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梅花朵朵占先春古代名画“赏梅图”赏析 梅花是我国有名的观赏植物,梅象旧司改周种银害雨位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色、香、韵、与无首知七将土革宪久娘姿俱佳。在隆冬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深得诗人画家的喜爱。他们种梅赏梅,或寄之以情,或绘之以画。现在,360问答就请读者跟随我的笔触花色落经革矛海,慢慢欣赏古代画家所绘的“赏梅图”吧。 明代戴进《踏雪寻梅图》(图1),绢本,立轴。现流失于美国民间。戴进(1你凯突金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金银所材硫你评首饰工匠,后改工书画,以卖画为生。宣德间以画供奉内廷。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为浙派开山鼻祖台必异乎首守。 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官哥需贵水瘦山寒,树木萧索油考古季训助哪没实。画面上一高士携书童在雪天彳亍企负文你神获套加变而行,显然目标是右前方小桥边绽放的梅花。整幅画面给人以古朴、幽雅之美感,人物的高洁散淡气质跃然纸上。 明代唐寅《观梅图》(图2),纸本,立轴,淡设色,纵108.6厘米,横3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寅(1470—1523),字伯虎,他才气横溢,诗画兼擅,与祝允明、文征皇过后跟价宣弦同刚含余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待放站苗项”;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图画中有一位高士袖手看药以兴太限立于溪桥之上,身后的山崖边,两树梅花含苞待放,与作者所题诗意十分吻合。全幅构图汲取南宋院体风格,险中求胜,山石树木的勾勒粗细得当,晕染多于皴擦,清健爽利的笔致和幽静的背景营造突出了主体读责举构周续独游专卷人物的高洁形象。人物的线描细劲流畅,造型清俊儒雅。有诗有画,实属难得的传世佳作。 明代杜堇《梅存帮身挥资广杂觉李送见下横琴图》(图3),绢本,立轴,设色,纵207.9厘米,横109.9厘米。上海博物念术种音石馆藏。杜堇,明代画家,工诗文,擅绘画。界画楼台,最严整有法。亦是人物白描片你能手,其人物画大都表现古代传说故事或逸闻趣事,并以山水及园林景致为衬景,有的还题诗作赋,显示出浓郁的以文入画的格调。 此图表现的是士人在山坡平台上抚琴赏梅的雅致场景。老梅虬曲如苍龙盘空,红梅绽开,远处云雾中峰岫出没;士人倚坐树干,手抚琴弦,仰视梅花,旁有童子煮茶捧盏伺候,生动地表达了文人的高雅情趣。 明代盛茂烨《梅柳待腊图》(图4),立轴,绢本,水墨,设色,纵186厘米,横98.5厘米。现流失于日本民间。盛茂烨,明代画家。号念庵,一作研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善山水,有烟林清旷之概,人物亦精工典雅。 此图描绘的是冬至后的萧瑟山居林园中,梅花正要开放,春天即将来临的景象。近景柳林枝冠繁密如烟;中景梅干含颖而发;远景山谷中云霭飘浮,弥向远方。自题“岸客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全图既得烟林清旷之概,又溢春之将至之气。 清代萧晨《踏雪寻梅图》(图5),立轴,纸本,淡设色,纵123厘米,横58.5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萧晨,字中素,号灵曦,江苏扬州人。工诗,擅画山水、人物。师法唐、宋人传统笔法,细秀雅淡,设色妍丽,功力极深。 图中山崖、斜坡、矶石、梅枝均披银装。整个背景用淡墨渲染,以呈白雪苍茫的景象。梅树屈拔而起,苍劲挺健,梅花用铅白细点,周围留白,宛然雪中花朵。树下伫立着持杖老翁,昂首观梅,凝目幽思,具有“意在其中,情见于外”的魅力。老者身后立一童子,身背行李,似乎对梅花并无兴趣,却望着缓缓的流水而出神。这是一幅耐人寻味的佳作。不落历代画家所作“踏雪寻梅”的旧套。 清代陈枚《月下赏梅图》(图6),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3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陈枚,生卒年不详。字载东,号殿抡,晚号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市松江)人。其画初学宋人,后折衷于明代画家唐寅,并参以西洋画法,能于寸纸尺缣,图群山万壑。 本图描绘了宫廷仕女寻梅、赏花、吟诗、玩月的深闺享乐生活。左侧页为正月景,图中绘一个侍女挑灯从另一个院落引着5位身着长裙的仕女缓步而来,院内屋檐下悬挂彩灯,窗外两株古梅竞相开放。月下灯前有4位仕女于亭廊中或立或坐,观花聊谈,作品色彩协调、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庄重典雅。