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学和油画赏析


浅析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东西方文化的全方位交流,作为文化泉源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退化,以至于出现失传和断层的现象,相应的,我国美术教育也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本文从美术教育视角来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体验,寻找如何与传统文化相吻的切入点,尽可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的和谐发展,同时起着对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美术教育人文素质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群体在其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有利于该民族或该群体生存、繁盛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要求的结果,是集体和个人的创造力与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整个民族长期存在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文化盛行于尧舜时期,广大于春秋孔孟时代,以“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德为主的。人生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儒家重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道家重道法自然,返璞归真。而美育目的意义也是突出修炼完美的人格,以至于实现人生最高之理想。 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方向及价值 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的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基础美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等。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就曾说过:“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通过美术教育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学生身心健康,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等,这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所在。 然而,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传统文化濒临断层的现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比较特殊的一门学科,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实施好中小学美术教育呢?这是当下亟需探讨的课题。面对问题,在展望未来的同时,更需要归顾传统。从老祖宗的智慧中寻找答案。所以,解决当前的美术教育问题,应该回归到民族文化的本源中来,建立一个与民族文化传承息息相关的可执行的基础美术教育模式。这种可增长性的、自觉性的行为一旦成形,则如源头活水,将会奔流不息地滋润青青田园。 (一)传统文化传承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相关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从中小学美术教材了解可知,中小学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应该是在一种文化观的观照下学习,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对于古老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使传统文化有所继承,有所延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并取其精华融入到教育过程始终,发挥其巨大作用。打个比方来说,儿子与母亲有着血缘关系,母亲的基因遗传至儿子。因此,了解母亲有助于了解儿子,反过来说,了解儿子也有助于了解母亲。 传统文化与美术也是母与子的关系。美术是传统文化之子,则必然存在着传统文化的基因,那么通过对美术的了解也能了解孕育它的传统文化母体。 为了更好地通过美术了解传统文化,也为了更好地通过传统文化了解美术,可以让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传统文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和心灵,为修炼完美的人格与高尚道德情操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重视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优秀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了解可知,与传统文化有关联的课程逐渐增多,将现在所缺失的传统知识揉合到美术教育中去,让艺术生活化,让文化与教育不再脱节,让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的加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所以,在缺少情感与关怀的信息时代,具备人文关怀特征的传统文化被慢慢记忆起来。学校美术教育在这一时刻肩负重任,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和对于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自身的审美观念,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激发珍惜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学会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莫让“遗产”变“遗憾”。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二、让传统文化渗透于中小学美术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面已论及美术教学不仅仅是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活动。所以美术教育必定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探讨与实践。 (一)在欣赏课中渗入传统文化理念 就拿《中国传统色彩印象——中国红》的一节欣赏课举例吧。 首先,以图片呈现事实:这些图片包括春节期间的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装饰物上的红色;敦煌壁画中的红色;油画《开国大典》中的红色;剪纸作品、婚庆服饰、影视作品、雕塑作品中的红色;刘翔运动服的红色……,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红色的确是中国人喜欢的颜色,是中国传统民俗中所常见的颜色。 其次,教师点明了“红色是令人热血沸腾的颜色,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最喜欢的颜色,它象征着喜庆、热闹,代表着吉祥、如意,更是让每个炎黄子孙骄傲的颜色。”这里还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讲明红色的象征意义,比如在五行中是火的颜色,其二是教师对形象后面的文化进行一定的发掘,揭示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吉祥如意的追求。接下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红色的运用的方法。如果教师将第二个环节取消,直接由举例进入到介绍传统文化对红色的运用,并继之于进行操作活动,那么这样一节课虽然有中国传统文化之题,却无中国传统文化之实了。 再如举例对齐白石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来说。这幅作品意味隽永,其中的灵感正如画中成群蝌蚪顺着清泉畅游而下,给学生以充分想象的余地。我们看到画上面没有青蛙,而观者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声音是耳闻的,绘画将如何表现呢?老师可以讲解创作的构思:“据说老人整整想了两夜,后来从诗句规定的“出山泉”三字得到启示,就在“泉”上抽象绘画章。但是老人没有画蛙,而是在那四尺长的立轴上,画两山峡谷间泉水汩汩地流向远处来,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有欢快地游动着。”