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象征派、表现派、未来派、意识流

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又一次高潮。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英国的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此外还有法国的瓦雷里(1871-1945)的《海滨墓园》,奥地利的里尔克(1875-1926),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俄国勃洛克的《十二个》和叶赛宁,爱尔兰的叶芝(1865-1939),美国的庞德(1885-1973)等。

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简歼埋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家与作品有卡夫卡(1883-1924)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1888-1953)的《毛猿》,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1890-1938),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1898-1956)等。
表现主义
一、概念

开创象征主义的先河是哪个先河

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继而扩展到音乐、文学等领域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的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本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描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
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境、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代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尼尔、恰佩克、斯特林堡、布莱希特等。
二、历程
1、首先出现于绘画领域:
表现主义一词是从法文“表现”(expression)引申而来的。最早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画展上,当时米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油画被题为“表现主义”。马蒂斯于1908年12月25日发表论文《画家日记》,公开宣布自己“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1911年,评论家威廉.沃林格尔就马蒂斯等人的绘画作品下了“表现主义”的定义。从此,表现主义正式作为一个文学艺术流派的名称而广被采用,并于1914年开始引入德国文学界。
本来,表现主义是对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反动而出现于绘画界的。表现主义认为:“世界存在着,仅仅复制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他们不满于印象主义者注重外在的客观事物的描绘,主张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摆脱外界印象,直接表现作者的“主观真实”。他们的拦蚂口号是:艺术不是真实、而是精神;是表现,而不是再现。
以塞尚、凡高、高更为首的后期印象派已经开创了表现主义的先河。同属表现主义先驱的还有劳德累克、蒙克等。
表现主义画派主要包括法国的野兽派和德国的“桥社”(德累斯顿,1905-1913)、“青骑士”(慕尼黑,1911-1914)。
马蒂斯。
蒙克。
克利。
康定斯基。
2、德国的表现主义文学:
1910年创办的《狂飙》和1911年创办的《行动》,是德国表现主义的阵地。1911年评论家威廉.沃林格尔在《狂飙》上发表的文章宣告表现主义文学的产生。此后迅速波及诗歌、戏改仿剧、电影和小说领域。
最主要的成就在戏剧领域,如凯泽(1878-1945)等。
3、20年代在奥地利等国家的兴盛:
当德国的表现主义渐渐衰落的时候,与德国有传统联系的奥地利等国家又兴起了以卡夫卡为代表的第二个表现主义高潮。卡夫卡、恰佩克是主要代表,他们不象德国的表现派那么过激,也不一味地强调表现自我。
同时,在美国也兴起了表现主义文学,主要以奥尼尔等剧作家为代表。
4、对后来文学的显著影响。

三、代表作家与作品
1、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小说家兼戏剧家。一生的创作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最初走现实主义道路,后来转向自然主义,继而又转向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
女仆的儿子,精神上极端内向、孤傲,数度精神崩溃。与女人关系不好,三度婚姻,均以离婚告终,憎恨妇女。悲观主义,神秘主义。生前身后,名声显赫,“人民诺贝尔奖”。
《到大马士革去》,戏剧,1898年。男人与女人,邮局,钱。--人类生活中充满着一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人生充满荒诞。
《鬼魂奏鸣曲》,室内剧,1907年。80岁的残疾老翁亨梅尔,“现代个人主义的危机”。
2、卡莱尔·恰佩克(1890-1938):
捷克剧作家、科幻作家。
《万能机器人》,科幻戏剧,异化主题。
3、尤金·奥尼尔(O' Neill,1888-1953):
4、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
四、表现主义艺术特征
1强调表现主观感受,不再现客观现实。内心体验-激情-幻象-真实。合理与荒诞的融合。
2、大量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人物的象征性。
环境的象征性。
思想的象征性。
3、强调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内心独白。对比。同时性。狂热的激情-叫喊。

