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音樂是巴洛克風格(Baroque)的?

巴洛克風格音樂:
(一) 概述:
巴洛克音樂指17世紀初葉(公元1600)至18世紀中葉(公元1750)的歐洲音樂文化。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源于葡萄牙文baroco,原意指珍珠的怪異及其不規整的形狀。
在西方藝術史中,通常用巴洛克來表示17至18世紀中葉西方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的新的風格特征—–雄偉,奇異,誇張等。在繪畫藝術方面,文藝複興時期用透視法以及平衡和諧的觀點來描繪自然和人體,人們從有限的空間進入到人類内心情感的無限世界。
作爲西方音樂史中一個時期的巴洛克音樂,其發展主要集中于歐洲的意大利,法國,德國和英國等。巴洛克音樂在歐洲各國的發展雖然存在許多共同的特征和風格,但由于各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總體上看,巴洛克音樂的發展是以文藝複興時期的音樂爲基礎的,并且發生了很大變化。歌劇的誕生和器樂的發展标志着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确立;大小調和聲體系代替中世紀的教會調式,聲樂和器樂作爲音樂的兩大分支開始獨立發展且相互補充;複調音樂風格逐漸向主調音樂風格轉變;出現數字低音。器樂曲主題的陳述和引申漸漸形成不間斷發展的二部曲式,旋律具有連續而不停頓的擴張性,連綿不斷的節奏貫穿樂曲的始終,樂曲的段落之間有鮮明的力度對比;大量新的音樂體裁不斷湧現,并得到确立和發展。這一時期,器樂性能的提高對器樂音樂的創作和演奏風格産生重要影響。代表作曲家有斯卡拉蒂,亨得爾,巴赫等。

