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巴洛克藝術價值和特征論文
摘 要:巴洛克藝術屬一種藝術流派。遲旦它在16世紀下半期開始出現,在17世紀的時候盛行起來,但是到了18世紀的時候,除北歐和中歐一些地區以外,就逐漸衰落了,它在18世紀晚期和19世紀備受冷遇,到20世紀時對巴洛克進行了重新評價,不管對巴洛克的評價在曆史上如何變化,但巴洛克時期的各種藝術作品,給這個時期增添了獨特美的藝術色彩,以使得巴洛克藝術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内對很多個國家和地區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巴洛克;藝術;建築;繪畫;空間
提及巴洛克,往往會是巴洛克風格,關于建築室内外的裝飾,極盡繁瑣之能事,而這往往是片面的。巴洛克藝術屬一種藝術流派。它在16世紀下半期開始出現,在17世紀的時候盛行起來,但是到了18世紀的時候,除北歐和中歐一些地區以碼碼擾外,就逐漸衰落了,它在18世紀晚期和19世紀備受冷遇,到20世紀時對巴洛克進行了重新評價,不管對巴洛克的評價在曆史上如何變化,但巴洛克時期的各種藝術作品,給這個時期增添了獨特美的藝術色彩,以使得巴洛克藝術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内對很多個國家和地區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現在,如果要把巴洛克這個時期的文化及其各種事件理順的很清晰,或許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就跟現在我們都還不能去确定“巴洛克”這一詞是從何處來一樣。不過,對這個詞的解釋之一是—源自葡萄牙文,原意指不規則的、怪異的珍珠形狀。這種說法确實是道出了巴洛克時期的一些普遍存在的文化性格。它雖說不算是西方文化史上成就最爲輝煌的,但可以說是最爲複雜多樣的一個特定時期。
巴洛克是繼文藝複興之後的主要流派,17世紀歐洲有新舊教的權力之争。巴洛克通常會被認爲是一個高度集權主義的時期,是爲宗教服務的藝術。巴洛克藝術最開始是從意大利流行起來的,慢慢的在佛蘭德斯、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國家盛行開來。“巴洛克”成爲一種獨特的風格,體現在它的藝術精神和手法上。什麽是巴洛克精神實質?那是一種對無限性的意識、沉思、渴望和追求。手法上表現了一種時空結構的特征。過去人們認爲巴洛克藝術是稀奇古怪,繁瑣的,然而如今的“巴洛克”已經不再是一個貶義詞,反而成爲了一個時期的代名詞,巴洛克藝術被認爲華麗多彩且富變化、裝飾精美、富有激情性、浪漫性、富有戲劇性、動感且情感充沛。巴洛克藝術一反文藝複興藝術的平靜,它将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融爲一體進行展現。
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創造可以說是“對比”的這種概念。建築外形追求動感和自由,内部則偏愛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巴洛克藝術的特點是:華麗性,由于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教會及上層人物,因此要追求豪華隻能事;還有浪漫性,它極力的打破文藝複興時期的和諧與平靜;富有激情與運動性,這種騷動不安不僅與宗教有關也與當時的動亂不甯的局勢有關;再就是它的作品富有的空間性并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性;是濃重的宗教色彩。總之,不能低估了巴洛克藝術,不管是從哪種維度來講,作爲文藝複興和現代之間的一個中間階段的确是一個過渡時期。這就決定了它的繁複而不斷變化。
