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色彩:愛德華霍普、文德斯與阿基考裏斯馬基

在我一直的想象中,孤獨的顔色大概是黑白的,沒有什麽比那些黑白光影更能表達孤獨。

比如《天堂陌影》中的黑白影像,比如畫家Gale Antokal筆下街道的步行者。畫面中的那些人仿佛下一秒就要從畫面中消失,融化于那些寡淡的近乎透明的背景裏。所以我一直覺得這樣的影像似乎最能表達孤獨。

但是我發現其實孤獨是有顔色的。

愛德華·霍普

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筆下的都市生活,有一種令人着迷的孤獨感。他畫面中的人,總是孤單單地置于城市生活中的背景中。他的畫面裏常有規整的線條和大面積的色塊,還有那些對比強烈、色彩鮮明的光(通常是白天的陽光和夜晚城市的燈光)。霍普曾說他小時候就沉迷于照射在房子上的光。

他的畫面裏無處不在的光總是帶着鮮明的色彩,如果剝離畫中的人物,或許那些我們熟悉的城市場景會給人另一種感受。但畫面裏的那些人卻偏偏總是有着奇怪的姿勢和表情,孤零零地處于那些光亮和色彩裏。

你不知道他們爲什麽會有這樣的神情,爲什麽會坐在這,一動不動地在想什麽。他們就這麽靜默地呆在畫面的色彩裏,你不知道他們什麽時候打算離開。

他們大概被那些光困住了,被這城市的色彩困住了。

文德斯與阿基

在很多導演的電影中,都能找到那些愛德華霍普式的畫面,比如州碰希區柯克就十分喜歡他的畫,他的《後窗》裏那些偷窺視角的畫面,幾乎完全就是霍普的畫。

而在其他導演的電影裏,也能找到類似霍普的畫面和色彩,比如文德斯的《德州巴黎》,導演将一個孤獨的尋找旅程置于豐富的色彩中,比如荒涼德州的強烈陽光、洛杉矶色彩鮮豔的房間、還有城市裏綠色的路燈與寂寞背影。就如霍普的畫,電影裏的如毀主角經常處于失去語言的狀态,而那些強烈的色彩本身經常吸引觀者的注意,代替人物和我們說話。

另一個善用色彩的導演是阿基·考裏斯馬基,作爲一個芬蘭導演,他的畫面從來沒有北歐國家那樣的寒冷色調,相反他的畫面色彩永遠十分豐富,獨特的布景和打光有很強烈的個人風格。

阿基的電影似乎總在說一個故事,他的電影裏永遠不會缺少一家酒館、一個樂隊、一台唱機、一條狗,還有他那标志性的色彩。他的總是善于描繪那些芬蘭勞動階層小人物的殘酷物語,他們擁有芬蘭人獨有的人際距離感,并且經常有着冷漠的神情和古怪的行爲方式,但他們的生活裏卻不失一抹溫暖的亮色。像霍普的畫,他的人物也總是帶着奇怪的表情靜止于那些色彩之中。

所以這些電影畫面,總會讓我聯想到霍普的畫,或許正是那種同樣的孤獨與強烈色彩的并置,讓我産生了相似感受。

強烈的色彩總是鮮活的,它會帶給我們一種熱鬧而富有生機的想象,夏日的冊橡談活力陽光、都市的鮮豔夜色,它本是遠離孤獨感的。也許正是由于這樣矛盾的同處一個畫面,那些孤獨的色彩才會像一劑毒藥,讓人如此沉迷。

孤獨可以是黑白的,就像孤獨的人總是想要隐匿或消失于光影之中。

孤獨也可以是有色彩的,而那是一種更加殘酷的無法隐藏的孤獨。

31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