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 象征主义诗歌 代表作家作品
20年代象征主义扰散诗歌的代表人物:李金发李金发(1900——1976) ,原名李权兴,笔名李淑良、李金发,广东梅县人。现代作家、诗人、美术家。生平简介 李金发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昌肆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特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1920至1923年间,他在柏林作《微雨》。1925年初,他应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邀请,回国执教,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并为《小说月报》、《新女性》撰稿。1926年,在文学研究会出版诗集《为幸福而歌》。1927年秋,任中央大学秘书,出版《食客与凶年》。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创办《美育》杂志,后赴广州塑像,并在广州美术学院工作,1936年任该校校长。20世纪40年代后期,几次出任外交官员,远在国外,后移居美国纽约,直至去世。 诗作内容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现代象征派诗歌的开山诗人李金始终像一个令人无法猜透的谜一样,长期被人冷落、误解。其实,李金发是一个转折点上的人物,他的出现是对胡适的"明白清楚主义”和郭沫若的坦白奔放的诗歌创作主张的反拨和校正,具有纠偏补弊之功。中国新诗自它诞生之始,就有很丰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作,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诸诗人是其最好的代表。而李金发的贡献却在于他为中国新诗引进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新质,从艺术之都法国的巴黎带来了“异域熏香”,给我们以震惊,丰富了中国新诗的内涵。他用新的艺术形式将诗歌从属于时代任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向对个人化的深层次的内在情感的传达,表现的是人的隐秘的微妙的情绪,这类诗歌与“五四”初期的白话诗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两类作品。我们如果按传统的方式就无法进入他的诗歌世界,但他的作品完全有足够的理由进入文学史家的视野,有些作品如《弃妇》等甚至堪称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曾经风靡欧美的文学流派,对中国现代诗歌有着巨大的作用与影响。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诗歌意境的亲合性,开拓并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视野与艺术表现形式。象征主义在中国的被引入、影响及嬗变,绝不是偶然的,是纷繁多样而又错综复杂的中西文学思潮相互碰撞与整合的结果。 本文由绪论、象征主义及其诗学主张、象征主义在中国的接受、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创作、在象征主义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诗人个案研究、结语六部分构成。 绪论评述了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论题的由来,界定了研究对象;介绍了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现状与意义,清理了国内外关涉本论题的研究情况,评述了相关论著,明确了本文研究意义,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象征主义及其诗学主张一章研究了象征主义的定义,象征主义文学运动,象征主义的诗学体系及缓迅氏对原有诗歌观念的影响,象征主义诗歌发展的线索和文学批评界关于象征主义研究所作的综述和评论。 象征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一章研究了在中国现代诗歌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象征主义的传播线索。
前期象
论象征主义与诗歌
谈360问答到象征主义就必须谈到逐动调落论热卫不落攻革诗歌,诗歌是象征主义形成、丰富、发展的载体和源头。象征主义诞生于19世纪、70、80年酸微代,在法国盛行了半个世纪,至今仍余波未休。在象征主义浪潮中,法国诗坛出现了绚丽耀眼而神奇的色彩。在世界是个史上象征主义是可以和浪漫主义分庭抗礼的一个流派。
但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其许造据满艺多倾向和浪漫主义同时产生;它强调主体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它可以扩本胞向边随说是浪漫主义的回溯、延伸和发展。但浪漫主义过于强调感情,自我过于扩张,久而久之引起人们的厌烦,因此人们转而渴望准确、理智、现实和客观的诗歌。伴随着航情适绝举革命时期狂热的消失和于课封条判自然科学的空前发展,为象征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多土很果定第富渐铺平了道路。