其制作精巧、玲珑剔透。其画法娴熟、景物生动,人物神态栩栩如生。 清代黄慎《捧梅图》(图7),纸本,立轴,纵124厘米,横6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黄慎,字恭懋、躬懋,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擅画人物,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笔法入画,变为粗笔写意。 《捧梅图》左上有题画诗一首。图中画一老叟,手捧一枝梅。梅花绽放,清香淡雅,老叟边赏边嗅,喜悦而笑。此图构思极为简略,一人一梅而已。然人物衣褶勾染并施,兼方带圆,面部须眉信笔写出,细笔复线;梅花虬枝横卧,古朴苍劲。人、梅交融,极富古雅趣味。 来源:东方收藏
名画赏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871年,列宾毕业于俄国皇家美术学院,并获得一枚金质毕业奖章,按学院的规定,他同时具有了一级艺术家的称号和为期三年去国外进修的机会。在一片恭维声中,列宾没有按惯例立即出国。另一幅使他魂牵梦萦的《纤夫》构思留住了他。 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门前有条涅瓦河。学生们课余时间常在河边散步。瓦涅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引起他极大的感触,列宾早在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和在俄国咏唱纤夫的民歌中受到感染和启示,他决定创作一幅有关纤夫的作品。在他毕业前,便已着手收集有关纤夫的形象资料。1870年夏季,列宾和风景画家比西利耶夫以及同学马卡罗夫三人,同去伏尔加河畔的村镇度过了整个夏天。那里纤夫的生活加深了列宾的感受。 为收集素材,列宾有意识地去熟悉和了解纤夫们,和他们由陌生而交为朋友。在纤夫们的营地,列宾和他们一起架锅做饭,共同吃着简陋的食物。列宾记录了纤夫们不同的经历和形象,并力求深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宽广的伏尔加河上,一群拖拉着货船的纤夫在沙滩上艰难的行进。这些饱经寒暑煎熬的人们,拖着沉重的脚步,默默地走着没有尽头的路。由于长期的共同行程,他们之间彼此协调,相互照应。画面上十一个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的纤夫,既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者,也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劳动队伍。纤夫队伍中的领队,头上包着破头巾的,是以名叫卡宁的人做模特的,他虽然衣衫褴褛,但仍不失为令人起敬的人。他脸面宽厚善良,仿佛是一个经受过考验的圣徒。他曾当过神父,只是在丢了教职之后才沦为纤夫。纤夫行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年纪最轻,穿着红衣衫名叫拉里卡的少年,他显然是一个新手,还不习惯于共同一致的步伐,他用手托着系在胸前的纤绳,想以此减轻不堪忍受的重负。与卡宁并排走在前面的,是一个壮实的、已不再从事农业耕作的农民。卡宁后面,戴帽、叼烟斗的高个子,是一个出语尖刻、乐观而满不在乎的中年人。在他旁边,是一位有水手经历,眼神狡黠的纤夫。如果把这前面四个人列为一组,那么第二组的四个人则是以红衣少年为中心。他右边的纤夫正患肺病,他举袖擦汗,在队伍中勉强出力。拉里卡左面是一个上了年纪,正在掏烟袋的,已经习惯了纤夫生活,在队伍中已是“资深”的长者。被拉里卡遮住的那个中年人,虽只露半个脸,但可看出那是一个在某个露天工厂干过活的工人。最后一组的三个人中,两人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中间那个回头远望的高鼻梁、黑卷发的纤夫,是典型的阿尔明尼亚人的脸型,他也许听到了船上工头的吆喝而回头报以愤怒的眼神。列宾笔下的人物,虽是下层的劳动者,但在画面上每个形象都有自身的光彩,他们组成了一列丰富而有内涵的队伍。列宾巧妙的运用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塑成一座隆起的黄色底座,画中的人物犹如一群雕刻的群像,站在这自然的底座上。开阔的伏尔加河,一望无际,远处桅杆上的小旗向右飘扬,暗示了逆风而行的纤夫们的艰辛。由于列宾布局上的匠心,这幅尺寸不大的画面却拥有宏大雄伟的效果。 1873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参加了当年维也纳国际博览会的展出。外国的报刊评论给列宾以热情的肯定,德国和法国的艺术家认为把平民形象画的如此感人,这是俄国绘画的奇迹。而俄国文艺界的有识之士则从此画中看到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创造成果,同时他们也遇见了列宾未来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