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上市的初春时节。
赏析: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著名书画家杨星泉诗词书画作品欣赏

著名书画家杨星泉诗词书画作品欣赏——鲵影萍踪编撰

(2018年5月23日)

杨星泉,四川兴文县大坝镇人,著名书画家。现居成都眉山。

挥毫泼墨,书写人生!这是著名书画家杨星泉先生2018年4月8日返乡,应邀出席兴文县香山中学弘扬国学传承文明书画研讨座谈会时,即席挥毫的生动场面。

香山中学交流书画现埸

书赠香山中学副校长万启蓉

书赠香誉誉塌山中学书记张天才

香山中学合影

杨星泉(后左二)认真观摩恩师伍中一(前一)的行书小楷的用笔技法。

杨星泉师从著名书法家伍中一先生。

杨星泉(右虚高一)与恩师伍中一(右三)联袂参加四川省书画联展合影。

伍中一艺术简介

伍中一,名岳,号渡叟。中国诗书画研究馆研究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楹联学会顾问。1985年受聘于乐山大佛、峨眉山文物管理局主持碑林兴建工作。

伍老先后出版字贴数本并多次再版,其中《历代名文选》、《历代名人咏峨眉》畅销书肆,被日本书界一次购去5000册,《眉州远景楼记》、《伍中一墨迹》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著名书法家杨星泉手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现场旨在广种福田,共沐法雨。书法家所抄写者不仅仅是经文,更是对佛法的虔诚之心和自己的内心修养。如能参与,楮端禅露,无不欣悦;纸上流光,皆为慈悲。

四川书法家用8小时手书《心经》(图)

中新社发夏劲摄

京报网 2012年10月11 日15:33

10月10日,四川著名书法家杨星泉手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并现场捐赠给峨眉大佛禅院。手书的书法作品用了38张纸,总长度达45.6米,高2.4米,书写260个字耗时8个小时。

自幼习字艰辛求索

杨星泉四岁入塾描红,先生见他领悟快,特别为其书写了临摹范本《集腋成裘》,要他每日习写24字。先生审视,每每加双红圈表示认可。杨父见他写字有天分,不时加以诱导,长此以往,杨星泉对写字情有独钟,日日临池,未有一日闲过。

杨星泉六岁已可为父书写川剧脚本和账目,七岁书写春联。从小学到初中,各种文科作业全用毛笔书写,秀丽、整洁,常常被展览,很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赏识。杨星泉写字兴趣愈浓,由是一发而不可收。

其时,因家境贫寒无钱买纸,杨星泉就用米汤在草纸上书写,水湿的字形跃然纸上,干后不留痕迹,可反复使用。就这样,他将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临写了10遍,几可乱真。

1963年,杨星泉当兵,军营生活紧张,写字因此中断。1968年复员进眉山车辆厂上班,又因工作繁忙,中断了五年习字。直到1973年,偶然在朋友处看到有正书局发行的石版精印碑帖,书中晋唐至清各大书家的代表作,可谓字字珠玑,十分惹人喜爱,重又勾起了他习书的兴趣。

久未提笔,杨星泉遇到了第一个拦路虎:提笔写字手腕颤动不止。他做了一支长300毫米、约一斤重的铁笔,日日划沙达半年之久,尽管十分疼痛,但终于闯过稳笔难关。他以水为墨、地为纸,如是练习10余年,将家中粗糙的水泥地写成了镜面,光可鉴人。

研习小楷书就长卷

1984年,杨星泉有幸投于著名书法家、诗人庆圆、四川文史馆员伍中一门下,得其亲授笔法、墨法、结字谋篇的奥妙,书艺始初露曙色,自此由习写转为创作。

杨星泉草书《桃花源记》(陶渊明)

其间,伍先生为星泉讲历代书论,一步步引他入书法殿堂。杨星泉因此懂得,书者的思想意志、品德情怀、才学知识、审美观点均可表现在书法中。

杨星泉草书《桃花源记》(陶渊明)

杨星泉行草《前赤壁赋》(苏东坡)

书法家杨星泉应永寿法师之邀,来到乐山大佛禅院。峨嵋大讲堂的地上,早已铺开了三十八张八尺整宣在等他。杨星泉先生脱鞋上阵,左手端盆砚,右手握狼毫,弯腰蹲地,笔走龙蛇,一气挥就国内最大《心经》,令围观者惊叹不已。永寿大和尚喜形于色地说:这是乐山大佛禅院的宝藏!

著名书法家杨星泉巨幅书法长卷《心经》捐赠仪式

此卷《心经》长45.6米,展开达109.4平方米,共用宣纸38张,是杨星泉老先生的第100卷《心经》作品。在整卷《心经》完成后,杨星泉老先生将这部作品捐赠给大佛禅院,完成了他多年来的夙愿。

“书品即人品!”明白这个道理后,杨星泉以“慎独”二字警示规范言行,培养作风。杨星泉从王羲之的书法中感受到阴阳四时、寒暑调畅、虚灵安详、圆转生动、宁静简远的阴阳会合之美;从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中读出内含刚柔、平正端凝、蕴藉高远、清心淡泊的含蓄之美;从《张黑女墓志》中读出俊丽朴茂、虚灵静穆、境界深远、余味不尽的典雅之美。四十余年以来,杨星泉把读书、读帖、临池作为系统工程严格对待,一丝不苟,三更灯火五更鸡,又先后临写了《兰亭》20卷、《丧乱帖》100多卷、《书谱》8卷、《石门颂》四十通等。其间,还在伍中一先生的传授下学习小楷,从临习《灵飞经》、《汲黯传》、《玉版十三行》中吸取营养,先后书写了《唐诗三百首》一卷、《孙子兵法》四卷、《金刚经》一卷、《前后出师表》等数十卷。