意识流
一、定义
名词“意识流”借用自心理学,后成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总称。虽然一批运用意识流方法创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但随着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福克纳等人的作品广为流传,意识流被后人视为本世纪20-40年代的又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影响深远。
意识流文学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强调人的意识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在作品中,情节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不按情节而是按人物意识流程来结构作品,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叙述方式,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组织情节,不受时间限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相互重叠,网状式主体结构。
二、理论
1、威廉·詹姆斯: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这一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意识流”这个术语。随后,又在《心理学原理》(1890)中多次提到“意识流”。他认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
2、亨利·柏格森:
法国哲学家,提出“心理时间”理论。在他看来,常人所说的“时间”,只是各个时刻依次延伸、表示宽度的数量观念,而他所提出的“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表示强度的质的概念。人们越是深入意识领域,这个“心理时间”的概念便越适用。他特别强调,“真实”存在于人们的“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并劝作家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跟着人的意识的流动从心理的角度去刻画人物。
3、弗洛依德:
奥地利心理学家,创造了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的意识受下意识支配,下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
--三人的理论互相支持、交织融合,构成了一套指导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基础。
三、历程
1、文学渊源:
意识流的祖先应该是“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可以说,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从古希腊的悲剧到托尔斯泰的小说,一直有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优良传统。同时,运用“内心独白”的作家也大有人在。比如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写了巴斯妇的独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王子的独白和麦克白夫人的梦呓,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精湛的“心理分析”与“内心独白”的结合。等等。千百位作家的创作为意识流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2、尝试期:
A1887年,法国作家爱德华.杜夏丹(1861-1949)在《月桂树被砍掉了》一书中运用“内 心独白”来叙述主人公在几个小时内的主观情绪变化,把读者置于书中人物的意识活动面前。当时此小说并没有引起评论界的注意。乔伊斯后来发现了这部作品,给它很高评价,认为它“自始至终将读者置于主人公的脑中”。同时,乔伊斯也吸收了这种创作方法。
B英国女作家多萝西.理查森(1873-1957)创作了小说《旅程》,在《序言》中,她讲到了开始创作“意识流”小说的意图。
C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1843-1916)受其兄长威廉的影响,在小说中也运用了一些意识流的手法。虽然西方评论家称他为心理分析小说家,但他并不是地道的意识流小说家。
3、确立与兴盛期:
A1913年,普鲁斯特推出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真正开山之作。
B1915年,多萝西.理查森出版了她的12卷本小说《朝圣》的第一部《尖尖的屋顶》。
C1918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开始联载。
D1919年英国女小说家伍尔芙发表自己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
E1925年,伍尔芙的《达罗卫夫人》出版。
F1927年,伍尔芙的《到灯塔去》出版。
G1929年,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出版。
H1930年,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出版。
I1939年,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出版。
四、艺术特征
1、主张作家退出小说,注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
意识流小说家所忠于的“现实”、“真实”和“客观”,是指在人物意识上留下的印象,而作家的任务是“记录”、“翻译”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所以在意识流作品中,一切都得从属于各种各样的意识、潜意识。他们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反映的对象,对人物感觉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本身的兴趣。于是,他们所描写的人是埋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本我”。
2、不注重刻画典型的人物性格,凭借人物的意识来写人。
伍尔芙提出“人物中心论”,她指出,现实主义作家们“无比重视事物的外部结构。他们给我们看一幢房子,希望我们有可能借此演绎推断出居住在房子里的人物的情况。”然而,“如果你确信小说首先是描写人物,其次才是描绘他们所居住的房屋的话,那么,从描绘房屋着手是一种错误的方法。”
所以,在意识流小说中,有的人物没有名字、性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淡化,即使要表现人物一生的经历、遭遇、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一般也只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跳跃地、断续地反映出来。
3、以“心理时间”为作品的“精神结构”,不以情节为结构。
与传统小说的结构大不相同。不受时间、空间、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把时序颠倒,表现为时空交错、互相渗透、彼此叠合。形成一种以意识节奏起支配作用的多层结构。
英国二流意识流小说家伊丽莎白.鲍温阐明了意识流小说家特殊的计算时间的方法,她提出了“戏剧性现在”概念。“时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所谓时间计算,或者指某些场面的延伸--把几分钟的时间扩展为好几页,或者把一段较长的时间加以压缩,尽管作者并未着意交代,我们也会感到这段时间确已过去。从某个角度来看,小说家在写书时可以象一把扇子似地把时间打开或者折拢。”
4、采用“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摈弃以叙事、描写、评价为主的手法。
五、代表作品与作家:(分别见专节)
1、普鲁斯特。
2、乔伊斯。
3、伍尔芙。
4、福克纳。

