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作
清明上河图
阿尔巴特街的儿女的作品赏析
《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一书之亏扒罩所以引起轰动,被誉为“不打哑谜的历史画卷”,“成功地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空白点”,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揭示了彼歪曲的历史真相,打破了30年来的沉默局面”。作品深刻反映了1934年前苏联发生的重大事件:大规模的肃反和镇压给前苏联人民蒙上了阴影,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苏共十七次党代会后,斯大林独揽大权,个人崇拜逐渐蔓延;斯大林对他所认为具有潜在威胁的领导层,如基洛夫、奥尔忠尼启则、洛未纳泽,以及国家高级官员布佳金,一些反对派成员雷日科夫、毕亚达科夫等采取种种残酷的镇压手段;秘密警察不受法律约束,制造了一桩又一桩草菅人命的冤假错案;斯大林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担任列宁格勒市委书记的基洛夫为心腹之患,他们的冲突最终以这位忠于党的事业、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领导人的被谋杀而告终……这都是些敏感的,甚至是触犯禁忌的问题。但作家却勇敢地触及了这些问题。
雷巴科夫认为,历史上曾有过伟大的创举,也有过悲剧;有些令人骄傲,也有些时期令人觉得羞耻。但是必须回顾,必须反省;而回顾和反省的目的是为了不重复过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变得什么都怕”,不敢独立思考,一切等着“上面”怎么说,人们失去了主动精神和尊严感。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停滞现象并非从天而降,而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某些现象产生的心理状态的延续。而那种“千万别出什么事”的恐惧心理到后来仍然存在,对人们的事业危害极大。作家还认为,在真理中成长的人们追求真理,而在虚伪中成长的人只会按固定的标准思考,而且常常怀疑真理和事实的可靠性。因此,必须用真理教育人民,尤其是青年,他们没有经过那种黑暗的年代,所以更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了解历史的真相,因为青年是历史的继承者、开拓者和创造者。
雷巴科夫曾说:“这是一部沉重的小说,沉痛的年代……要把当时发生的事都写出来是很复杂的,心理上很复杂,但是必须用全部精力去完成它,已经讲了真话,就需要讲到底……”由此可见,对历史进行反思,让人们记住历史的教训,并从中悟出真理,更稳健地沿着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前进,这是作家重要的创作意图。
小说引起轰动的第二个原因,是作家对斯大林形象的全新塑造。雷巴科夫在1988年6月会见合众社记者时,谈到了该书的创作构思:“当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本不打算写一本关于斯大林的小说,而是要写一本关于萨沙·潘销闹克拉托夫,我们一代人的命运,我所居住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和当时社会情况的小说。对我国人民来说,三十年代(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个悲剧年代。因此我要想表现这个时代,当然,斯大林必须是书中的一个角色,因为没有斯大林所有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正如现实生活一样,斯大林开始膨胀,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前有些作家笔下的斯大林形象往往是经过粉饰的,完美无暇的,又有些作家在塑造斯大林形象时,过分强烈的个人主观感情占据了大部分的创作空间,使他们不能客观地、公正地评价斯大林。而雷巴科夫避免了这两种极端,因此,即使是在猛烈抨击、深刻揭露斯大林身上某些个人品质及作风的同时,亦能持公允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读者心目中斯大林的偶像虽被砸碎,但他们仍然不得不理智地接受这一痛此顷苦现实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