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新古典主义时期欧洲的陶瓷工艺特点。
(1)前期:
①在法国:1770年,塞弗尔的陶瓷装饰便以古典装饰为主。80年代以后,新古典主义装饰趣味更加明显,来自不少作品均以古典花饰和女性像为主要题材。当然,此时其罗可可的遗风尚存,对华丽装饰的重视远甚于器物的实用性表现。
②在德国:自1765年起就在王室瓷窑的瓶类制品360问答中有了所谓的“古希松额老光木热脱车腊罗马式”,起初只是器物的装饰出现了古典题材,后来连瓶子的造型也开始模仿古代大理石坛的形状。当时烧制的咖啡具、茶具和餐具均配以古典纹饰,深受人们的欢迎。王室瓷窑还烧制不少带有神话人物、帝王、骑士和诗人、学者形象的圆形瓷纪念章,在造型和装饰上颇似古代钱币。布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在位期间是德国陶瓷工艺进一步倾向于新古典主义装饰时期。著名的火率玉时带矛目房便发“库尔兰纹饰”餐具外形简洁流畅,几乎不加任何装饰浮雕。还有一种有舒尔茨设计的“庭院花卉”纹饰也颇具特色,以风景花卉为装饰题材,有的装饰甚至受到庞贝花园的启示,这种装饰手法在腓特烈·威廉二世时期曾经盛极一汉角时。此时期的德国瓷塑工艺也具有古典趣味,题材主要来自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
③在英国:魏德伍德出身于一个陶匠家庭,他以家庭手工生产为基础,在陶业转变成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巨大转变中起着关键性另宜采笔衣名不在油的作用。1768年他创建了埃多努尼亚工厂,生产大批仿希腊陶可层义知银检器。他最著名的装饰瓷器是用“黑瓷”和他发明的“碧玉砾器”制成的。前者是一种质地紧密、极为坚固国室集的黑色砾器,可耐高温焙烧,而且能够在雕琢玉石用的砂轮上抛光;后者则是一种白色素坯,块属牛回且自望古可用金属氧化物通体着色好间极聚车待训仅,或者在着色后用浸入同样图湖片缺第机束金属质泥釉中的方法,获得一个均匀无光泽的底子。其色彩记八讨货适此起有各种浓淡的蓝、绿、淡紫、黄、褐、黑等。用这种底子能够将模塑万的白色装饰浮雕有伤法毫稳色效地衬托出来。因此碧玉砾器与硬石雕刻极为相似检需,常被用来模仿那些小型的硬石雕刻的浮雕装饰。
(2)后期: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艺术风格,现在一般称为“帝国风格”,是新古典主义的最后阶段,是法国拿破仑一世执政时期法国的官方艺术,也是法国批逐在主题和模式方面有意识地转到古典传统的古代而开创的新风尚。
①帝国风格瓷器器皿的标准造型是手市加总劳切一种简单的圆柱体,适合于罐、杯和汤盆,这种器形留给彩绘家广阔的园地。为了深化场景,风景画也流行起来,城市风景很重视矫正细节,还有风俗画,包括田园风光。与时代精神合拍的各类寓言和象征性的图案也经以沿严常出现,花卉和花卉波语言是人们喜爱的题材。
②大约1820年,帝国风格瓷器的古典造型开始让位于矫饰的器形,与帝国攻用乱科利尼调晚期基调相一致。人们喜爱琵琶桶形和半琵琶桶形,腋下一种带有圆而柔和直口钟形杯。器表不再是光面,而是使之带有浮雕纹饰,或者像膨胀下垂的斑片,或者仿效贝壳的造型及其表面。杯子不再是牢固地直立在平底上,而是被赋予从狮子的爪到圆台等各种类型的脚。白瓷的大量扩增,给陶瓷装饰匠师们带来更多自由。
③18世纪末,塞弗尔用仿造大理石的白瓷胎复制古典作品的塑像是主要类型。进入30年代,欧洲制造的瓷器,有个明显的转变:对称的几何形让位于不稳定而过分矫饰的笨重式样的器皿。浮雕装饰覆盖整个器面,只留下一点空间。画家除了模拟罗可可艺术浮雕漩涡花饰和涡形及对称的鹅卵石或贝壳状之装饰等花样外,没有别的创造。
④新的趋势是“罗可可艺术复兴”,实际上是当时“浪漫主义”在装饰方面表现。这个时期的瓷器处于最佳状态时,在塑像制作方面采用了新的观念和新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不能否认,大约19世纪中期,在整个工艺的造型和表达方式中,浪漫主义风格占据优势,然而把它投入工业生产,却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请问有谁了解奥地利维也纳的奥格腾瓷器吗?