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之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创始人是〈意>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未来主义的精神
革命性。造反有理。
未来主义认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科学、技术、交通和通讯的突飞猛进,使客观世界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使速度这个因素具有日益突出的作用。现代大都市、机器文明、速度和竞争,构成了时代的主要特征。
外界社会的变化,势必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彻底改观。传统的文学只囿于描摹外在的、死气沉沉的现实,已经僵化。唯独未来主义文学富于生命力,因为它以探索“未知”为己任,他们声称面向未来、属于未来,因此号称未来派。
按照未来主义的观点,一切新的都是好的,一切旧的都是坏的。于是他们把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现有文化都当成是绊脚石、扫荡的对象,声称要催毁一切图书馆和科学院。
在理论上,未来主义极其杂乱。它集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情绪、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之大成。既对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高唱赞歌,又发出一片反理性主义、盲动主义的鼓噪。
在队伍上,同样鱼龙混杂,其政治倾向、世界观、艺术观皆不同,他们从未来主义的纲领中各取所需。因此分为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右派、以法国为代表的中派、以俄国为代表的左派.

象征在文化

象征人类学
象征人类学 (Symb九害婷olic anthrop来自ology),有时或称象征与阐释人类学〈symbolic and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是文化人后类学主要学派之一,主要人物有克利弗德·纪尔溶请语志车叫今三际束兹(Clifford Geertz)、维克多.透纳〈Victor Turner〉与大卫.许柰德(David M. Schneider)等。象征人类学兴起于1960年代,其视文化为一套由象征与意义构成的象征体系,因此人类学家必须少更只黄视异文化为文本,借由田野调查等长时间的研究方式,解读并细腻地诠释当地文化。虽然象征人类学家对文胞先示免长言化的概念主张各有不同,一般而言其主张观点与结构主义人类学相似,与文化唯物论的看法相对,360问答同时也反对结构功装兴源赵入年强建维出沿能论等人类学家对于亲属等结构性研究的观点与主张。在后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中,象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往万普往成为其质疑与批判的提异称对象。