巴洛克藝術展現了它時代文化的特征。由此,在意大利,我們可以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結構中看到反宗教改革運動。尤其是在它的大祭壇中,表現出了強烈的動感。在法國的聖傑爾維教堂,它的正立面是對法國巴洛克建築立面構成的诠釋。在它的立面采用了古典柱式,三角形額牆,檐壁部分直線形凹凸,凱旋門式入口構圖,比其他歐洲大陸的巴洛克建築表情嚴肅。再看一下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它的建築外觀簡潔大方别緻,造型柔和運動模廳并且裝飾不多,外立面色彩簡單明朗,但在教堂内部的裝飾卻很豪華,繁富,形成内外的一種強烈對比。着名的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就是比較典型的實例。
總的來說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外部簡潔内部繁複豪華,并且能造成很強烈的`神秘氛圍。它從羅馬開端以後,不久就傳遍歐洲,并遠達美洲。
巴洛克的藝術與古典藝術的甯靜相博,而是處于一種騷動不安之中。巴洛克的藝術形式所追求的是形式與無序,表面與深度之間的相互作用。這與古典藝術形式對清晰和整一的那種向往是有所不同的。這集中表現在巴洛克藝術對時間空間的理解。正如貝尼尼的雕刻藝術,他的《聖特瑞莎的迷狂》,運用了空間造型手段,當大理石抓住并承載無限的折皺時,呈現出了一種動感。這件作品是以群雕的形式展示的,其雕刻中的形象内容是根據特瑞莎《自傳》中的文字而塑造的。貝尼尼捕捉到了它富于孕育性的頃刻,并把它轉換爲三維空間形式展現。雕刻中的兩個人物的姿勢與常用的表現方式有所不同。塑造的天使站立着而不是在空中飛翔,并且特瑞莎是斜卧着而不是通常所表現的跪着。這兩種姿态形成的垂直線和對角線将他們牢固的相互聯結在一起。而且在表情的刻畫,天使平靜的微笑與特瑞莎痛苦中伴随着甜蜜,形成一種更爲激烈的情感運動。這件作品作爲一個空間形象充滿了時間的意味,但對貝尼尼來說仍不能有力的表現那種靈魂在時間中飛升的無限性,因此,他将它安置在美麗的祭壇壁龛之中。把它立在高高的祭壇之上,其周邊的柱子起到一定的襯托,将其包裹。可以聯想到潘諾夫斯基的話:“雕刻同周圍的空間融合爲一完整的視覺圖畫”。 巴洛克所強調的光線,在這裏也特别值得注意,貝尼尼對自然光線的巧妙運用。這就是巴洛克的交叉空間,創造無限性的幻覺。
巴洛克的時間與空間中,或許,它的音樂呈現的更爲清楚。較之詩歌而言,音樂似乎是更純粹的時間藝術,雖說音樂本質上是含糊不清的藝術形式,而音樂内在的時空特質源自它既是水平的旋律又是垂直的和聲。巴洛克早期在音樂方面較着名的作曲家應該算是是意大利人蒙特威爾蒂。從他開始到巴赫和亨德爾爲止。
羅蘭·巴爾特認爲眼睛是知覺的最高級器官,而巴洛克是可見事物的藝術,便是證明。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巴洛克的繪畫藝術超越了文藝複興時期所确立的追求和諧的準則。巴洛克繪畫是凝視,是沉思,是憂郁,是激情,是欲望,是巴洛克世界的殘篇斷簡和廢墟。其繪畫代表人物有魯本斯,它是弗蘭德斯畫派的主将,是一位積極地巴洛克藝術大師;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凱茲,法國的普桑等,他們的畫作都強調光影變化,色彩也比較明快,有一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在明媚的田園風光中,四個牧羊人圍在一塊墓碑旁,辯讀着刻在上面的銘文。這是普桑的《阿爾卡狄的牧羊人》中所描繪的情景。這幅畫取材于維吉爾的《牧歌》中的文字,畫中的人物安排和各不相同的姿态與表情顯然具有一種叙事的含義。不過畫中那十四個字母處于顯着的位置,畫面空間的中心。此作品以其典型的巴洛克戲劇化表現力—奔放的對角線,強烈的明暗對比,誇張的動作和表情,展現了牧羊人對于現實的死亡的突然領悟和由此而生的複雜感受。普桑不僅是巴洛克藝術的最後一位大師而且是新古典主義的第一位大師。在他的這幅作品中,普桑充分表現了他對于自己藝術的這種過渡和轉化,或許,普桑所闡釋的是巴洛克藝術的終結。
參考文獻:
[1]《破碎的痕迹》,耿幼壯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