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1、肖邦(1810-1849),波蘭鋼琴家、作談笑曲家,是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有“鋼琴詩人”之譽。作品:《降A大調波蘭舞曲“英雄”》《革命練習曲》、《離别練習曲》、《一分鍾圓舞曲》、《降E大調輝煌的大圓舞曲》
2、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鋼琴家、作曲家,被譽爲曆史上最偉大的鋼琴家。作品:《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匈牙利狂想曲》、《愛之夢第三首》、《帕格尼尼練習曲”鍾“》、《降D大調音樂會練習曲”大海》
3、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國作曲家。作品:《天鵝湖》、《咬核桃人》、《第一鋼琴協奏曲》、《1812序曲》、《第四交響曲》、《第六交響曲“悲怆”》
4、瓦格納(1813-1883),德國作曲家,曾與同時代的哲學家尼或侍租采有過交往。
他創作的主要領域是歌劇,包括《尼伯龍根的指環》(《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裏德》、《衆神的黃昏》)、《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漂泊的荷蘭人》、《羅恩格林》、《湯豪瑟》、《黎恩濟》、《紐倫堡的名歌手》、《帕西法爾》等,另外還有管弦樂曲《浮士德序曲》等。
5、施特衫兆勞斯(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作品:《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
古典主
“古典主義”是一個相當罪實不明确的詞,它有幾種不同而又同準範找幾你觀族闆相關的含義。一種不很恰當的用法是将它指流行音樂以外的音樂,包括所有種類的嚴肅音樂,不管它是何時創作的以及爲什麽目的而寫的。而此處所指的是大約1750年開始至1827年貝多芬逝世爲止這一時期的音樂。
所謂“古典的”,準确地說,原是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經典的古代”,那是西方足朝懷般基盟營化次樂文明兩個偉大的時期。多少個世紀過去了,人們回顧往昔,而且企圖借鑒那個時代的文化精華。由于優秀的古代文化的影響,人們常将“古典”一詞視爲有傑出的、邊利歡局個随水卓越的含義。不論什麽,如果說玉尼該非是“古典的”,那就意味着它是此類中的佼佼者。正因爲這樣,使得古典時期的音樂風格迥異于其他時期。實都花煤名留凱際上這一時期的作曲家在考慮音輸樂結構時都遵循這一基本概念:一種調性間平衡的概念,給予聽衆敵卻明确的感覺這音樂首需編督背死酸如何進行;還有段落之間的平衡,聽衆在聆聽一首樂曲時可以準确地知道緊接着出現的内容。作曲家的創造性隻是對這個作曲系統和輪廓稍加變化,而不是機敏地或富有進取精神地創作溫擊調再出樂曲來使聽衆着隻偉迷或驚奇。也可以說在音樂創作上不存在所謂“古典時期”,僅有“古典風格”。歡判打種制胞章按照這種風格,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寫出了他們的名作。如即液呢需嚴果說這是傑出的典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種風格并非僅僅出現于他們三人的作品中,這個找弦白油時期的其他作曲家的創根基本上也是這種風格,也是按照這種傳統。
特别是在十八世紀後期,音樂會的活動迅速發展。傑出的演奏家從一個城市到一個城市舉約械洋粉良則聲到行巡回演出,而作曲家作曲手法亦日益更新,要求樂曲有更爲邏輯和清晰的形式,以吸引聽衆的注意力和興趣。适應這一時代形勢的要求,新一代的作曲家從此興起,其中視假極真德織檢操空的三巨頭是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這就是所謂維也納古典樂派。
海頓、莫紮特揮日齊、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紀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在維也納活動,他們之間互有影響。他們都是運用奏鳴曲形式的大師,寫出了奏鳴曲、交響曲、四重奏這類體裁的不朽佳作;他們也都緻力于主題的展開以及利用調性的配置來給抽象的形式注入細緻微妙的表情。這些大作曲家的器樂曲給了當時以及整個十九世紀以巨大影響。除了貝多芬後期的作品顯得較爲艱深實混聲外,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這也促進了這一時期開始的音樂從此走向世界。
以“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天才”莫紮特和“樂聖”貝多芬爲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在音樂史上豎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這一樂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類普遍的思想要求,他們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
