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

喬托來自确立了繪畫的現實主義原則,但他括副席界波印假并沒有解決他所提出的問題,15世紀的佛羅倫薩畫派繼承了喬托的傳統,将現實主義藝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15世紀初葉,佛羅倫薩由大銀行家及各行會的代表人物組成的政府委員會控制。30年代,由于政變銀行家柯西莫·材寬喜如紀毛美第奇取得了控制權。從1434年直至15世紀末葉,佛羅倫薩便一直處在美第奇家族的控制360問答之下。美第奇家族的代表人物享有繼承權,他們用黃金來鞏固自身的政治威望,同時庇護文學藝術的開明措施對于取得政治威望也起了不小作用。佛采卻注臨示羅倫薩在這時已經發展成爲一個繁榮的工商業城市,人文主義的學術和藝術也得到高度發展。以反映世俗在麽敵鄉生活爲己任的藝術家爲了正确表似振現人體,對解剖學産生了興趣,同時正确的空間表現則需要有嚴格的透視畫法,于是在佛羅倫薩首先出現了科際色她垂注迅陳僅資信四學和藝術的結合。傑出的佛羅倫薩藝術家們開始抛棄中世紀藝術傳統,進行大膽的藝術改革,使新的現實主義藝術得以進一步成長。這時的佛羅倫薩已經成爲一個積極人世的宇宙觀的策源地,在這裏産生了新的創作方法和技巧。

1452年拜占庭帝國被土耳其人所滅,大批希右發滿緻場軸書節植争值臘學者從君士坦丁堡逃到佛羅倫迫劇環範薩,帶來了大量希臘文的手抄本,同時在意大利本土也發掘出各種古代的廢墟遺迹,古希題按雷五态适臘、羅馬的文化遺産給予文藝複興以強烈的影響。15世紀的佛羅倫薩人文主義者們普遍崇拜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他們努力脫族足城轉作破遊學習古典文化,知識淵博,熟悉美術,擅長評論。他們的試不懈努力進一步促成了一種人世的宇宙觀,并藉此打擊教會的威望與神話。

約在1420年左右,佛羅倫薩3位藝術大師的出現标志着早期文藝複興的來臨火再最報與酸,這3位大師是建築師布魯内萊斯基、雕塑家多納太羅和畫家馬薩喬。布魯内萊斯基(Fihppo Brune lles下右費chi,1377—七滿映兒作毛策1446)最初從事雕塑工作,後與多納太羅同赴羅馬研究古代藝術,最後在建築藝術上取得傑出成就,并在透視學和數學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設計過一批代表文藝複興成就的建築,佛羅倫薩大教堂是其最早的作品。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教堂的集中型制,穹頂呈八角形,跨度爲42.2米,屬當時歐洲最大的穹頂。爲減弱穹頂對支撐的鼓座的側推力,布魯内萊斯基在結構上大膽采用了雙層骨架券,八邊形的棱角各有主券結構,與頂上的采光亭連接成整體。這座大教堂總高107米,遠遠望去,格外醒目。這個穹頂在西歐的建築中是史無前例的,中世紀最宏偉的穹頂也隻不過是覆蓋着内部空間的穹窿,而不會在建築結構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這座壯麗的新教堂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潮的勝利,因此它也被譽爲佛羅倫薩共和政體的紀念碑。從帕特·奎裏法官的設計中我們可以進一步體會到布魯内萊斯基的革新,他比同時代的大多數人都更堅決地擺脫了中世紀的羁絆。在建築物立面的結構上,布魯内萊斯基采用了壁柱柱式,爲了把大廈分成兩層又采用了全檐部的柱式,這樣古典的柱式體系就決定了建築物的比例、分劃與造型。這是文藝複興時代城市府邸中柱式的最早運用。

