清新健康、充满活力。
《捣练图》中妇女的装束虽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略有区别,但从束胸长裙、长袖上衣、不同纹饰的披风饰带和高高的发髻可以看出,这些华贵的宫廷妇女极具现实意义的、强烈的、大胆的和坦率的时尚追求。
《捣练图》不是一般的描绘,它是对生活的艺术的再现,是“艺术”之捣练,包含了精神层面的、“形而上”的人文追求。它像一面镜子,从妇女的表情和动态已经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心理、思想状态,透过作品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在辉煌盛世面前的忧患意识和对封建制度、礼教伦常的深刻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
张萱《捣练图》正是这样一件构思几近完美、技法高度成熟的希世珍品。它是工笔重彩绘画的典范,留给我们的是无限丰富的经验和值得探究的课题,是无穷的启示和思考。它就像带有无数历史信息的一座迷宫,吸引着众多的后来者去探寻。它又像一颗恒星,至今仍散发着耀眼夺目的光辉而历久不衰,以它独特的人文价值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膜拜者。《捣练图》可称不朽的盛世经典。我们今天来解读这件经典作品,对于弘扬我们的重彩绘画传统,重振伟大的现实主义雄风,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