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运动名词解释
国剧运动敏宏凯名词解释:
即指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在戏曲领域中蓬勃开展的一场革新运动。
国剧运动介绍:
《国剧运动》是1927年上海新月书店出版的图书。国剧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是当时留学美国回国的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熊佛西、张嘉铸等人,他们在留美期间就曾商量改革中国戏剧之事,回国后即在1926年决定发起该运动。
并获得新月社的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叶公超等人的支持,他们组织了中国戏剧社,并在当时徐志摩主持的《晨报副刊》中,发行了十五期的〈剧刊〉,发表多篇文章,包括关于建设国剧的主张计划、对剧本、舞台、演员的讨论以及对西方戏剧家的引介等。
后来并由余上沅将这些文章编成了《国剧运动》一书作他们主张的总结。
运动名:
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绝耐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
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预言"再过几十年大部分的中国戏剧,将要变成介于散文、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的形式"。
他们的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
梁实秋后来解释说:“所谓‘国剧’不是我们所指的‘京剧’或‘皮黄桥唤戏’,也不是当时一般的话剧,他们想不完全撇开中国传统的戏曲,但要采纳西洋戏剧艺术手段。不只理论上的探讨,他们还希望能有一个‘小剧院’来做实验”。(《悼念余上沅》)。
余上沅在他后来编著的《国剧运动》(上海新月书店,1927年9月版)一书的《序》中写道:“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去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这样的戏剧,我们名之曰‘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