15世紀的意大利雕刻從一開始就具有一種新的傾向,這就是力求通過宗教題材反映出世俗精神。與多納太羅同時的還有一位著名的雕塑家叫基布爾提(Lemo Ghibeti,約1381—1455),在佛羅倫薩舉行的爲洗禮堂銅門浮雕設計的一次競賽中,他因壓倒了對手布魯内萊斯基而名聲大振。基布爾提出身于首飾工匠家庭,熟練掌握了青銅制作技巧。從1403年起,他花了對年的時間完成了佛羅倫薩洗禮堂第二道門的制作。整個門分成28個框,每一框内爲一個獨立的故事,大多來自聖經的内容,每一個故事的表現都充滿着統一、流暢的節奏感。他沒有把聖經上的以撒刻畫成一個驚恐的孩子,而是刻畫成一個漂亮的古希臘的年輕運動員。基布爾提的人物造型典雅,衣褶構成了一系列柔和的弧線,并加入了一些風景因素。第二道門合乎規律地繼承和發展了皮薩諾在第一道門中體現的構思與形式。從1425年開始,基布爾提又花費了27年的功夫完成了洗禮堂第三道門的浮雕制作。這一次在銅門的構圖上他删去了邊框,用對等的10個方形畫面分别雕刻出10個舊約故事。在10塊浮雕旁還加塑了先知小像和其他人物頭像(包括作者自雕像),其精美的工藝和濃郁的現實氣息使米開朗基羅欽佩萬分,将之稱爲“天堂之門”。在這一件作品上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特色,也體現了文藝複興時代藝術原則的重大質變:基布爾提的人物造型比例與解剖結構跟真人相符,風景背景與建築背景貫穿着各種情節,異常豐富。多納太羅(Donatello 1386—1466)是15世紀意大利最傑出的雕塑家,他的雕塑創作徹底擺脫了哥特式風格的痕迹,複興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樣式。他的代表作有《加塔梅拉塔騎馬像》,加塔梅拉塔生前是威尼斯雇傭軍司令官,1445年多納太羅受威尼斯共和國之邀在帕都亞爲他作紀念像,作品完成于1450年,安放于帕都亞聖安東尼教堂正門前。加塔梅拉塔戎裝佩劍,雙手提缰,神情果敢,充滿英雄氣概,實際上這是當時首次出現的完全世俗性質的形象。除此之外,多納大羅還竭力探索了騎馬紀念碑與建築群的配合和雕像與台座的比例關系等,無疑他取得了成功。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雕像都是和諧的,在教堂前廣場上他又面對伸展的街道,與教堂保持着合适的距離,從而成爲教堂廣場上的藝術中心。多納太羅早期曾在基布爾提的工場作助手,受到基布爾提的一些影響,如1425年爲錫耶納洗禮堂聖水器作的裝飾浮雕《希律王的宴會》,故事取自聖經中的新約全書,浮雕畫面充滿緊張的戲劇性,在前景人物與背景關系上層次分明,在有限的構圖内造成豐富的空間感。