浪漫主義音樂
初期的浪漫主義音樂與其它姊妹藝術一樣,也是發自歐洲“啓蒙時代”的思想和法國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它比文學中的浪漫主義要晚數十年。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爲初期的浪漫主義的先驅,其後的作曲家們皆可歸爲浪漫派。從時代上講,十九世紀中葉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全盛時期。
在古典派作曲家貝多芬、羅西尼和韋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經明顯流露出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正是他們開創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後出生的作曲家們,形成了初期浪漫主義的中心。後來,浪漫主義音樂經過門德爾松、舒曼、肖邦和威爾第等人的進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納的時代達到了巅峰,這些作曲家、鋼琴家構成了中期浪漫主義的中心。至于馬勒、理查德•施特勞斯和拉赫瑪尼諾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則歸于晚期浪漫主義音樂。
浪漫樂派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這一時期不但盛産偉大的音樂家,而且音樂體裁空前廣泛,出現了諸如無詞歌、夜曲、藝術歌曲、叙事曲、交響詩等新穎、别緻的形式,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一大“寶庫”。
關于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比較
海頓,莫紮特,貝多芬,古典主義三傑,維也納古典主義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以他們爲代表的古典主義音樂開始盛行.随着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法國大革命的沖擊,歐洲的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藝術已不再僅僅是貴族所欣賞的高雅藝術,新崛起的中産階級也成了劇場和音樂廳的觀衆。因此,來自民間的喜歌劇和平易生動的器樂音樂大量湧現.
這個時期被曆史學家和美術學家推崇爲“古典”,在音樂領域,古典的風格表現在藝術上崇尚理性,音樂語言樸素精練,以嚴謹和諧的形式表達淳樸真摯的感情。這一時期堪稱歐洲音樂史上輝煌成就。同時也影響着世界各國音樂的發展.。
而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資産階級民族和民主革命時期,以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和德國作曲家威伯的歌劇爲标志開始形成浪漫主義形式,一直延續到19世紀20年代。
而以蕭邦、舒曼、李斯特、瓦格納、柴科夫斯基等爲代表的浪漫主義音樂強調主觀性,注重個人情感表達,偏重個性化的心理的刻畫,感情熱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各民族音樂家的作品充滿了鮮明的民族風格。
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時空的界限并不明顯,他們曾經共存過一段時間。而想要找到一個可以明确劃分兩者的定義也不是很容易的,這些定義常常因爲過于簡單化而忽視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實上古典主義像線條一樣棱角鮮明,而浪漫主義卻偏重于色彩和情感,并含有許多主觀和空想的元素。這是音樂給我們的直觀感受。
而我想,兩種音樂間的區别更多的體現在非音樂的元素上。到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在社會上的地位已有改變,他們不再是一個城市,宮廷或教堂的雇員,古典主義時期的貝多芬也隻是赢得了某種程度上的獨立,因爲不管那些富人們多麽慷慨的讓他自行其是,他的大多數收入仍維系于貴族的庇護。而現在,理論上講作曲家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實際上也就是大衆的仆人,所以他們可以毫無顧及的做出大衆想聽到的音樂。
古典主義像木刻一樣,理智,清晰,充滿了邏輯思維的感覺,而浪漫主義的音樂就像水彩和五顔六色的油畫一樣,充滿了人的各種感情,喜歡古典主義的恢弘和大氣,更喜歡浪漫主義的細膩與貼心。聽莫紮特的《女人心》感受“笑聲與眼淚的結合”,也喜歡聽舒波特的《小夜曲》,那種精緻和小巧讓人驚歎不已。我喜歡音樂,喜歡各種類型的音樂,他們讓我感受到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激情和感動,音樂讓我充實,讓我學着感動,音樂是有情感的,他讓人哭泣,讓人歡笑,讓漸漸走向非我的人重新走向自我。無論是古典主義,還是浪漫主義都無法脫離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