“在取精用弘、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一定要写出有自己个性的字来。”杨星泉下定决心。从1994年4月16日着墨至1998年10月24日,他用小楷工工整整书写出四尺对开幅面、长500米、74万余字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全卷。

衣带渐宽终不悔。于书坛中一路走来,个中寂寞、甘苦有谁能知?值得庆幸的是,他通过读书习字,不仅提高了文学修养,夯实了书法基本功,还磨练了意志,培养锻炼了临池不辍的书法作品创作毅力。

淡泊名利启迪后人

“艺品人品两得知,当不虚此生。”杨星泉悟出了人生哲理。伍中一先生曾赠他三方闲章:“不羡人”、“磨穿铁砚”、“但能花好不嫌迟”。从中杨星泉受益匪浅。他以李贺的“踏天磨刀割紫云”诗句为座右铭,取法乎上,不随流俗以“踏天”;勤修苦练,深蓄厚养以“磨刀”;继承传统,冲出传统,以我之笔,为我之字,写出自家风格,割得半片“紫云”。

据我了解,杨星泉习字多年,从未参加过全国展览。“我从不因为自己的书法作品不能登上中国书坛而懊悔!”欣慰的是,爱好书法的国内外朋友常来函索字。对此,他都有求必应,所书作品流入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深得赞誉。最近,杨星泉为日本学者北株先生写了一帧四尺对开的《前后赤壁赋》,在日引起小小旋风,时有越洋电话索书。

杨星泉书画双璧

杨星泉的画作更得益于深厚扎实的书法功底,笔墨线条遒劲柔美。

如这幅《兰生幽谷》,纯以墨色写出茎叶、花瓣,作画行笔与书法题跋融为一体,可谓相得益彰。

国画《高品天成》

国画《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书法家杨星泉应著名书法家、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之嘱,为他用小楷书写的一部《金刚经》册页长卷。(部分展示)

杨星泉先生诗书画具善的艺术家,其书法根底雄厚,研习书法六十余载,尤擅小楷。其书作继承了小楷书写艺术,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笔势恍如飞鸿戏海,生动至极。

杨星泉虽然身体瘦弱,但精神矍铄、直爽健谈。很难想象,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用顽强的毅力,历时四年半,以繁体蝇头小楷写就四尺对开幅面、长500余米、74万字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杨星泉诗词欣赏

荻笔堂杂咏    ■ 杨星泉

诗八首

一、惜字

吾家笔墨血痕多,涂鸦不肯换群鹅。

若卿果是真羽客,索我黄庭不为过。

二、睡时吟

临街结得半间屋,满壁云烟有龙腾。

忽忆昨宵留醉墨,不期竟是屋漏痕。

三、砚边偶成

人生难得是墨缘,绳系落日书案边。

笔下时有龙蛇动,纸上偶见凤凰眠。

四、学古

翰墨小枝不可轻,旨在山阴道上行。

胸中丘壑书中竟,腕底风云纸上生。

五、自嘲

山翁野老满头霜,笔秃千枝字万行。

休怪时人浑不解,只缘先生太平常。

六、读庄子

闲在书斋读南华,无功无名莫咨嗟。

虚实生白少牵挂,无己无用最堪奢。

七、叹柳永

偶失龙头黄金榜,奉旨填词屈柳郎。

晓风残月杨柳岸,王候未必胜宫商。

八、题梅

凌空铁骨傲苍穹,学得孤山处士风。

不与群芳争高下,独立断桥待放翁。

词二首

一、调寄八声甘州· 峨眉金顶抒怀

对轻薄秋岚锁雄秀,杖藜上峨楼。喜绛草迷津,翠杉拥道,白练飞流。云生幽幽谷底,寒枝戏群猴。鸟声若弦管,蝉唱金秋。

百旋登临绝顶,对千佛万佛、笑傲赵州。 流光抛人去,白了少年头。 休听那、山僧说法;莫孤负、血染旧征裘。从奋起,七尺男儿,再展风流。

二、《望江南·问梅》

凭栏久,仰首问梅花。凌空铁骨铸冰雪,荡胸灵气洗秋霞,松竹共三家。

思往事,追忆旧年华。澄怀不被浮名误,忘求但得一杯茶,欣与梅共话。

你读了这句话有

作者再写乌镇的小河两岸时,这样来写其中的石桥:“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就象《孤独之旅》中的杜雍立能故别逐等和和杜小康一样,在密密的苇丛中行驶,突然出现一座石来自桥,是不是有一种透了360问答一口气,豁然开朗的感觉?下文用了“细柳飘丝”和“晓风残月”这两个出自诗歌的词语,给人一源传认种处在图画中的感觉。宋朝时,婉约词人柳永在他的雨霖铃中这样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毫情含营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可以知道在桥上观赏晓风残月是很美丽的,可是下文中作者又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消魂!”更说明了石桥的美丽

《呐喊》创作于1893年,(挪威语Skrik,帮也译作《尖叫》),是蒙克争毫单陈很达握际评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亚耐执持位程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远种备都起放令官,和其他作品的惯例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精著酸变计束良方本的《呐喊》。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Friezeof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画中的地点坚各另临区岁松造负破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弱元帮粒改黄迅空慢叫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进抗器措困官被离委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0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