巴洛克時期藝術歌曲集

(二) 巴赫:(1685—1750) 作品欣賞《歌德堡變奏曲詠歎調》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abasitian Bach),德國作曲家。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愛森納赫市的一個音樂世家,其家族相繼出粗物現了數十位音樂家,以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成就最爲顯著。巴赫自幼便顯示出非凡的音樂才能,父親是他的啓蒙老師,塌粗教他樂器,雙親去世後(8歲),随其兄約翰·克裏斯朵夫·巴赫學習管風琴,15歲開始獨立謀生,18歲任阿恩斯塔教堂管風琴師,開始創作大合唱曲和古鋼琴曲。1708—1717年任魏瑪宮廷管風琴師和宮廷樂團合奏長,其間創作大量管風琴曲。1717—1723年任科頓宮廷樂長期間,創作了《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這是世界上最早将十二平均律系統的應用于創作實踐的作品,被後人稱作“鋼琴音樂的《舊約全書》”。1723—1750年在萊比西聖托馬斯教堂及其附屬唱歌學校任樂長兼全城音樂生活總監。這期間雖然工作繁重,但他仍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創作體裁包括宗教康塔塔,經文歌,彌撒曲,受難樂,清唱劇等。1750年7月28日,巴赫在萊比西逝世。巴赫一生有20多個子女,但大量夭折,其中有的成爲“前古典世代”的著名音樂家。
巴赫的創作根植于德國民間音樂,并把路德教的衆贊歌和教會樂器管風琴當作自己的創作素材和樂響構思的核心,同時也深受資産階級啓蒙思想的影響,這是他的音樂作品明顯的突破了教會音樂的規範,具有豐富的世俗感情和大膽的革新精神。巴赫繼承了16世紀以來德國聲樂和器樂的優秀傳統,吸收了意大利和法國的先進技術,把複調音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巴赫的音樂對後世音樂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他的音樂在現實音樂生、音樂教育和創作中所起的作用與日俱增,其音樂思維的高度邏輯性和哲理性,其藝術技術手法的嚴密、精巧,更是後世學習的楷模。
巴赫是一位多産的音樂家,其作品博大精深,音樂體裁廣泛多樣。聲樂作品多以宗教性爲主,有:《聖母頌歌》、《約翰受難樂》、《馬太受難樂》及康塔塔200餘首;在器樂方面,巴赫是巴洛岩衫液克時代的管風琴大師,代表作主要有:《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c小調幻想曲與賦格》、《c小調帕薩卡裏亞與賦格》《平均律鋼琴曲集》、《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布蘭登堡協奏曲》、《音樂的奉獻》、《管弦樂組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等。D大調第三樂隊組曲
《D大調第三樂隊組曲》約創作于1722年,是巴赫所作4首管弦樂組曲的第三首,全曲共有5各分曲構成。
第一曲《序曲》。曲式規模較大,采用法國式的慢、快、慢三部分的序曲形式。
第一部分的主題緩慢、莊嚴、節奏均勻、有力,旋律上揚,行進充滿氣勢,以法國路易14時代的宮廷歌劇序曲的風格寫成。
第二曲部分采用賦格形式。主題活潑明快、富于生氣。樂曲中間有樂隊和獨奏樂器的競奏,使樂曲帶有協奏曲的特點。
最後再次重複第一部分,全曲結束。
德國文學家歌德十分欣賞這首序曲.他描述道:“聽這首威嚴而華麗的樂曲,眼前仿佛出現了一群衣着華麗的人,莊嚴的列隊走下寬闊的台階。”
第二曲《詠歎調》。樂曲分爲兩大段落,富于表情和歌唱性。
第一個段落的旋律優美而柔婉,具有巴洛克後期夜曲的風格。
第二個段落篇幅較大,情緒起落較第一段更爲顯著。旋律舒暢、飽滿。第三曲《加伏特》。加伏特原爲法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舞曲,18世紀常用于組曲的第一個樂章。本曲采用三部曲式,2∕2拍,主題旋律采用大跳進行,活潑而有力。第四曲《布列》。布列原爲法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曲,18世紀用于古典組曲的一個樂章。本曲采用二部曲式結構,2∕2拍。樂曲簡捷,流暢,明快而有個性。
第五曲《基格》。基格是一種快速的舞曲,起源于16世紀的英國,後傳入德國、法國和意大利。18世紀時常用做古典組曲的末樂章。樂曲采用前後兩部分各自反複的二部曲式,6∕8拍。主題由雙簧管和小提琴主奏,節奏輕快,并在歡樂的氣氛中結束。布蘭登堡協奏曲
《布蘭登堡協奏曲》共6首,這裏介紹第二首。《布蘭登堡協奏曲》原名《爲幾種樂器而寫的協奏曲》,是1721年間巴赫應布蘭登堡一位侯爵之約而創作的一套協奏曲。巴赫去世後,第一個爲巴赫作傳記的德國音樂家斯比塔給這6首協奏曲冠之“布蘭登堡”的标題,并一直沿用至今。
《布蘭登堡協奏曲》的第二首是爲4件獨奏樂器而寫的巴洛克式的大協奏曲,這4件樂器分别爲小号、長笛、雙簧管和小提琴。協奏組有小提琴兩把,中提、大提、和低音提琴各一把,撥弦古鋼琴一架。小号是被成爲尖聲小号的高音樂器,大大超出現代普通小号的音域,兼有雙簧和單簧的音色,但有比這兩者更爲明亮,音色獨特,是現代小号所無法比拟的。