繼承和發展了喬托的藝術傳統的是馬薩喬(Masaccio,1401—1428),他以科學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學、透視學的知識運用于繪畫。在美術史中經常提到的他的兩幅名作是《出樂園》和《納稅錢》,都是在1428年爲佛羅倫薩卡爾米内教堂布蘭卡奇禮拜室而畫的壁畫。《出樂園》表現了運動中的人體,作者用光線從一個角度照射着亞當與夏娃,從而突現了造型的體積感和空間的豐富性。馬薩喬畫出了準确的解剖結構,人物色調分明,又通過悲哀的動态和痛苦的表情烘托了畫面的悲劇性氣氛。《納稅錢》的背景是經過了概括處理的風景,明暗交替的柔和生動的線條和單純樸素的色彩對比都進一步加強了形的表現力。與喬托相比,馬薩喬在塑造集中的人物形象這一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人物開始脫離宗教說教的因素,進一步體現出一種人世的态度。具體落實到繪畫語言上,他努力使人物處于結構真實的三度空間中,風景在畫面中的出現也使畫面範圍得以擴大,具有了遼闊的空間感。馬薩喬開始合乎規律地運用透視及其數學原則,但又不失美學感受。應該說他是那個時代現實主義藝術的奠基者,在他身上凝結着确立個人尊嚴的人文思想。他擴大了藝術的主題範圍,使藝術充滿了朝氣。也正是基于此,我們說馬薩喬的藝術原則不僅成爲15世紀意大利藝術家遵循的典範,也對歐洲美術史上的現實主義畫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馬薩喬的藝術成就标志着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繪畫的繁榮期的到來,而佛羅倫薩畫派對此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主要是以人文主義精神來畫宗教題材的,但不同的畫家也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僧侶畫家佛拉·安基利科(Fra Angelicol,387—1455)善于用細膩恬靜的筆調,輕快透明的色彩來表現人物和環境。另一位僧侶畫家菲力浦·利皮(Fra FlippO Lipjpj,1406—1469)則善于刻畫人物肖像和生活的細節。在佛羅倫薩畫派中的重要畫家還有透視學的創始者之一巴奧洛·烏切洛(Paolo Uccello,1397—1475),他的代表作《聖羅馬諾之戰》被認爲是運用透視學作畫的典範。安基利科的另一位學生貝納佐·哥佐利(BenozzoGomli,1420—1497)是以裝飾性手法表現戲劇性的場面的畫家。卡斯坦諾(ndrea del Castagno,1421—1457)則早于達·芬奇半個世紀就畫了一幅動人的《最後的晚餐》。

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的最後一位大師是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4—1510)。他一生主要在佛羅倫薩度過,早年跟随利皮學畫,注重用線造型,強調優美典雅的節奏和富麗鮮豔的色彩。他的畫多取材于文學作品和古代神話傳說,不再局限于宗教題材,這就能更自由地抒發個性和世俗的感情。他的名作《維納斯的誕生》(約1482)和《春》(1478)充滿柔情的詩意,盡情表達了畫家對美好事物的愛戀,洋溢着人文主義的樂觀精神。《春》的構圖不拘常規,人物被安排在一片森林之中,中間是維納斯,右邊是撒花的花神,左邊是三美神,三美神的動态和衣褶線條充分體現出波提切利所擅長的線條的節奏感。《維納斯的誕生》也是一件有獨創性的作品,它雖然缺乏真實的空間透視,但并沒有給人以平闆的印象,其秘密也是來源于線條的使用。波提切利用有動感的線條來營造形體的體積感,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幻覺。同時,他又用一系列冷色調進行沉着精緻的排比,如海洋的淺綠色、風神的天藍色服裝、維納斯的金發等等。到了晚年,由于佛羅倫薩社會動蕩,波提切利的藝術又開始向宗教情緒回歸,反映了他精神上的危機,這種情緒體現在《诽謗》和《耶稣誕生》等作品中。在《诽謗》一作中,以前的抒情色彩已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戲劇性的激情,以前柔和的線條和細膩的情緒渲染也相繼爲挺硬樸拙的輪廓和表情的高度明确性所代替。

與波提切利同時的佛羅倫薩畫派的藝術家還有畫家安東尼奧·波拉約奧洛(Antonio POHiuob,約1429—1498)和基爾蘭達約(Domenico Glridandaio,1449—1494),以及雕塑家、畫家和工藝美術家委羅基奧(Andrea Verrocchio,1435—1488)。

