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藝術是誰提出的

古斯塔夫·克裏姆特(1862—1918),維也納分離派繪畫大師、奧地利畫家。早年受業于維也納工藝學校,1890年加入維也納美術家協會。1897年退出該協會,另組織維也納分離派。克裏姆特繪畫藝術的最大特點就是濃郁的裝飾風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吸收了日本的“浮世繪”和中國的年畫等裝飾要素,把強調輪廓線的面和古典主義鑲嵌畫的平面結合起來,爲歐洲的新藝術運動增添了許多新鮮的因素,并開拓出了一種新的油畫表現形式。代表作爲《埃赫特男爵夫人》、《吻》。

《吻》是克裏姆特藝術生涯中所謂“金色時期”的巅峰之作,清晰地定義了一個讓他沉迷多年的繪畫主題:人類的擁抱。1904年,克裏姆特爲布魯塞爾斯托克萊宮的宴會廳繪制系列壁畫時,把《貝多芬浮雕飾帶》中“給整個世界的一吻”的形象素材整合爲其中一個畫面,壁畫的這一部分被命名“愛的滿足”。

幾何圖形和花卉紋案組成的抽象裝飾圖案占據了畫面主體,克裏姆特對實用裝飾藝術駕輕就熟,由于出生于一個從事金銀雕刻兼銅版工藝的家庭,從小就接觸了許多有關傳統手工藝和鑲嵌畫的知識,因而他最早把傳統手工藝和現代藝術完美地明顫結合了起來,開創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打破了歐洲傳統文化中傳統手工藝不登大雅之堂的局面茄拿,使得一度被否定的平面裝飾藝術再次引起了人們的喜愛和重視。

在《吻》中,他用一層金粉塗層來營造背景那閃爍發光的觀感,在人物的服飾上則用了閃亮的黃金箔片。他對奢華的黃金色調的特殊喜好部分源于他對馬賽克鑲嵌裝飾的興趣。意大利拉文那教堂的馬賽克讓他歎爲觀止,旅行之後,克裏姆特将意大利馬賽克激納敗的鑲嵌技法加以調整用于自己的作品。在《吻》中,鑲嵌裝飾的效果最明顯地體現在繭狀的金黃色區域;這一鑲嵌區将一對愛侶環抱在内,與外部世界隔絕。男人和女人身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圖案紋樣,而這些長方形、螺旋形、圓形的各色圖案有着很強的裝飾性效果,也充斥着神秘的象征意義。

在克裏姆特衆多的人類擁吻圖像中,男人的面孔總是處于被遮蔽的模糊狀态,重點表現的都是女人的面龐。《吻》中的女人雙眼閉合,嬌柔地依偎在男子的懷中,仿佛正沉浸于愛情的興奮喜悅中,流蘇狀的飄墜裝飾條在女人身下如瀑布水簾般擺動,覆蓋了畫布下方花團錦簇的類似河岸的斜坡,這是這幅愛侶擁吻場景中唯一的現實事物意象。在這種金黃色的色彩和鮮花的包圍中,人們仿佛從世俗的觀念和道德的約束下解脫出來,感到一種溫馨、浪漫、富有激情的生命沖動。

埃貢·希勒曾這樣評價道:克裏姆特的《吻》中的愛情是苦澀的,而非幸福的;是傷感的,而非熱烈的。從愛情的不可得、生命的不可知轉而隻單純地用物質來窺視生命或以死亡來贊頌生命,再将生命頂禮膜拜,這是克裏姆特最典型的畫風。總之,誇張的色彩、大膽的構圖、迷離的情懷,成就了人類裝飾繪畫中經典的一吻。

運用大量半寶石裝飾

45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