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音乐的开
一广曲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演奏了近两个世纪,从欧洲中部的维也纳城到太平洋的海岛响彻了五大洲。一个伟大的名字——贝多芬时时在人们耳际回荡。他,欧洲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将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铭刻在人民心来自中。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1827)总我粉出身于波恩的音乐家庭,祖父为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团长,父亲为合唱团的男高音歌唱演员。贝多芬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的父亲经常酗酒,却梦想把贝多芬训练成神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4岁的小贝多芬便360问答在醉醺醺的父亲的严厉叱责下练习钢琴和小提琴。直到11岁,贝多芬才有幸从师于当时宫廷著名音乐家尼夫学习,音乐天赋才真正得以发挥。在尼夫精心培贵养下,贝多芬进步很快。但贫困的家境,迫使他十几岁便离开学校,给剧院担任伴奏乐海硫师。在尼夫帮助下,1787年春,贝多芬获得世情治在沉歌举案了去维也纳学习的机会,他满腔热情地奔赴音乐之都,并拜访了当时著名的音乐大师莫兴扎特。他的演奏博得了大师的赞赏:“这个青年不固松喜输扩众待久将扬名世界。”同年7月,母亲不幸病逝,贝业针船影雨动足永段多芬返回波恩。以后,父亲酗酒更加无度,18岁的贝多芬被迫挑起了家庭的重担。17制92年秋,法国大革命波及莱茵省,贝多芬离开波恩定居维也纳,从此开始了向艺术高峰攀登的新的历程。贝多芬的学习条件极其艰苦,但他置物质生活的贫乏于不顾,孜孜不倦地向当时著名的音乐大师求教,他先向海顿学习作曲,后又向阿布雷茨贝永尽这判距表我简格学习对位法,向萨利埃里学习声乐作曲法。贝多芬的艰苦努力结出累累硕果,很快他便以著名音乐家的身份活跃在音乐之都的艺术舞台上。
1795年3月30日,在维也纳举行的首场钢琴演奏会上,贝多芬初露头角,他演奏了自己的《第三协奏曲》和莫扎特的作品,获得了极大成功。1800年,贝多芬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音乐会,演奏自己的钢琴《七重奏》和《第一交响曲》以及海顿、莫扎特的作品,这次音乐会的虽管袁本克谁液万航成功使贝多芬饮誉海内外。维许升此时是贝多芬作曲生教铁显鱼教值涯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他的演奏与作曲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辉煌的背后已潜伏了不幸的阴影。1795年,贝了候马神至字较多芬便发现了自己的耳聋症状,经过多方医治无效,病情越来越重。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息再兵议粮,耳聋无疑是最致命的打击,他感到悲观愁苦,这一情绪在作品中有所反阻父治照按映,例如作品的第十三号的《悲优决触既怆奏鸣曲》(1799年)。但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有忧郁的情绪,例如《七重奏》(1800年)和《第一交响曲》(1800年)都非常轻快,如淙淙流水。到1802年,他的病情已十分严重,贝多芬痛苦万分,独自来到维也纳郊外的小镇根施塔特,写好遗嘱准备自杀。但是,贝多芬是那么深情地热爱着人生,热争志爱着恢弘的艺术世界,他终于战胜了自我,战胜了命运。这一近乎悲剧性的情节把贝多芬伟大的人生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此,贝多芬开始了他新的音乐生命。他以崭新的姿态和满怀激情投入了创作。一般把这一阶段看作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含意深邃,意境深远,充满了热情和力量。1804年他创作出雄伟壮丽的降E大调《英雄交响曲》、C大调《华尔特斯坦奏鸣曲》,翌年又写了歌剧《菲德里奥》,1806年创作出抒情优美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充满激情的《热情奏鸣曲》,1807年写了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1808年法奥战争前后,他又完成《告别奏鸣曲》、《第五钢琴协奏曲》、《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惠灵顿的胜利》等作品,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是他的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用自己的经历诉说着人生的真谛,“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整部乐章雄浑有力,充满激荡人生的力量,这是贝多芬以心血浇灌的一株艺术奇葩。他热爱自然,经常漫步于林间小路和湖光山色之间,大自然赐予的灵感的火花经常在他天才的头脑中闪烁。他创作了以反映自然风光为主题的《田园交响曲》和B大调《田园奏鸣曲》,两部乐曲宁静、柔和,充满诗情画意般祥和的气氛。1814年维也纳会议召开时,贝多芬的声望达到顶峰,但是精神却极端苦闷。他想领养侄子卡尔,却遭到卡尔母亲的反对。他听不见自己的琴声,也无法与别人交流,生活十分孤独。这时人们开始对严肃深刻的音乐感到腻烦,转而喜欢轻快活泼的轻歌剧,贝多芬一度受到了冷落。
