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尼尔都有哪些作品
奥尼尔出身于演员家贺橘樱庭,其父因收入所迫,一生专演《基督山伯爵》,虚耗了才华。奥尼尔不愿走父亲的老路,未念完大学便去闯荡江湖。1910年,他去商船上当海员,一年的海上生活给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后因患病住院,疗养期间阅读了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易卜生、斯特林堡等众多名家的剧作,开始习作戏剧。不久进入著名的哈佛大学“第47号戏剧研习班”,在贝克教授指导下,剧作水平大有提高。其时,美国实验性的小剧团运动方兴未艾,初创的普罗温斯顿剧团上演了奥尼尔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东航加迪夫》(1914年),开始引起公众的注意。他创作的初期(1913-1919年)主要写航海生活的独幕剧,以自然主义手法,如实地描写海上生活的艰辛单调,特别是刻画了海员孤苦无望,自暴自弃的心态。风格上近似抒情散文。虽然题材狭窄,手法较单调,但是比之迎合市民趣味的商业戏剧却有意义得多,主要作品还有《渴》、《遥远的归途》和《加勒比斯之月》等。 1920年,奥尼尔的《天边外》在百老汇上演,并获普利策奖,由此奠定了他在美国戏剧界的地位。奥尼尔创作的鼎盛期(1920-1938年)不仅题材和主题丰富多样,而且形式上也从早期的以自然主义为主,发展成一种糅合着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识流手法等现代艺术意识和技巧的新型风格。其中《琼斯皇》(1920年)以非洲战鼓的节奏变化,呈示逃犯内心的惊慌、焦虑直至疯狂的情绪波动。《毛猿》(1922年)广泛运用了象征手法,以邮船象征社会,大炉间象征牢笼,扬克象征人类,使作品的思想内涵更为丰富。《大神布朗》(1925年)借用非洲黑人的面具表现人物的潜意识和人格分裂状况。这一时期,他创作了20多部戏剧,其中很多成了美国戏剧史上的经典,重要的剧作还有《安娜·克利斯蒂》、《榆树下的欲望》(1924年)、《奇异的插曲》和《悲悼》(1931年禅丛)等。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后12年,因身体状况不佳,他写得很慢,没有新作问世,正当人们以为他江郎才尽时,1946年他晚年的杰作《伍蔽送冰的人来了》发表,他还亲自参与了彩排。奥尼尔创作的后期(1939-1953年)也是其创作风格返朴归真的时期。较之中期,他的写实的倾向明显强化了,但不是对早期的简单重复,而是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融为一体,在非常生活化的场面和言行中,蕴含着深沉的悲剧性冲突。如使他第4次获得普利策奖的自传性作品《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1941年),描写泰伦一家4个成员从早到晚的日常生活,他们抱怨、挖苦、争吵、倾诉又和解,似乎没有多少戏剧性,但其内蕴的张力使观众会产生一种紧张的窒息感,因为庸俗的生活对人性中美好东西的腐蚀力,在这里被自然平易而又惊心动魄地表现出来了。 奥尼尔去世后,按他的要求,墓碑只镌“奥尼尔”三字,但他在美国戏剧史上烙下的辉煌印记却是永难磨灭的。
文学理
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画判叫煤集的一种文艺思潮。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它起于绘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娘太间发展。
据1980年11月1360问答3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分析说记组已改晚风小杂景状,表现主义打响了二十世纪反主流文化的第一炮。它是那些中产阶级的浪子的不满和沮丧的产伟氢队式杨院供四太物,是一种带有自生官钱械积史普由意志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的反叛形式。
功飞扬技令村采色表现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的画展上,原是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半活溶随预统装朝尔维一组油画的总标题。1911年,德国画家沃林格尔在《狂火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借用了这个词来称呼析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这一术语被人们普遍承认和采用。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表现主义是一个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印推均占画缩今。1905年末1906年初,在矛德累斯顿成立了第一个表现主义的集团"桥社";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表现主义的集团"蓝骑士"(挥超结毫艺系或译"青铜士")社。第一次世界大战交锋,表现主义风太异行德国。
从文艺理论上考察,德国的沃林格尔和康定斯基是表现主义的理论家。沃林格尔的周福特著作《抽象与移情》(1908)、《哥特艺术的形式形式问题》(1912)和康定斯基的著作《精神谐和的艺术》(1910),被公认为表现主义的理论文献。
1911年以后,表现主义从绘画界传文粒学界,到了二十年代获得巨大发展,在诗歌、小说,特别选场班哥甲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到三十年代初,表现主义逐渐退潮,但始终没有在欧美文坛销声匿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小说家弗朗兹·卡夫卡,美国的戏剧家尤金·奥尼尔,捷克作家卡莱尔·恰佩克等。作为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者是瑞典的剧作家斯束特林堡,他的剧本《去大马士革》三部继药曲和《鬼魂奏鸣曲》,开创了表现主义戏剧的先河;尤金·奥尼尔的剧作占据了二十到三十年代的美国剧坛,被称为美国表现主义的领袖。
表现主义文学,是以表现主观感受而著称的。他们的口号是"表现精神,不是描写现实》。竭力反对现实主义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来描写现实的原则,主张表现外部世界在人的内心世界的折光。奥尼尔说:"旧的自然主义,或者也可以说,现实主义已经不再适用了。"德国的表现主义者声称:"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意思了。"因此,他们信张向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挖掘,即着意于表现主观感受的精神,如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恐惧感、灾难感、孤独感、无能为力感和无所归属感等等。
在表现主观感受时,表现主义者既反对印象主义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又反对自然主义的照搬照抄生活现象的倾向,主张突破表现现象,直取内在的实质,跨越个别现象,而展示抽象的品质和永恒的真理。这就是说,表现主义所表现的不是生活中的个别现象,而是在较大时空范围内,对现实作整体的思考,它所探索的是大主题,如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异,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等等。
表现主义小说和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数属于人的原型。这类人物形象往往只是共性的抽象和观念的象征,经常没有姓名,身世来历不清,也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卡夫卡的小说《城堡》和《在法的门前》,是表现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德里达与解构主义
所谓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也许耶鲁批评学派中的激进分子希利斯·米勒在这一问题上阐述得更为形象一点,他说:“解构一词使人觉得这种批评是把某种整体的东西分解为互不相干的碎片或零件的活动,使人联想到孩子拆卸他父亲的手表,将它还原为一堆无法重新组合的零件。一个解构主义者不是寄生虫,而是叛逆者,他是破坏西方形而上学机制,使之不能再修复的孩子。”
德里达以《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解构主义直接对人类文化传播载体–语言提出了挑战。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理由,认为写作和阅读中的偏差永远存在。他把解除"在场"作为理论的思维起点,以符号的同一性的破裂,能指与所指的永难弥合,结构中心胜颠覆为"差异性"的意义链为自己理论的推演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