然后再解读画的内容,人们见到有鳃有尾巴的蝌蚪离开了水的源头,这仿佛是去寻找妈妈,有好像是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呼唤蝌蚪,它们在深情地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却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以此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然会想到蝌蚪和蛙的关系,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从而揭示了母子情深的生命真谛。这正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是中国画所特有的美学观点。通过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让中小学美术课渗入传统文化的理念得到升华。 (二)在技法课中渗入传统文化 美术技法教学中教材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摹写生、创作等课业实践,应该说,这是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 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为东方绘画的主流,它不仅在材料、题材和技法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种绘画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中国画技法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中国画艺术特征,在讲述其基本技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临摹或写生实践。如在辅导某一作品临摹或某一实景写生时,教师可围绕作品外在形式的美、围绕其写生场景,结合直观演示向学生讲解中国画艺术特色及其技法特点。着重指出中国画十分重视对事物本质的表现,讲究形式美;塑造形象以线条为主,尤其重视用笔用墨;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并十分注意画面空白的运用;同时强调文学、书法、篆刻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在创作过程中,从观察生活、学习中表现形式上都有它独特之处等要点。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特点有较深的认识,便于学生从艺术美学角度来加深理解、掌握和理解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及技能技巧。 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终极价值并非培养专业美术人才,而是在全民的基本素质培养方面注入艺术、文化的营养,无论今后从事任何职业,这些营养都会有益于他终身的发展。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担负起希望与未来的人才。而只有受过民族文化滋养的人,才会萌生对民族的自信。在对美术教育的任务、宗旨、本质、目的及功能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是符合我们的美术教育宗旨及终极价值的,也是利于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同时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教育理念等内容,都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必然影响和规范后代的生活及教育等活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无疑可以促进学生审美修养的提高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也促进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这便是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重要影响与作用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2]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 [3]陈瑞涛.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来看美术教育的发展,河北城乡建设学校报 [4]尹少谆.《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戚志容.丰华瞻:《丰子恺论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6]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8]王景浩.《 传统文化回归与现代基础美术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9]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 . [10]马桂顺.《探讨后殖民地时期香港艺术教育中的文化认知》,200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


如何合理有效使

子农每看李药如何合理有效使用中小美术教材教学设计梳理 教材使用情况分析:1、目前美术课特别是乡村学校美术课存在以下现象:⑴自创课程 教师上课自由安排,不用教材,以自己研究的、喜欢的、拿手的内容。认为自己擅长的就是内容。⑵偏离教材 来自不按教材中搭建的知识结构安排课程,选择自己喜欢的、好上的,随意摘取部分内容,而自己安排的课程不能贯穿为体系。⑶教学无中心 缺乏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捕捉不住教材的核心,抓不住重点。⑷教教材 没有把教材转化为课程,怕听课的人说重点不突出。欣赏课此现象更多一些。本课设置意图:1、在课改深入发展的阶段,重新认识美术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如何结合实际使用教材;如何通过对教材的有效合理地利用,提高学生美术欣赏水平与动手实践能力;引导教师认识教材、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2、通过本次学习,提升自己把握360问答教材、将教材转化为课程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主要知识点:1、对美术教材的认识。2、理解和把握教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3、如球发则径下责早何用好、用活教材,发挥创造性。教学设计:一、对美术教材的认识什么是教材,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需神北参少渐胶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包括教科书,视听、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是可供师讨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既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教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大的影响。《美术课程标准》从几个层面诠释了美术教材的性质,帮助我们对教材进行重新认识。1、美术教材在美术课中的地位——“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系。”2、美术教材的定位——“完整把握《标准》精神,科学建构教材的框架。3、中小学美术教材的特点—眼写落息工—“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开放性”。4、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承位实既纸封简真评与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教材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教材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正志础船统表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要用新课标理念,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才能用好新教材。二端免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我们应如何做。第一:浏览教材,了解教材。不只是看一本教材,要了解使用的这套教材的总体编写思路,教材特点。要看到每个学段教材的课程内容,教材结构的纵横关系。明确“四个学习领域“在教材临映中的体现。教材的编写集中了美术界、美术教育界的精英,其中有美术理论家、研究教育教学的专家,有一线教学优秀的名师。课改教材的特点是什相吃么:新教材既有知识内容又有教学活动建议,有评价形式和内容,有思考讨论的建议,完成作办航副该混化业的多种途径,兼顾到不同学校的情况,有作业形式和内容的选择性。第二:梳理教材。