象征主义强调内心想象的作用,摒弃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这些都与浪漫主义相同。不过,象征主义在强调主观意识时雨浪漫主义注重点不同,浪漫主义往往直接宣泄主观情感,而象征主义却着眼于与宇宙精守言生故光降精练张神的契合。在象征主义诗歌中,主客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诗中的一切客体都不是对客观事物磁并往的模仿,而是对主体世界的投射,带有强烈的主体意刻因空清满首识,就连时空也是沿跳主观的。象征主义诗人摒弃了感情的宣泄,把整个宇宙的关系看作是一种相对从歌敌余洋关特应的关系,它虚掉了一切物象的物质意义,而充分发挥和扩大了其契合意义。象征主义的契合论也可以说是主观世界的客观化和客观世界的主观化。契合论给象征和暗示赖皮了广阔的天地,象征主义诗人永鲜落含解知无论写什么说什么都不是直接道出民益垂从普,无论思想、对象或是心态都是暗美示出来的,他们反对传统诗歌的直陈和直抒,拨那个气浪漫主义直抒情感,强调联想、幻想的作用。
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提出了象征主义的纲领,认为诗不是纯心灵的产物,而是玉背亚林级与外界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自然与人,人与各种感官之间存在着隐秘、内在、彼此相应的关系。《恶之花》的创作方法上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它们并不是彼此游离的,也不是彼此平行的,而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融合的。他在《契合》一诗中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种关系。他从神秘主义的宇宙观出令发,把这种感应当作是自己诗歌创作的理论基础。根据这种理论,诗人是神秘的自然地翻译者,必须求救于暗示,深入打事物的内部,表现其各方面的联系。波德莱尔在联觉世界中找到了鲜明而丰富的意象,为象征主义赖皮了广阔的艺术天地,所以他被当作是象征主义的先驱者。
象征主义诗歌前期代表人物有魏尔论、兰波和马拉美。魏尔论是一个把诗变成音乐的人。他在《诗的艺术》中提出音乐先于一切,提倡“朦胧”和“色晕”。读他的诗,往往弄不清在诗中想说什么,也捉摸不出意义体会不到什么哲理,但总能感觉到忧伤的旋律和迷人的魅力。他的诗是“如歌的行板”,他每个词都溶入了音乐之流,用文字来谱写乐曲。如他的《这是忧伤哀怨的陶醉》不仅是一首无词曲,而且几乎是一首“无声曲”,诗人采用了“花非花,雾非雾”的神秘手法,把客观的事物一一虚掉,把黄昏的天籁与人的心灵的歌颂巧妙地契合了起来。
兰波可以说是一个诗歌的天才。他只写诗只有三年多一点,但留下了《醉舟》、《元音》、《地狱一季》、《灵光篇》等名诗。在《元音》一诗,他发挥了奇妙的臆想,通过元音字母给声音着色,是颜色带声,声色交错,视觉听觉相感应,极典型地体现了波德莱尔的“感应”和“契合”理论。而《醉舟》则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在诗中用象征手法描绘了他梦想中真实的世界,表现了兰波强烈而奇幻的风格,诗中贯穿着狂热的寻求,充满鲜艳的色彩和联觉。兰波认为,诗人应该是“洞察者”,强调自己去习惯幻觉,然后用象征的语言去解释这些其一荒诞的意象。他要创造一种“诗的动词,能表达所有的思想”,创造一种语言,能“表达一切香味、声音、色彩”。
如果说魏尔论是把诗看作按摩感情和细微感官的直接体现,兰波把诗当作是不可知世界的一种神奇手段,那么马拉美则用诗去揭示事物背后的“绝对世界”。他追求神圣和神秘的美,为了制造朦胧迷离的境界,他运用意象和文字间的跳跃以及音乐式的结构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他孜孜不倦探索的“纯诗”,就是摒弃客观的叙事、抒情、写景和说理,用音乐盒色彩唤起想象,以达到一种超度灵魂的极乐世界。如其《牧神的午后》描写了一个如梦似幻的神话式的境界,梦与醒,虚与实,现实与幻觉……语言柔韧、舒缓,意义、响度、色彩、幻觉交相纷呈,使诗的美和魅力、感染力以及在人的心灵所唤起的美感享受,超越了一般文字所能企及的范围。
而后期象征主义则以瓦莱里为代表。他也提倡“纯诗”的主张,他继承了马拉美的语言崇拜和诗艺,但没有陷入马拉美的艺术宗教;他摆脱了马拉美为诗而诗的倾向,集中精力探索智力活动,探索思想在下意识和意识之间萌生的过程。他认为诗的灵魂在于智慧而不是情感,而智慧又非语言所能表达,因此它们来自纯粹的直觉。从这种直觉提炼出纯粹的思想,从这种思想产生纯粹的诗歌。由此可见他的诗是非公里的。他的《海滨墓园》是他这些理论的具体运用。这首诗集抒情、写景和哲理沉思为一体,意象神奇,象征性强,极具魅力。诗人结合其少年时的经历和地中海沿岸的墓园风光,通过对自然地不朽和人生的短暂的对比,呼吁人们把握现在而不要空待未来。诗的第一句“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即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总之,象征主义给诗歌带来了空前的表现力和赋予了诗一瞬间的美的享受,对整个世界的诗歌产生了深远而意义巨大的影响,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诗歌时代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