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模仿的人
1、达文西 《抱貂的列奥纳多夫人》
2、戴维 《马拉之死》
3、巴尔蒂斯 《Therese Revant》
4、梵高 《亚尔的卧室》
5、卡斯帕戴维弗里德里希 表希课冷即云《雾海上的流浪者》
6、格兰特伍德 《美国的哥特式》
7、维梅尔 《La laitière》
8、萨尔瓦多·达利 《持续的记忆》
9、安得烈怀斯 《克莉丝汀的世界》
10、《丑陋的公爵夫人》
11、马格利特 《Son of Man来自》
12、 米开朗琪罗 《亚当的创造》
13、海因里希奥托迪克斯 《Portrait of Sylvia》
14、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大宫女》
15、弗里达 《自画像》
16、毕加索 《哭泣的女人》
最容易模仿的世界名画 你我都可以是画中人(创意满分)
近日,株洲一小学美术老师为自己的学生上了一堂不一样的美术课。她让学生们自己去找一幅世界名画,并模仿画中人物的动作和背景,来拍出属于自己的画作。本以为学生们会将这个作业做得乱七八糟,但没想到,每一份作业都充满了创意和可爱的气息。接下来我就带大家看一看这些容易模仿的世界名画。
第一幅:《抱貂的列奥纳多夫人》
《抱貂女郎》是1485-1490年期间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一幅油画。抱貂女郎又名抱银鼠的女子,作者画出了主人切奇莉亚。加勒兰妮之美和银貂的可爱,银貂的希腊文是"加兰"(Galen),又与主人切奇莉亚。加勒兰妮(Gallerani)的名字相近。真是美上加美,族游爱上加爱。
第二幅:《马拉之死》
《马拉之死》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于1793年创作的画布油画,现收藏于比利时皇家美术馆。《马拉之死》刻意营造了一个属于穷人的空间。在封闭狭小的陋室里,马拉倒在浴缸中,一手握着笔,一手握着染了鲜血的信,油画的上半部笔触松散凌乱,可能是一面墙,也可能只是含糊不明的空间,代表着永恒的虚无,但那个充当书桌、粗糙平实的木箱,仿佛在诉说着马拉的美德。这幅画通过去除所有的动作、所有的寓言人物以及弱化所有的谋杀痕迹,创作出一副革命者圣像,成为法国大革命史上的经典作品。
第三幅:《美国哥特式》
《美国哥特式》与《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野牛镍币》和《山姆大叔》称为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美国哥特式》,碰敏1930年,76.2×63.5cm,板 油彩,芝加哥艺术学院,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格兰特·伍德,Grant Wood,1892-1942年,美国1928年,格兰特·伍德去了德国慕尼黑,很为那里的哥特艺术所迷恋。所谓的哥特式建筑,主要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兆吵销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
第四幅:《持续的记忆》
达利的许多绘画的灵感来自于他年轻时生活过的地方。一些特别的风景是来自被伞状松树覆盖的Mount Pan山坡。达利绘画前景中的许多奇怪不祥的阴影来自于他对家乡山麓的流连。成年后,达利在他的作品里画着Catalonia的风景,就像在《持续的记忆》这幅画里,背景右上角是裂开的岩石。这是达利最让人难忘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之一,也是人们最愿意把它和达利联系在一起的作品。
第五幅:《The Son of Man》
比利时画家雷尼·马格利特创作了人类之子(The Son of Man),作为自画像。这幅画描绘了一个戴着一个圆顶硬礼帽,穿西装的男人,他的脸大部分被一个绿色的苹果所遮盖。艺术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人类与自己的作品之间的冲突,有些是可见的,有些是被隐藏的。
第六幅:《创造亚当》
《创造亚当》 是米开朗基罗于1511年至1512年创作的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是《创世纪》的一部分。该壁画描绘的是《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创造人类始祖亚当的情形,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是创世纪天顶画中的第四幅。作为世界名画之一,后世出现了许多《创造亚当》的仿作。
第七幅:《大宫女》
《大宫女》(La Grande Odalisque)是法国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于1814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该画作尊崇严谨的古典风格,以头包土耳其头巾、手拿孔雀羽扇的奥斯曼帝国的宫女为主题,整幅画面散发着美轮美奂的异国情调。
第八幅:《蒙娜丽莎》
说起最容易模仿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一定不可以缺席。《蒙娜丽莎》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很少有其他作品能像它一样,常常被人审查、研究或是演绎。达芬奇在zhidao1502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创作《蒙娜丽莎》,并根据瓦萨里的记载,这幅画耗时4年完成。画中描绘了一位表情内敛的、微带笑容的女士,她的笑容有时被称作是“神秘的笑容”。
第九幅:《自画像》
梵高是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画家。1887年,通过弟弟提奥的介绍,梵高在巴黎见到毕沙罗,修拉、和高更。开始接受印象派的画风。更加强调用色彩突出主题的绘画风格。在他的画中,总是一片色彩和笔触的狂欢,这种画面所造成的气氛效果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旺盛的生命力。这副《自画像》就是如此。凡高一生画过无数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属较前期作品。
第十幅《哭泣的女人》
《哭泣的女人》是巴勃罗·毕加索于1937年10月26日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自1987年以来,该作品保存于英国伦敦的泰特美术馆。该作品画面上是一张看上去杂乱无章的面孔,眼睛、鼻子、嘴唇完全错位摆放,面部轮廓结构也全被扭曲、切割得支离破碎。作品表现了底层社会人们肝肠寸断、痛苦无助的景象。该作是毕加索融合了立体主义与超现实风格的代表作。该作被认为是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的苦难主题的延续,毕加索的关注点渐渐从西班牙内战带给民众和社会的苦难转移到单纯的个人苦难上。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对这些最容易模仿的世界名画有了一定的了解。平时这些名画在我们眼中都是深不可测的,其中的蕴意也是大多数朋友无法看透的,我们常常因为这些名画的距离我们太过遥远而不敢接近它们。但是,这个株洲的美术老师,却将这些名画拉进了我们的生活,消除了学生对对于这些名画的畏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