佛羅倫薩畫派是15世紀意大利繪畫雕刻的藝術中心,它的發展決定了這個時期意大利藝術發展的主流,同時也影響了這一時期的其他畫派,如翁布裏亞畫派和帕都亞畫派。

翁布裏亞畫派的很多畫家都訪問過佛羅倫薩,但他們還是保留了自己的風格。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Francesca,約1410—1492),早年在佛羅倫薩的學習使他對馬薩喬、烏切羅和布魯内萊斯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也使他成爲馬薩喬與列奧納多·達·芬奇之間的重要環節。他還認真研究過喬托等人的作品以及理論問題,晚年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寫出了《論繪畫透視》和《論正确的形體》等論文。他的作品以柔和平靜著稱後于運用明快的顔色來處理空間關系,明确有力的輪廓又使他的作品帶有裝飾意味。祭壇聖像《基督受洗》是其早期作品,這件作品造型樸素、明淨,格調莊嚴。隆重,基督、天使、聖徒的形象都是民間流傳的典型形象,充滿着尊嚴與内在的張力。人物造型結實有力,比例嚴謹,具有高度的體積感和嚴密的空間感。整個畫面在色彩上爲銀色調的明朗色彩所統一,洋溢着一種純淨、自然的神聖感。《示巴女王會見所羅門王》分爲兩個事件,弗朗切斯卡用一種内在的節奏組織起了這兩個事件和衆多的人物。這幅作品的突出特點在于追求造型的概括與幾何形處理,追求叙述的明确與洗煉。在色彩上,畫家使婦女們服裝上的玫瑰色與淺綠色浮現在灰綠色的風景上,造成一種浮雕的厚重感最能反映弗朗切斯卡色彩成就的是《烏爾比諾大公及其妻肖像》。畫面人物都作側面描繪,臉部的體積感是通過圓形輪廓和柔和的明暗渲染來塑造的。烏爾比諾大公穿着紅衣服、戴着紅帽子,與淡藍色的天空和灰色的風景拉開了距離,兩塊紅色間的平面處理、灰色與紅色的奇妙對比以及較低的地平線一起造就了一種紀念碑式的磅礴氣勢。弗朗切斯卡的晚期作品明暗渲染更加柔和,也更具透明感。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1445—1523)也是翁布裏亞畫派的重要成員,在他的門生中有後來著名的大師拉斐爾。

除了佛羅倫薩以外,帕都亞也是15世紀人文主義的策源地。在這裏,1222年創辦了大學,除了研究經院哲學以外,其探索還涉及到了新的先進的學術領域,如醫學、天文學、數學等等,同時對古代語言、古代文物與手抄本的收集也相習成風,從14世紀初葉開始這裏就成爲北意大利的文化中心。15世紀帕都亞畫派的代表人物是曼坦尼亞(Andrea Mantegna,1431—1506),他早年曾受烏切洛的透視法和多納太羅的古典風格的影響,形成了堅實有力、準确細膩的表現手法,并對古羅馬藝術和哥特藝術加以研究和改造。清晰紮實的素描、大膽的線條、輪廓鮮明的形象、形體的雕塑感、強烈的色彩感是他所有作品的共同特征。在15世紀的40、50年代裏,曼坦尼亞爲埃列米塔尼教堂作了一系列壁畫,内容大都以聖經爲題材,但他卻出色地發揮了透視的作用,描繪了一系列半古代希臘羅馬式、半文藝複興式的室内景與街道,而畫面情節就從室内與街道上展示出來。在其中名爲《聖雅各前往受刑的行列蔔幅畫中,曼坦尼亞還成功地運用了自下而上的透視縮減法,前景有大拱門,透過大拱門有街道。和其他數幅壁畫一樣,此畫也充滿了紀念碑傾向。《哀悼基督》是曼坦尼亞晚期的架上作品,無論就其深刻的戲劇性構思而言,還是就其造型處理而言,它都是一幅有着非常獨創的構圖的作品,而且其悲劇性的表現力在意大利同類題材的作品中也是罕見的。可以說曼坦尼亞的嚴謹風格的繪畫是對早期文藝複興的卓越貢獻與總結。他從古希臘、羅馬世界的形象遺産中捕捉到了體現在藝術中的關于人的理想概念,他所塑造的形象,聖雅各也好,基督也好,都是那個時代人物概括化和英雄化的形象的投射。

13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