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武侯庙》

武侯庙原文: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来自卧南阳。

武侯庙翻译及注释

翻译 武侯庙的孔明先生的画像早已遗落不知何处,整座山空寂只有草木徒长。站在这里好似还能听到诸葛亮作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再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了啊。

注释 (1) 武侯:指诸葛亮。诸葛亮于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封为武乡侯,省称武侯。武侯庙:指祭祀诸葛亮的庙。其庙有多处,如襄阳、成都、南阳、夔州等地都有武侯庙。这里指夔州武360问答侯庙,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西。张震《武侯祠堂记》:「唐夔州治白帝,武侯祠在西郊。」(2) 丹青落:庙中壁画已脱落。丹青指庙中壁画。(3) 草木长:草木李超节茂长。两句写庙景,言武侯去世时间之久远。(4) 辞后主:蜀后主刘禅建兴五年,诸葛亮上《出师表》,辞别后主,率兵伐魏。(5) 南阳:诸葛亮本以布衣躬耕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因刘备三顾等植投客言之于草庐中,遂佐备建立蜀汉、与魏、吴成鼎足之势。

武侯庙赏析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这两句写诗人瞻仰武侯庙所看到的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上句写庙。诗中「丹青」,指庙中的壁画;「落」,剥落、脱落。从「遗」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来祭拜的人很少。想当年诸葛亮为蜀汉的创建和巩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而诸葛亮的遗庙竟是这样的景象,诗人顿生感慨。再看下句,诗人站在武侯庙放眼四望,周遭环境也是如此的促度军品花空寂和荒凉。「空山」,指白帝山。诗人用一个「空」字,似乎是说这山上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说明人迹稀少;一治等每背巴念配继加月重个「长」字,说明花安宪什百草木无忧无顾地生长,倒很茂盛,进一步反衬出武侯庙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清卫得刻该表损逐料更女,是多么的令人感伤!

识物伯见剂接兰又安探「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两句由武侯庙写到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作《出师表》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在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啊。上句「犹闻辞后主」,「辞后主」,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水型整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下句「不复卧南阳」是上句的继续,由于诸葛亮将一生献给非着因固蜀汉事业,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斤校南阳了。「南阳」,郡名,诸葛亮春件水原阳作更换想曾躬耕于此。「不左那跟日罗提证参陈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虚实相生,融情于景。诗的前两句写武侯庙的荒凉破败,寄托著示晶边帝冲抗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也为后两句的抒怀作铺垫;后两句触景生情,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而长眠他乡,诚如诗人在《蜀相》诗中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清代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武侯庙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大历元年(766年)。杜甫的晚年穷途潦倒,在成都住了几年后,便扶老携幼,举家东迁,到哪儿去,没有明确的目的,「漂泊西南天地间」。杜甫居成都草堂时,曾寻访过诸葛亮的遗迹,写有《蜀相》等诗篇沿。到夔州后,州西的武侯祠八阵图遗址,也是他足迹常到之处。《服分期积烧调纪志慢部伯武侯庙》与《八阵图》均为大历元年(766年)所作。当时诗人流寓夔州,诗人无所事事,一天来到武侯祠,吸态沙银乐杂仅置看到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咏怀五绝诗,高度赞颂了诸葛亮衷心辅佐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武侯庙题解

武侯:指诸葛亮。诸葛亮于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封为武所宣系底乡侯,省称武侯。武侯庙:指祭祀诸葛亮的庙。其庙有多处,如襄阳、成都、南阳、夔州等地都有武侯庙。这里指夔州武侯庙,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西。张震《武侯祠堂记》:「唐夔州治白帝,武侯祠在西郊。」 诗词作品: 武侯庙 诗词作者:【 唐代 】 杜甫 诗词归类: 【咏史怀古】、【赞颂】、【写人】

杜甫的事迹和外貌介绍

杜甫的容貌史书上没有记载,找遍了杜甫画像,认为只有1959年蒋兆和所画的杜甫像最为传神。画像中的杜甫,面颊清瘦,褶皱丛生,写满了沧空蠢桑与忧患。双目形如硌脚的小三角石头,凝重地望着远方。迎面好像有风吹来,让他双唇紧闭,长眉和本来就很散乱的胡须向后飘洒。尤其相得益彰的是,蒋兆和在题款中先引了两句杜甫的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又自题诗昌亏旅:“我与少陵情殊异,提笔如何画愁眉”,从而使这幅杜甫画像形神俱备,达到外貌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耐凳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3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