一、象征人类学的形成
象征(symbol,又译作“符号”)是人类重要的表达方式。人类学对象征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率先北裂谈游雷查进行象征研究的是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重要代切述切和众振难表人物、涂尔干的弟子值办故营社———罗伯特·赫尔兹,他的《右手的优越———一项关于宗教两极性的研究》开创了两元对立象征研究的先河,并对后世的如罗德尼·尼达姆、玛丽·道格拉斯和爱德蒙·利奇等人的结构象征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照油随哥声台映波室单象征人类学(又译“符号人类学”)产生于英国和美国人类学界。其形成的学术背景是对盛极沙全专油希叫政强面纸一时、影响人文学科多学科的结构主义思潮开始质疑,人类学家对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使命和方法论的等一系列问题重新也顾一秋进行思考。在象征人类学家看来,文化不是封闭在人的头脑中的东西,而是通过象征手段来表达的意义系统,人们们调又端越这建粉后对于其周遭环境和社会其他成员的行为和言语的理解和解释会在社会成员中间构成一个共享的文化意义系统,而象征人类学家特终就架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这些人们为了表达关于社会生活的根本性问题而赋予意义的象征和象征过程。象征具有多重意义,人们在共同的社会交往中创造并使用象征。对于不同文化的认识要求我们区分其中的不同象征,认识它们的意义,并研究它们如何结合体系并进而对行动者的世界观、精神和感知产生影响。
作为“后结构人类学”的一种,象征人类学一方面延续了结构主义人类学对象征符号的关注,一方面又在研究的出发点、主旨和研究方法上与结构主义人类学有着截然的不同。对于象征符号研究,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出发点是人类普同性;象征人类学的出发点则是文化相对性。结构主义的研究主旨是通过对象征符号的研究发现“文化的深层语法结构”,注重的是具有普遍性质的、属于心理范畴的世界观;而象征人类学家的研究主旨则是通过对构成文化体系的象征的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探讨该文化所独有的、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社会情感”和“社会心理”。在研究方法上,结构主义人类学采取的是从研究者的、文化外部的视角来研究的“客位的”研究方法;象征人类学采取的是从被研究者的、文化内部的视角来研究的“主位的”的研究方法。
二、象征人类学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
象征人类学派的最主要、也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克利福德·格尔茨、维克多·特纳和大卫·施耐德等,他们在对文化与象征的研究上虽有上述一些共识,但是由于秉承的传统和所受的影响不同,他们的学术主张在这些共识之上还有很多不同。
在对象征、文化和人类学的实质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格尔茨认为象征符号是指“作为观念载体的物、行为、事项、性质和关系———观念是象征的‘意义’”;文化是指“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文化的各个层面,如宗教、艺术、常识、法律、意识形态等都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系统。受马克斯·韦伯的影响,格尔兹认为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文化便是这张“意义之网”,因而作为对文化的分析的人类学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门寻求意义的阐释学科”。
在对文化象征体系的研究取向上,格尔茨强调“对其他的民族符号象征体系的系统阐述必须以行动者为取向”,强调从“文化持有者内部视角”分析文化。格尔茨对象征、文化和人类学本质的探讨,对文化研究的“深描”方法的提倡,和对文化研究的行动者取向的强调,已经广泛影响到了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除人类学外,还在哲学、语言学、宗教研究、文学批评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对象征人类学的另外两位重要代表人物格尔茨和施耐德所受的美国文化人类学传统的熏陶,特纳的学术思想更多的受到英国社会人类学传统的影响,较之前两者对象征与文化的关系的关注和在象征人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方面的建树,特纳的学术贡献更多的表现在他通过具体生动的民族志写作所阐释的关于仪式和象征与社会的关系。
在仪式研究理论方面,特纳更多的受到杜尔干社会学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侧重于从仪式的象征解释中去把握特定社会秩序的再生,关注仪式的结构与功能,但是他所关注的并非静态的仪式结构与功能,而是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重在把握仪式在整个社会运作过程中的功能。在特纳看来,仪式对于社会并不是像涂尔干和功能论者拉德克利夫·布朗所认为的那样是单纯的凝聚和整合作用,因此他的分析更多的关注仪式在社会冲突和成员身份变动所发挥的作用。特纳的《仪式过程》一书以恩丹布人为对象,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并发展了范·根纳普提出的通过仪式理论。根纳普认为,所有“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位置和年龄的每一次变化而举行的仪式”都是通过仪式,可以分为分离、阈限和聚合三个阶段。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用一个专门的拉丁文术语“communitas”(拉丁语,意为“交融”、“共同体”)来描述他所认为的通过仪式的阈限(中介)阶段的特点,即非结构性、平等和人的相关性。这样,通过仪式就可以被看作是从结构到反结构,然后再回到结构的运动,社会则可以被看作是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特纳的这一仪式分析模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与个人成长有关的通过仪式,还可以用来分析生命危机仪式、年度性仪式和宗教仪式等诸多仪式。
施耐德的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于1968年出版的《美国的亲属制度:一种文化的解说》一书中。在人类学史上,这本书既是象征人类学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也是西方人类学回归本土研究的典范。亲属制度是传统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人类学家们运用关系称谓来分析研究对象现实中存在的权利义务关系,并认为依据亲属制度缔造的社会是非西方的文化特色。在这部民族志著作中,施耐德将研究的视角投射到了他自身所在的西方文明社会,他通过对芝加哥白人中产阶级的调查和综合分析,系统地阐述了美国人关于何为个人和何为亲属的观念,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血缘和性别与生物学、自然与法律、物质与符码的观念。在该书中,施耐德首次尝试将亲属制度作为一个象征和意义体系来系统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将它视为有着功能性的内部家庭角色的网络来看待。他认为亲属制度并不是一个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自然体系,因此也并不是一个存在于各文化间的基本一致的体系,而是一个因群体的不同而不同的文化体系。对一个像他自身的文化那样高度分化的社会的研究,对于了解亲属制度的本质,要比人类学家对于那些他们所熟知的尚未分化的社会的研究更有启发意义。他通过简短而风格化的叙述和分析,提出了他对亲属制度的不同看法,指出西方人类学家长期用来“反映”非西方社会关系体系的亲属制度概念,并非是他们从对非西方社会的研究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概念”,而实际上是将源自西方社会内部并在当代美国人的生活中仍然在被运用着的文化建构映射到了对非西方的社会的研究中。施耐德的《美国亲属制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发展了一种关于文化的理论,这一理论既是他分析论证的基础,也在此后日益证明其对其他文化分析的价值。

43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