就在这种心境之下,贝多芬开始了他第三个时期的创作。也许是与惊涛骇浪搏击之后略感疲惫,也许是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而大彻大悟,贝多芬晚年的作品比较平和宁静,但思想内容却更加深刻。贝多芬一度想离开维也纳到伦敦去发展他的严肃音乐,却被几个朋友挽留住了,他们要求贝多芬用严肃的音乐击败轻佻的世俗气息。贝多芬终于以自己的乐曲答复了朋友们的期望,当他的《D大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第一次演奏时,受到听众五次热烈鼓掌欢迎,而当时贵族出场时观众习惯性鼓掌也只有三次。但是,当震耳欲聋的掌声响起时,贝多芬什么也没有听见,仍背对观众呆呆站立,一名歌手拉着他转向观众,他才看见沸腾的人群和人们鼓掌的热烈场面。事实上,1819年贝多芬已完全失聪,《D大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就是在万籁俱寂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整部乐曲由狂风疾雨、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到恬静柔和地对世界的沉思,最后达到理想境界的无限欢娱。而欢乐恰恰是贝多芬毕生追求与颂扬的主题。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当最后一部四重奏曲完成时,他带领侄子出外游玩,不幸染感冒而引起肺炎和水肿,终于不治,于1827年3月16日离开人世。
在音乐领域,贝多芬堪称一代奇才,他在奏鸣曲、交响曲与协奏曲各方面都有创新。他突破了前人的创作方法,把声乐和乐器结合起来。贝多芬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器乐曲的地位,在他的器乐作品中强烈的感情与巧妙的构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音乐结构方面,他是系统地运用调性的典型。钢琴音乐的繁荣和发展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他借助奏鸣曲大胆表现了内心世界。
在个人生活方面,贝多芬总是超然于世俗之外。在衣着上,年轻的贝多芬也曾把自己打扮得风度翩翩,当他发现自己失聪以后,粗犷的性格便暴露无遗,他中晚年经常不修边幅,穿着破烂的衣衫进进出出。他的脾气又极为暴躁,如果一道菜不合口味,便会把桌上的碗碟全部扫到地上。在爱情方面,虽曾为心爱的姑娘作《月光曲》,但爱情之舟始终没有找到停泊的港湾。在政治思想上,他热爱共和,崇尚法国大革命思想,不畏权贵,热切关注个人自由和尊严。当他听说拿破仑称帝后,气愤地把准备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的献词撕掉了。他曾与歌德同游,路遇奥地利皇室,歌德脱掉帽子,毕恭毕敬地站在路边,而贝多芬傲然立于人群中让皇室成员向他行礼。他的高风亮节赢得世人钦佩。
贝多芬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9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17部管弦乐四重奏和歌剧《菲德里奥》和《D大调弥撒曲》等,我们从中感受到快乐,汲取到力量。这些壮美的乐章是人类不朽的精神财富。
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1,舒曼。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纪上半世纪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
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
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3,弗朗茨·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因病逝世,享年31岁。
代表作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陪毁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
4,弗里德里克·肖邦。
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出生于波兰升散华沙,19世纪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也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5,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 —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芦笑备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
代表作有《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第三首》、《帕格尼尼练习曲”钟“》、《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华丽足尖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