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诗

王   羲之《兰亭诗》  赏析

***

(导读诗:

大象悠悠,轮转无停。陶化去来,即顺自泰。

有心未悟,任遇逍遥。寄畅三春,仰望俯瞰。

群籁参差,适我即新。造真探玄,该院沙刑型林据补载虚室我宅。

鉴明去垢,矜伐自平。玄言清声,咏言余馨。

散怀山水,萧然忘羁。一情独往,万象俱来自开。)

                         王羲之《兰亭诗》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三春启群品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氢,寓目理自陈。大矣认轻凯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猗与二三子,莫非齐所托。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相与无相与,财川非照形骸自脱落。

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

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造新不暂停,一往烟当烧台不再起。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赏析】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上巳节(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从西晋时起,固定为三月初三日),王羲之等42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兰渚山下),按照古老的风俗临水洗濯,以祛除不祥。他们在集会中即360问答席赋诗,并结之为《兰亭集》。这些诗歌流传至今有慢杀击延绝弦所三十七首,我们把它们都称为《兰亭诗》。王羲之《兰亭诗》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五言的一首(或许应该称组诗,这里沿用前人的分类法)。这是一首举玄言春日诗。春日万物复苏,天地清朗,易让人产生天然的愉悦之情。骀荡和风,徜徉着人与自然天生的和谐。从《诗经》的时代起,人们就相约在上巳这天来到水边“祓禊”:或洗手,或濯足,或沐浴,涤去一冬的郁抑与尘垢,祛除不祥;或者如《郑风·溱洧》展示的那样,男女自由相会。这是一个全民狂欢的日子。沐浴一新后,从皮肤细怀奏未喜架西到毛孔,从身体到精神,人们无不感受到风日之和煦,族类之和睦,物象之更新,心灵之洁净。难怪曾皙会向往“暮春敌京质己图还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孔夫子也喟然长叹:“吾与点也!”(《论语•先进》)有着这样悠久传统的上巳节,一直流风溢韵,历代相承。汉代以来,文士们聚在一起诗酒唱和,又为上巳之游增添了新的内容。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便是历史上文人上巳集会中最著名的一次。当时作会稽内艺路希举另其角劳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等老少名士四十二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临水祓禊。据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流联告口微庆补立,那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行势式整接看取目物压先”、“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路兰燃害做达夫作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应具备。矛复之黑九害放和西晋士人追逐丝竹管弦的声色之乐来,兰亭诗人们风雅了许多。与会者度值供做林列坐曲水之畔,放一只盛满酒的酒杯入水漂流。酒杯漂到某人面前,他就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东晋士人,鄙夷事功,好尚玄想,在上巳佳节,融融日光下,与佳朋相聚,陶然于美景之中,他们采取了“以玄对山水”的态度,在山水中体会有无之际的玄理,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天然接近,以玄言诗的写作,代替口头上的清谈。这次聚会,留下了一本玄言诗集——《兰亭集》,王羲之为它作前序,孙绰作后序,都成为传世名篇。尤其是王羲之的前序,以深情的笔墨,简淡的风格,和精妙的书法艺术,成为不朽的精品。可惜的是,抱着对玄言诗先入为主的轻视态度,人们欣赏《兰亭集》的序文却忽略其诗作,致使千年以来,序文成名而诗歌寂寞,买椟还珠,可为叹息!其实《兰亭诗》的艺术价值并不在《兰亭序》之下,王羲之的这首五言诗,尤其如此。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    ——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该诗分五章。第一章讲聚会缘起。宇宙悠悠运行的法则,永无停歇,人并不能主宰自身,来非吾因,去非吾制,乃自然陶化耳。这是人类不得不面临的困境。人所珍宝的宗统在哪儿呢?如或未悟此理,则仍然会陷入是非利害的圈子,只有顺应事理,才能获得安泰。不如安于所遇吧,既逢良辰美景,让我们逍遥容与!这一章最重要的玄学思想,是“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即持哲学反思态度,超越日常狭小的功利世界。因为参与集会的多是达官贵人,首先需要摆脱名利的纠缠。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瞰)绿水滨。寥朗无厓观,            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第二章,从狭小的功利世界超脱后,大美的自然呈现,心情无往而不畅于三春开启的群品。蓝天、绿水,仰望、俯视,清寂旷朗的景象无有边际,即目所见,无非自然之理。伟哉,造化之功!万物无不沐浴着自然的恩泽,均分了世界的和谐。各种声响虽有差异,对我们这些久居尘世,久为俗务奔忙的人来说,每一种的谛听,无不是新鲜如斯,激动如斯。古老的节日在春天苏醒,再次唤醒了人们莫名的愉悦,以玄学的态度反思这种愉悦,则天地之大美,自然呈现,“适我无非新”,而回到自然,享受大乐,又成为体玄悟道的一种方式。

(猗与二三子,莫非齐所托。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前识非所期,           虚室是我宅。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

第三章,承接上章,因为人人如此,故人人是吾知己。我们这些世间的过客啊!偶然相聚,且相互勉励,共同探求大道的本源;亦不妨与古人为友,徜徉于道德之境。我们究竟是相与还是不相与呢?不必管它,反正志同道合,脱略形骸。可见兰亭诗人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玄学热情之上的。既有这样的热情,他们聚集在一起进行玄言诗创作,就在情理之中。

