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巴比塔的原型有哪些不同的说法?
巴比塔的原型究竟在哪儿,人们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传说中的通天塔,就是新巴比伦王朝时代巴比伦城内的马尔都克神庙大寺塔。马尔都克大寺塔高295英尺,相当于今天一座二十多层的大楼的高度。这在当时人们眼里确实有高耸入云的通天之感。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在巴比伦城内有两座著名的神庙,一是马尔都克大寺塔,人称“地庙”;还有一座叫巴比伦塔,人称“天庙”。他们认为“天庙”才是传说中的“通天塔”。但由于历史久远,巴比伦塔几经洗劫,能够留下的记载是风毛麟角。比较有价值的是在马尔都克大寺塔里发现的一块石碑,上面镌刻有“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在公元前460年游历巴比伦城时,对当时已经荒芜的巴比伦塔的描述。因誉隐此,一般认为,马尔都克神庙大寺塔就是巴比塔。后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还据此描述,描绘出他们想象中的通天塔。
希罗多德笔下的通天塔多次毁于战火又多次重建。纤激据史载,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征服巴比伦时,第一次绕过了巴比塔,他为这座雄伟的建筑所倾倒,不仅禁止部下毁塔,还下令在自己的陵墓上也建了一座庆竖厅类似的建筑,只是稍小一点。但这座塔最终未能幸存,它被波斯王薛西斯捣毁,成为一堆瓦砾。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印度时,曾凭吊过这一遗址,他与居鲁士一样,为这宏伟的废墟所倾倒。他让一万名部下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清理现场,但可惜已无法恢复原貌。随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失落与湮没,巴比塔再也未能恢复往日的雄伟与壮观。人们只能根据史家的记载和考古发现,将巴比塔的概貌大致呈现给后世的人们。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笔下的通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