来自维也纳的奢华
1717年,克劳迪·帕基耶冒着生命危险把制作瓷器的秘方带到了维也纳。1718年,为了奖励他,当时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六世允许他建立维也纳瓷器厂——欧洲最古老的瓷器厂之一。
1744年,玛丽娅·特雷西亚女皇将瓷器厂收为皇家所有,奥格腾瓷器成为了奥匈帝国历史上唯一的皇家瓷器厂,每件瓷器均印有皇家徽章——钴蓝色皇冠盾牌。女皇统治时期,正是明快活泼的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尺行巅峰时期,洛可可代表画家安东尼·华托的作品大量出现在皇家瓷器上,成为那个时期最鲜明的标志,皇家瓷器成为了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作。1784-1805年间,皇家瓷器在康拉德·索格的管理下,进入了另一黄金时期。在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下,直线条的运用、复古的造型、神话中充满鲜花果实的富饶角图案、大量的镀金装饰着那个时代的瓷器作品。在议会的推动下,维也纳皇家瓷器受到了欧洲各地王室、贵族们的热捧。1815后的毕德麦雅时代,拥有维也纳皇家瓷器成为了上升阶级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当时的设计在今天仍受到大众的喜爱,两百年来点缀了无数上流社会的宴席和家居。
1923年维也纳皇家瓷器陵隐哗迁至皇家宫殿奥格腾,并被命名为维也纳奥格腾瓷器,依然延续了传统的皇家制瓷工艺,结合了现代艺术风格:分离派创始人约瑟夫·霍夫曼,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迈克尔·波沃尔尼,著名设计师弗兰茨·冯·曲洛等均为奥格腾贡献了无数创世精品。
家族传承:
三百年来,奥格腾瓷器一直受到王宫贵族们的青睐,承载了华丽的西式餐桌文化,点缀了皇家的宫殿与庭院,体现了家族的艺术品味。奥匈帝国女皇玛利亚特雷西亚,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王室都曾是奥格腾瓷器的收藏家,并亲自做客瓷器厂。
由于其设计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拥有顶级的质量以及贴心的服务,奥格腾瓷器作为传家之宝,见证了家族的荣辱兴衰,散发着独特的精神气质。也因其拥有的艺术历史价值,奥格腾古董瓷器令全球收藏家趋之若鹜。
独一无二的创作:
原材料
奥格腾的瓷器以色白、透亮高笑傲群雄。制瓷的原材料长石、石英、高岭土全部来自欧洲本土,其配比是瓷器厂的最高机密。
塑形
制坯的方法有两种:雕塑的部件、杯子的把手以及有棱角的部位需要通过模具浇铸塑形。多个独立浇筑的的零件在湿润时连接组合,完成整体作品。复杂的造性如“骑士与马”拥有多达70个独立零件,制作时间长达近2个月。圆形及扁平的造型在车间内通过旋转、数月的风干及后期打磨完成。
烧制
之后进行精细的烧制程序:第一道工序930℃的白炽灯烧制,经过长达20小时的烧制以及之后一至四周不等的干燥时间,瓷胚拥有了一定硬度, 表面仍留有透气孔。经过精心筛选和质检后,约有80%的瓷器可进入第二道工序:将奥匈帝国皇族的钴蓝色皇冠徽章印制在瓷胚底部,这个徽章于1744年被女皇赐为维也纳皇家瓷器厂的标志,保留至今。第三道工序为手工上釉,上的釉需要薄而均匀,仅拥有一次操作机会,这需要极高的技术能力,上过釉的瓷器拥有了一层光滑的釉面。之后进行第四道工具-温度高达1380℃的烧制,烧制后的瓷光滑明亮,获得如钢筋般的抗压能力。
绘画
几个世纪以来,奥格腾瓷器以携乎其绘画的精美及艺术性闻名世界。艺术家们在光滑的釉面上以细毛笔施以细致的手工绘画,每层绘画都要通过820℃的烧制“镶嵌”在瓷器上。不同的图案及颜料决定烧制的次数,复杂的绘画需经过六次马弗炉烧制才能使作品完美体现。奥格腾的瓷器往往需要经过多位艺术家合作完成,拥有人物绘画、线条勾勒、镶边等绘画工序,每件瓷器的底部均有艺术家毛笔书写的艺术家编号。
镀金的运用体现了奥格腾独一无二的皇家气质。镀金采用24K黄金或24K铂金,通过海沙和玛瑙石抛光,光彩夺目。奥格腾的每件瓷器都包含了艺术家们全部心血及对艺术的无限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