(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方寸无停主,           矜伐将自平。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

第四章,讲悟道对人之气格的影响。山川明丽,不反映尘世的污垢,我们应时时与它相对,如对镜拂尘,否则就会生出鄙吝之气。体悟自然与人生之道本不容易,醉意朦胧间也可解除天之刑戳。微醺里,心灵不再为俗世主宰,矜伐之心也会自动平息。现在虽无俗世管弦之乐,山间却有清音、灵泉,无须俗间啸与歌,而咏叹玄言又多么惬意。这样的乐境虽只一朝,一旦拥有却可等于千年!玄言诗人“以玄对山水”,竟也领悟了上巳佳节的精髓:用身体的感觉,体验无法言说的春日的真谛。

(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于今为神奇,          信宿同尘滓。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第五章,回应首章,讲集会将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静观万物,“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乐往哀来,良会不再。越是用新的目光发现了境界的神奇,就越是为它的“信宿同尘滓”而感到悲慨。这种生命的悲慨,作为禀天地之性灵而生的人,谁又能躲避得开呢?然而这种生命情怀,玄学仍视之为有待中的执著之病,需要推演本无或齐物的玄理消释它。作诗立言也是一种不朽的伟事,我们今天且秉意于此;至于令河清海晏的立功之举,则不是作为诗人的我们所要过问的事了。这一章讲聚散无常,良会难再,快乐终究会带来悲哀,仍需要理性消释。并提出创作活动也有其独立价值,不必总联系事功。不管北方失地,只要玄言作诗,东晋人的心理颇让人寻味。这首诗长期默默无闻,终于在千载之下,受到当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激赏。他说:“王羲之的《兰亭诗》……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两句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陈’,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美学散步•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的确,在春日诗中,玄言诗人体会着宇宙的盎然生机,使哲学思辨化为心灵领悟,甚至身体感觉,获得了新鲜的审美体验,使这首诗充满了理趣。兰亭诗人不是没有悲慨的,王羲之《兰亭集序》说:“死生亦大矣!”有生死之痛的情感底蕴,才有静观山水,“寄畅在所因”的玄言诗创作。正如孙绰在《兰亭后序》中所说:“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 借自然山水消释、化解俗居生活失却本心的苦恼,从而寄寓人之回归大自然而感悟的无待、本然的愉悦。玄言春日诗,因此建构了某种审美超逸的空间,满足了人的感性慰藉需要。有悲哀,需要排遣;有快乐,应当体会。又倏忽之间乐往悲来,又扬眉瞬目挥去哀愁。——悲欣交间,乃是此诗盎然生机下沉郁的情感底蕴,令人无限低回感慨。在中国文化史上,兰亭雅集已成为一个审美符号。它承传着上巳之游的古老精神,启发了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同舞雩歌咏一样,成为后人思慕的对象。直到今天,春回大地的时候,当我们登山临水,触目茂林修竹的美景,回想曲水流觞的韵事,亦“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真可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同上)啊。然而又何必伤感呢?且静观水流花落,鸢飞鱼跃吧!“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天地之理,岂不是千载犹新吗?

三春启群品⑴,寄畅在所因⑵。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⑶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⑷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注释】⑴群品:即指万象。⑵寄:即寄托。畅:畅快的心情。因:即依、顺之意。⑶寥朗:空阔明朗。⑷群籁:指诗人耳闻的大自然中种种音响,亦喻群品、万物。

【赏析】首四句即给了我们不同于纯粹 玄言诗 的新鲜印象。“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感觉,其中“寄畅”二字更将全诗旨意表露无遗:以 兰亭山水 来“畅情”,摆脱世务俗趣、化解生命悲感,获得身心的轻松愉悦。而当诗人对碧天绿水投去深情一瞥,玄思就随之联翩而生。“寓目理自陈”是全诗的关键之句,“寓目”的皆是景物,陈示的却是玄理。这种“目击道存”式的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方式,注定了玄理必将与山水相结合,玄言诗中便一定会出现山水的成分。“大矣造化功”以下四句便是诗人所悟之理。《庄子·齐物论》以山林群籁为喻,说明万物虽千差万别,但都自然而然,“道通为一”;在“道”的面前它们都是齐同、平等的。“万殊莫不均”之说就是受此种观点影响。深受老庄思想的诗人,看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等都沐浴在灿烂的春阳之下,平等地享受着造物的恩惠,那么生动繁复,又那么和谐统一,自然很容易涌起一种万物均齐的情愫;而且感到自己也作为平等的一员回归到这无限和谐之中,与万物相亲,“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故曰:“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新)”诗人融入忘怀物我的 无差别 境界之中,这境界是哲理的,也是审美的。“万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已不再是对“理”的空泛感悟,简直就是对大自然生命律动的切实感受了。《兰亭诗》中更具代表性的是玄言、山水对半的作品。其中既有对山水的具体描摹,又有诗人体道后愉快心情的表露,真正达到了“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的境界。

《兰亭集序》赏析与分析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柳宗元的文言文——《兰亭集序》,希望大家喜欢!

《兰亭集序》

朝代:魏晋

作者: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册棚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闷团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蚂姿橘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

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创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概要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整体分析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5]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28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