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画家及作品有哪些

马格里特 马格里特Magritte,Rene(1898~1967)比利时画家。1898年11月21日生于莱西讷,1967年8月15日卒于布鲁塞尔。早年受业于布鲁塞尔艺术学院。成熟期的镇桥基作品具有超现实主义特点。代表作有《两姐妹》、《受威胁的凶手》等。他的创作对年轻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S.达利、麦桑等和波普艺术家,有一定的影响[1] 。
达利 达利(1904—1986),西班牙著名画家,是超现实主义绘画运动中最有影响力领军人,他在绘画、[1] 文学、电影、珠宝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相信有人看过他的《记忆的永恒》这件作品,从绘画的角度来讲,它是绘画史上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画中描绘了一个死寂般宁静的旷野。平静的海面、平坦的沙滩、荒凉的海岸,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方形台座,一块板,一棵树。画面中突出表现的三块软饼似的钟表:一个块挂在树上,一块垂在台座上,另一块软软地搭在人脸形的白色生物上。还有一块红色的钟表,上面爬满了黑色的蚂蚁。画中还有一只歇着的苍蝇。画家在绘制这件作品时,写实非常手法。但画中的一切却是荒诞不经的,采用了违背情理的表达方式,脱离了常规逻辑的脉络,这里看不见现实的踪影,只有神秘、荒诞和怪异。但不可否认,透过表面,我们看到了一些实在却又不实在的东西。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件绘画作品。更是一首写在画布上的诗歌[1]

米罗 米罗(1893—1984),超现实主消态义代表人物,西班牙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其代表作《羽毛美丽的鸟》,画面上流畅的曲线连接着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点和面,点线面之间错综复杂、神秘莫测。标题语言颇有诱惑力和御谨诗意。整幅画并没有出现鸟的形象,仅仅在画面中出现两个“眼睛”状的圆点,和叶子形的“鸟嘴”。整幅作品折射出一种超越现实的优雅幻想和沁人心脾的神秘。虽然作品没有具体的东西,但观者可以从中体会到很多具象的东西无法给我们带来的享受。这一点,和我们当前的一些优秀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一样的[1] 。

图形具有

超现实主义与静走茶超现实主义作品

中国超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人物

于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宣称达达主义是其先驱。超现实主义起源于相能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支配法国文坛,其影帝响甚广,比利时、捷克、连石吃套南斯拉夫,乃至美国、日本、墨西哥均有影响。其创作以诗歌为主,波及散文、小说、戏剧,在绘画中也有所表现。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超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出自本世纪初法国立体派诗人纪著总换跳台蛋阻挥尧姆·阿波利内尔(1880-1918)之革显色玉手。他于1917年写给苔尔美的信中说:”再三考虑后,我确实认为,最好还是采用我首先使用的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它比超自然主义这个词更好。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在扁中还找不到,它比由诸位哲学家先生们早已应用的超自然主义这个词用起来单更方便。”由此可见,阿波利内尔创造超现实主义这个词的本意,在于以此来代替超自然主义这一名词。它的最初含义就即州裂织静知久是寻求超乎现实之上的种种未知现象,包括人生、社会、伦理道德和精出酸发副自千手医神文明诸方面。安德烈·布洛东觉得这一术语最能表达这个文当神难重深经季机艺流派的宗旨,因而得名。

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举行最后一次集会而宣告崩溃后,其中的许多服文减载电语她跟还送成员倒向了超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1924年,法国作家布洛东在巴黎发表了两四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1929年,状他损布洛东又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的第二个艺斤进笔钱逐宣言,详尽地解释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1930年,由德斯诺斯发表了超实现主义的第三个宣言。这样,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纲领就全面、完整地体现出来了。

布洛东在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曾对超现实主义作过经典性的解释:”超实现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通过它,用口头或局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找步织面的真正作用。它只接受思想的启示,没有任何理性的控制,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偏早再续见。””超现实主义建立在这里歌群占举继样一个基础上,即对梦幻的万能和对思想的不带偏见的活动的信仰。它要最终摧毁一切其他的机械论并取而代之,以解决生活中的主要问题。

超现实主义者宣称: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领域是文艺创作的的源泉。认为人的头脑活动要从逻辑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简单蝗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对人的精神、对人的本质需要的一种桎梏。唯有人的无意识、梦幻和神经错乱才是人的精神的真正活动。儿童和疯子的言行,则是不受任何控制的真正自由的范例。因此,在诗歌创作中,他们故意使用幼稚的语言和病态的形象来反对传统的美好见解。在绘画中,用混乱的线条与颜色的任意涂抹。在戏剧中,主张用折磨人的野蛮音乐,粗鲁的舞蹈,并用自行车的铃铛,有节奏地敲打货箱、脸盆一类作伴奏。

超现实主义的创作采用的是”自我意识的书写”和”自动写作”的方法。他们主张写作要绝对真实,是纯粹的无意识的活动过程,不通有艺术加工和任何逻辑思维的形式。诗人在写作时,只要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东西快速地记录下来,词与词之间,全靠一种偶然的结合;如果一时没有现存的词汇表达,甚至可以随意用某个字母、符号来代替。反逻辑性是其创作方法的一大特征。这类作用,大多数艰涩难懂,不符合语法结构和逻辑思维的法则,有的变成文字游戏。

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参加超现实主义集团的作家有布洛东、苏波、查拉,画家阿尔普、马松等等。属于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贡、保罗·艾吕雅等,由于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后来转向进步的文艺阵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主义在美国风行一时,出现了所谓”新超现实主义”流派,成为帝国主义御用的宣传工具。

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东和苏波合著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和自动的写作的问题。但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产生在1924年之后,如布洛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是超实现主义的代表作。阿拉贡在1926年发表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都会》、《生活的内幕》均属超现实主义之作。

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共同之处,在于其观念的一致性。但从视觉意义上来划分,可分为两个极端:

一是被称作绝对的或表象的超现实主义,是画家通过形式美的手段,揭示他们个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幻想,这类作品具有抽象的性质。

另一个被称作逼真的超现实主义,是画家在创作中把梦境般的象征性物体,在令人惊异的、暧昧的结构中重新组合起来,以具象的方式去描绘物象,以摆脱头脑中惯常的意识,迫使观众接受那种非理性的,逻辑上无法解释的“现实”。

1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