《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二首由三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爲快闆,由兩個主題交替發展而成。第一主題在高聲部進行,情緒熱烈、活潑,音響豐滿、華麗,由長笛、雙簧管、小提琴與協奏組的小提琴演奏。第二主題由獨奏組的小提琴演奏,音樂纖巧細膩。
其中第一主題以熱烈的合奏出現,第二主題做模仿進行,兩者在音量音色上形成對比。
第二樂章爲行闆,是獨奏樂器中的長笛、雙簧管、小提琴與協奏組中的大提琴、撥弦古鋼琴結合而成的合奏。3件獨奏樂器在合奏組緩緩流動的低音背景上分别呈示主要主題。曲調清澈、純淨,是一首悅耳的抒情詩。這個主題首先由小提琴奏出,接着雙簧管、長笛依次進入,3件樂器的對答構成卡農式溫柔的“三重奏”。音樂流暢舒展,連綿不斷,從d小調開始,幾經轉調,最後在明亮的D大調上結束。
第三樂章是“很快的快闆”,采用三段式結構。其中第一部分爲賦格段。
這個賦格組的主題由獨奏組的小号、長笛、雙簧管、小提琴巧妙的加以發展。首先以尖聲小号高亢嘹亮的聲音浮在高音聲部,帶有舞曲風格;接着雙簧管、小提琴、長笛分别按五度關系進行對答,後面小号再次進入。
中間部分采用主題自由展開的手法,後面小号再次進入,新、舊主題的片段及材料在各個聲部輪流出現,形成生動的卡農段落。
第三部分完全再現賦格段的主題,與樂章的開始相互呼應,最後完滿結束。(三) 亨德爾:(1685—-1759)
格瑞奇 費雷德赫 亨德爾(Georg Friedrich Handle),英籍德國作曲家。1685年2月23日出生于德國的哈雷。幼年時的亨德爾就已顯示出非凡的音樂天賦,10歲時就寫出了一首三重奏鳴曲。1702年,入哈雷大學專修法律,同時被當地改革派教堂聘爲見習管風琴師及藝術指導。1703年前往漢堡,在漢堡歌劇院任第二小提琴手。漢堡是當時德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當時唯一有民族歌劇的德國城市。亨德爾在這裏開闊了眼界,提高了音樂創作能力。1706—1710年應意大利貴族迪多親王之邀,前往佛羅淪薩專門從事創作。譜寫了近百首世俗康塔塔、清唱劇和歌劇等。同時鑽研當代大師的作品,從中獲得許多教益。意大利之行對亨德爾的一生起到決定性作用,使他從一個不成熟的感情音樂天才,成長爲一位理性的,具有完善技巧的作曲家。
1710年,亨德爾任德國漢諾威選帝侯宮廷樂長。1711年赴聘英國,在倫敦首次演出所作的意大利歌劇《裏那爾多》。1717年後定居倫敦從事音樂創作,緻力于意大利歌劇的創作和演出,并享受英國漢諾威王朝的年金。1726年,加入英國籍。
1751年,亨德爾不幸雙目失明,但他并沒有因此而屈服,仍然繼續堅持演奏和創作,并親自指揮自己的作品演出。
亨德爾在音樂創作上重要的成就都是英國取得的。他一生創作有:50部歌劇,23部清唱劇及相當數量的大協奏曲、室内樂曲、奏鳴曲、古鋼琴曲、合唱曲等。代表作有歌劇《裏那而多》、清唱劇《彌塞亞》、《馬卡白》、《參孫》,管弦樂曲《水上音樂》、《焰火音樂》、、《大調大協奏曲》,《古鋼琴組曲第五首》中的《快樂的鐵匠》和歌劇選曲《廣闆》等。
亨德爾的器樂作品兼有将德國的複調與和聲、意大利的主調風格、法國的節奏和裝飾音以及英國的樸素氣質融爲一體的特點。而他創作的的歌劇以意大利歌劇爲主,雖然音樂宏偉、深刻,高于同時代的其他做曲家,但由于題材内容大多爲千篇一律的古代神話,且脫離英國民族欣賞習慣,故屢遭失敗。無奈之下,他轉向清唱劇的創作。雖然題材大多取材于《聖經》,但其創作卻不同于一般的教堂音樂,而是氣勢宏偉、富于戲劇性而有不失抒情色彩的大型音樂作品。這些清唱劇普遍汲取和繼承了德國複調音樂技巧、意大利的流暢旋律和英國聖詠音樂的優良傳統,在西方音樂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水上音樂
《水上音樂》又稱《水樂》、《船樂》,創作于1715—-1717年,是一首管弦樂組曲。傳說是亨德爾爲新即位的英皇喬治一世所作,因爲是在倫敦的泰晤士河上演奏而得名。原曲共有20個小曲組成,1922年,英國作曲家哈蒂從中精選6首,改編爲本曲。
第一曲《快闆》。根據原第三曲改編而成,3∕4拍。樂曲一開始的回首反複和華麗的顫音,由圓号與弦樂組上下呼應奏出,氣氛歡快而妩媚。
第二曲《詠歎調》。采用三部曲式。主部和再現部根據原曲第五首改編,中間部則爲原曲的第六曲《小步舞曲》改編而成。該曲舒展、輕盈、溫文而雅。再現部由于圓号的加入,使樂曲更加抒情。
第三曲《布列》。根據原第七曲《布列》改編。布列是一種舞曲,起源于法國。其特點是歡快、雙拍、弱起。本曲爲4∕4拍,急闆。采用三段體結構,樂曲情緒歡快。
第四首《号角舞曲》。根據原第八曲《角笛舞曲》改編。号角舞是一種古老的英國舞蹈,18世紀時是水手跳的獨舞,舞者雙臂交叉并配上富有特點的步伐和姿勢。
第五曲《富于表情的行闆》。根據第三曲的快闆—行闆—快闆中的行闆部分改編。樂曲先由木管呈示,悠緩、深沉、宛如一首夜曲。
第六首《堅定的快闆》。根據原第十一首《角笛舞曲風格》改編。三部曲式,快闆,3∕2拍。第一部分的主題采用誘人的切分節奏,帶有鮮明的号角性特點,輝煌而燦爛,表現了宏偉壯觀的典禮性場面。莊嚴的圓号合奏和樂隊合奏,更進一步加強樂曲富麗豪華的色彩。
中間部分的旋律樸素明快,與第一部分的主題形成色彩上相應成輝的對照。樂曲最後是第一部分的再現,在号角聲營造的雄壯氣氛中結束全曲。

amadeus電

巴洛克時期藝術論将揚向培生具有戲劇性風格. 在雕塑、繪畫、建築、文學、舞蹈和音樂等領域運用誇張的動感和清晰可辨的細節來營造戲劇、緊張、繁瑣、恢宏的效果地表達宗教主題.

7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