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主义如何理解?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Expressionism)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二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抽象派这个字第一次运用在美国艺术上,是在1946年由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寇特兹(RobertCoates)所提出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个词用以定义一群艺术家所做的大胆挥洒的抽象画。他们的作品或热情奔放,或安宁静谧,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和激起人的情感。抽象表现主义是第一个由美国兴起的艺术运动。美国兴起此艺术运动跟当时纽约想要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是有关系的。也是二战之后西方艺术的第一个重要的运动,享有的地位无与伦比。它是战后漫长风格实验的开端,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自此之后的一段时期里,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
认为艺术是抽象的,且主要是即兴创作的。从技巧上说,抽象派的最重要的前身通常是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强调的无意识,自此世兆发性,随机创作等概念,在后世被杰克逊·波洛克随意溅滴在地板上的油彩画作不断运用。一般认为,波洛克是以马克思·爱伦思特MaxErnst的作品为学习对象的。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Pollock)最能显森租示这一风格在观念上和手法上的特征。自1947年起,他采用了将大幅画布平辅在地上,再在它周围走来返友走去,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的画法。绘画的过程变得像某种祭礼中的舞蹈,他整个身体都在运动。催眠状态般的专心致志和彻底的身心投入,是一幅画形成其"独立生命"的关键所在。他的作品一旦完成,那些密布画面、纵横扭曲的线条便传达出一种不受拘束的活力,随心所欲的运动感,无限时空的波动以及其内在的力量。
详细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360问答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其著名的“四因学说”便是集大成的产物。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及随后思想发展的一种独到的概括和总结,一种全新的提炼和升华。
关于“四因”的来源,亚里士多德本人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实际上有所提及。
首先,“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来源于以泰勒斯为首的米利都学派以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显然,从泰勒斯不定型的“水”到德谟克利特抽象的“原子”,作为万物组双飞论职之本所强调的都是“质料”的始基作用。其次,“果征重策注有动力因”即“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那树干则策民仍受利变化的事物”,来源于赫朝载诉商字拉克利特的“火”和恩培多克勒的“爱憎说”。毫无疑问,以“火”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问五积烟岁预欢分律其善变的动力作用,而“爱憎需响说”进一步把动力划分为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再次,“形式因”即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不难看出,以“数”和“理念”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实际上都是:“通式”的定性作用。最后,“目的因”即事物“最善的终结",可追溯到巴门尼德的“仍年存在”和阿那克萨歌拉的“称正布煤划杀蒸批安理性”。因为,以永恒不变观印见或至怕阻的“存在”为万物之本所强望进山然来元非调的是因果的同一性,而响纪杆以“理性”作为安排万物秩序的“善”更表明了其趋向性。通过对古希腊自然哲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们似乎都在寻找我在《物理学》中指明的诸原因,我们再也状永搞宣打木没有找到过其它原因。但是他们的研究是模糊的;他们有些象是说到水了,又象全没说到。止”可见,通过“四因说”可以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各流派和学说,进行一种“对号入座”的整理。这一点在学界尚未引起注意。
作为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功绩首先在于指出了“四因”在自然界的普遍性。其中“质料"、"动力"、"形式”的普遍性是不难想象的,而“目的”的普遍性则颇有争议。对此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说明的:“若有某一事物发生演未衡连续运动,并且有一个终结的话,那么这个终结就是目的……须知并不是所有终结都是目的,只有最善的终结才是目的。”“无论在技艺制造活动中和在自然产生中都是这样,一个个前面的阶段都是为了最后的终结……既然技术产物有目的,自然产物显然也有目的。因为前面阶段对终结的关系在自然产物里和在技术产物里是一样的。” “如果因为看不到能有意图的推动者, 就不承认产生有目的,这是错误的。”从亚里士多德的辩解来看,目的性与产生、发展的过程相关,其关键不在于是否具有自我意识,而在于是否存在不依倒弱你贵露送断响赖于初始条件的最终结果。这一点是非常深刻的,实际上道出了贝塔朗菲在它营器《一般系统论》中称之为“动态目的论”的“等结果性”。贝塔朗菲证明,开放系统的稳定状态具有“等结果性”(即不同的初始条件可以不同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稳定的状态)。因为开放系统并非人和生命特有,所以目的性也就有了更普遍的意义。用贝塔朗菲的话来说:“目的论过去被排除在科学之外,现在成了科学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这至少表明了应对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进行重新的认识。
作为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功绩还在于阐明了“四因”的相关性。如果说亚里士多德以前的自然哲学家已分别涉及到自然界的“四因”,那么他们也只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因此难以对自然界的整体作出令人信服的统一解释。比如,水性不变何以说明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水形不定又何以解释各种事物的形式?“一切皆流”、“一切皆变”何来相对稳定的组成、形式和趋势?何以对其进行认识?抽象的“数”、“形”怎么能离开具体的事物而独立存在?单一的“存在”又如何说明自然界多样性的来源?可见,任何的偏颇都会带来难以摆脱的理论困难。所以,亚里士多德强调:“既然原因有四种,那么自然哲学家就必须对所有这四种原因都加以研究。并且作为一个自然哲学家,他应当用所有这些原因——质料、形式、动力、目的——来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以房子为例,它的存在涉及“质料”(土、石等)、“形式”(造型、结构等)、“动力”(建筑师、建筑术等)、“目的”(性能、用途等)四方面的原因。其它任何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按此类推。不可否认亚里士多德集大成的“四因说”确比以前的自然哲学理论更全面,有更强的解释能力。
如果允许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赋予现代含义的话,那么不难看出:“质料”相当于组成;“形式”相当于“结构”;“动力”相当于相互作用;“目的”相当于功能。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系统的存在及描述都离不开组成、结构、相互作用和功能这四个要素。从这个含义上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确实是一种最原始的、最朴素的系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