把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理出头绪。分几大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三:吃透教院混境武面歌发松总某病材。教材传达给我们哪些信息,要历空需财抗十各史编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如何使用教材进行学习。第四:元洲率印初百运千补充教材,整合资源。美术课这条最重要。美术教材篇幅有限,需要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教师可补充相关的有意义香场毫块按多游成型神确的材料,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教材,处理教材、教师可以补充或开发新的教材,但补充和开发新教材的前提是尽可能“吃透服则吃秋合叫演酸”并“利用”现有教材。利用教材,首先可以表现为“调整”、整合教材,变换教材中各个单元顺序。“整合”教材是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形成自己的思路。第五:把教材转化为课程。根据教材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根据学生认知过程,学习过程,根据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及工具材料等多种因素安排课程。三、用好、用活教材,发挥创造性(一)认识教材资源,利用教材资源请息历手零把空参连军线《美术课程标准》中对钟报被措李置唱许目培养各学段学生的美术素养都有目标和指标,这些都通过每册每课教材体现出来。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作为基点,教材内容包括: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较少的篇幅中包含多方面的信息。展示了学习方法和过程。教材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材通过典型图片、说明文字讲解来介绍美术、知识技法,并告诉和提示教师教学思路。各课均设置一些栏目,提示给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习。如小组研究、小组活动(活动方式)、作业提示(解决难点)、小资料、小知识(相关知识)、画家论述(创作理念)、自我评价(学习收获)、回答填写(划勾)等。教材版面分析。(二)发挥创造性思维,用活教材教材给了我们菜名和配料,如何炒才有营养,而且好吃,需要“转化”,即把教材内容变为合理有效地课程。包括课时安排,每课的环节、时间的分配等。1、精选教材,怡情励志。大家知道,小学美术教育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和生活美术教育。所以,教师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审视美术课程和美术教材,努力挖掘美术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教师要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也学会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独特理解。由于小学美术新教材的每一课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种材料的选择。这给师生以更大、更自由的选择空间,更有利于开发各地的教学资源,开展卓有成效的美术教育活动。总之,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德育为首,精选教材,有机渗透人文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能力,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并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逐步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不懈努力。2、活化教材,激发兴趣。教师在教《童话里的小屋》(上册)时,抓住学生爱听、爱讲童话故事的心理需要,选取童话经典之作,引导学生观看童话故事碟片或听配乐童话故事。由于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上教师采取了由静变动、由平面变立体的活化策略,将静止的教材内容形象化、活动化,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来积极参与。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在听、看、思、做、说的过程中,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活动生动精彩,高潮迭起。3、拓展教材,探究体验。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连续展开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创设情境、动手演示、形象讲解;学生则从观察到表现,从现实到想象,从平面到立体的多方位构成……动脑想、用眼看、动手做、用嘴讲,多角度探究,多方位体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变通性和发散性,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得到挖掘;同时,也充分享受到了在做中探究学习的成功快乐。我认为,美术教材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众多媒介之一,为师生提供了许多有关美术的话题。而对于每一个话题,教师不能只考虑线形的深入,还应着力于点上的泛化,努力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更多更大的展开空间,使学生的过程体验更细更实在。这样,以美术教材本身为新的生发点,加强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开发,适度增加教材容量和活动次数,使1加 1大于2。在实现教材的适度拓展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现个人智慧才能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热情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加深了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探究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美术素养。4、整合教材,创生发展。实施美术新课程就如现代战争一样,光靠单兵作战是决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如在《淅沥的小雨》(上册)一课中,教师采用将音乐、小品剧表演与美术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策略,巧妙地将音乐、小品剧表演等与美术教学活动有机整合,以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代替教师的千言万语,有效激发出学生积极回忆、自主感受的热情,直观而迅捷地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和独特个性。再如,教师在教学《电脑美术》(下册)时,先引导学生一边说画图工具的用途,一边示范,并通过主机调用分机影像,将学生的示范过程同步展示给全体学生观看,使大家能进行及时地相互交流,加深了对画图工具用途的了解,为创作作了操作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随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自己创建好的小网站名,指导学生进入网站。网站给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三个创作命题(“瓢虫的花衣服”、“太空里的植物”和“心中的太阳”)及相关的图像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技能等实际情况出发,权衡分析,果敢选择。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创作的盲目性,又切切实实把自主选择的机会还给了学生。就适用范围来说,三个命题总比一个命题的适用面要广,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在构建的信息技术新平台上进行更富自主性和挑战性的创作活动。教师采取以多命题的丰富性破除单命题的狭窄性的教学策略,体现了教师的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和美术教学的开放性。而网站展示的非常丰富的图像资料和配套的绘画软件,为学生的想象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构建了以电脑网络技术系统为强大支撑的更高起点的学习平台;同时,通过让学生学习初步的上网知识、技能,有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信息技术意识及信息搜寻、处理能力。


4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