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蜀绣,湘绣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苏绣
简介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况场牛煤顺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刑卫振未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特点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那抗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来自品种齐全,画面丰收司编密护继得林,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360问答系列、花卉系列、贺卡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涉及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蜀绣
简介
蜀绣,亦称“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刺绣产品总称。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控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蜀范检沙立切率确阶话绣的纯观赏品相对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数是花鸟虫鱼、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等,颇具喜庆色彩,绣制双毛构拿了带击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清中后期,蜀绣在当地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吸取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绣之一。蜀绣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不加代笔,花纹边缘如同刀切一般过于齐整,色彩鲜丽。
特点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在长责石顾待顶左即则试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蜀绣作品的选材丰富,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鱼虫、人物肖像等。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讲井它较起交死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成太八调害和,车拧到家"。绣品的种类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画屏等,既有巨幅条米目屏,又有袖珍小件,改传根均响迫科李命任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犯假如万若粒裂品。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格雷笑省成都市的郝淑萍为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老亲考律己限演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湘绣
简介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分别在1912年和1933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湘绣绣品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被国外誉为超级绣品。原先,长沙城里的商人们为了满足一批因镇压太平军而发迹的新贵,开设了“顾绣庄”,不久又以湘绣之名压倒了顾绣。湘绣的特点是用食啊某银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式受杨细整危假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湘绣也多以国画色秋浓倒孩接席厚某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特点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 从1958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绣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一定的发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此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随着湘绣商品生产的发展,经过广大刺绣艺人的辛勤创造和一些优秀画家参与湘绣技艺的改革提高,把中国画的许多优良传统移植到绣品上,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七十多种针法和一百多种颜色的绣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划物象外形内质的特点,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一)苏绣 苏州地处江南,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苏绣历史悠久。1956年苏州虎丘塔发掘的4块宋代刺绣经帙,运用平抢、铺针、接针、施毛针等多种针法刺绣的花草图案,色彩鲜明,古朴大方。可见苏州刺绣品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初期,不但针法丰富多采,而且已经广泛应用。宋代以后,随着江南经济的繁荣,绘画与刺绣互相影响,促使刺绣技艺竞相媲美。据记载,当时苏州有一条"绣线巷",集中了不少志门为刺绣制作花线的作坊,能染制八九十种色泽的花线,加上每色区分各种深浅层次,合计达700种之多,真是万紫千红各色俱全了。明清之际,在上海"顾绣"的推动下,使苏绣的风格与技法日臻完美,具有用色和谐文静,不露生硬跳动痕迹,行针平匀熨贴,毫无参差之处。乾隆时所修《上海县志》载:"苏绣之巧,写生如画,他处所无,小民亦习糊口,略与纺织等。其法劈丝为之,针细如毫发"。那时苏州、上海等地凡经销刺绣品的商店都叫顾绣庄,苏州有"绣市"之称,并涌现了一批名家,如:蔡群秀、沈英、朱心柏、沈寿等,其中万以沈寿最著名。沈寿,江苏吴县人,她7岁弄针,8岁学绣,座年48岁。曾任清末工商部工艺局绣工科的总教习。沈寿继承传统并吸收日本绣法和西洋画、照片的明暗原理,注重物象的"逼真"和立体感,自称"仿真绣",人们称它为"美术绣"。她的伤口如《意大利皇后丽娜肖像》、《英国女皇肖像》、《基督受难图》等,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她在《雪宦绣谱》中自述:"我针法非有所受也,少而学焉,长而习焉,旧法而已。既悟绣以象物,物自有真,当放真,既见欧人铅油之画,本于摄形,形生于光,光有阴阳,当辨阴阳,潜神凝虑,以新意运旧法,渐有得。"沈寿的学生著名艺人金静芬,在继承前辈运针绣艺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发展与创造。代表作品有金陵十二钗等。 清初,江苏苏绣一直沿袭顾绣之名,实际上已不全是顾家所制。咸丰、同治(公元1851~1892年)以后,随着宫廷和贵族官僚刺绣服饰的需要,市场大量收购定制顾绣,市面仿作日益增多,到光绪前后,坊间不论何地所产绣品,一律以顾绣相称。此时,江浙各地涌现了一些知名刺绣艺人,如金星月(浙江鄞县人),王嫒(江苏高邮人),卢元素(满人,居江南),赵慧群(江苏昆山人)等。
苏绣当时针法有齐针、抢针等18种之多。故宫博物院现藏成千上万件团花靠垫、座垫、椅披、幛幔之类,其中不少苏绣制品。1959年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织绣图案》一书,可以看出一些苏绣面貌。
解放后,苏绣艺人发扬传统不断创新,名艺人顾文霞、李娥英(均系金静芬学生)等继承了苏绣优良传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技艺更是娴熟,绣品具有新意,并为培养新中国刺绣新作出了可喜的贡献。1956年顾文霞的绣作《猫》在英国伦敦的展出,以及她本人在伦敦所作的技术表演,轰动了当时的英伦三岛。苏绣注重运针变化,目前常用针法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如乱针绣"白求恩大夫")、打点、戳纱、接针、滚针、打子、擞扣针、集套、正抢、反抢等。从原来常用的10多种增加到目前的四五十种。齐针是各种针法的基础,线条排列均匀、齐整,是基本针法之一;乱针看似乱,其实乱中有律,它是利用长短参差的直针、横斜线条组织成交驻形,因而在掺合后仍能保留多种色线的固有色,色彩掺合的次数不拘,直至光、色、形都符合要求为止;滚针要求两线紧捻,连成条纹,线条转折比较灵活,无论绣直线或曲线都比较恰当;打子主要是绣花蕊、花心和花篮等静物。苏绣讲究花线的粗细,一根花线的1/2粗称"一绒",1/12粗称"一丝"。"劈丝"即将一根花线分为若干份。注重合理用线和丝理的变化。还根据不同的布质、色彩及题材,不但灵活综合运针,而且花线劈丝粗细合度,从而充分表现物体形象的质感。如绣金鱼鱼尾,用线要细,排针要虚,才能表现轻薄、透明感。绣鱼身线条就要略粗,排针密,才能表现浑厚感。又如绣石头、老树梗等,线粗,排针不必过于均匀。再比如绣猫,根据对象毛丝变化规律掌握丝理,绣出来的猫毛茸茸地形万言书逼真生动。苏绣艺人善于总结经验独辟蹊径,继发绣、双而绣之后,又相继成功地创造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样绣等新作。
苏绣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就纯欣赏的美术绣品来说,是以针代笔,积丝累线而成。技法、针法的特点也就是"和色无迹、均匀熨贴、丝楼分明、毛片轻盈松快"四名话。可以说苏绣技艺是在绣制反映时代风貌的新作品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整个说来,产品仍以室内装饰用品为主,除一部分满足国内人民需要外,还远销日本、意大利、摩洛哥、新西兰、美国等近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湘绣 湘绣的发源地是长沙。长沙自古为文化名城,也是中南重镇。它地处湘江尾闾,多姿而秀丽的湘江纵贯其间,西倚岳麓山,东北则是济阳河冲击平原,境内江湖密织,山岳连绵,山川形胜,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历来为蕴秀滋华之地,正是"人到潇湘不想走,永留青春在"。
湘绣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工艺品的总称,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光绣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品,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强调写实,质朴而优美,形象生动。特点是丝细,后用皂荚仁溶液蒸煮,再裹起来揩拭,防止绒丝起毛,其光细胜眼于发丝,亦称"羊毛细绣",湘绣在配色上善于运用深浅灰及黑白色,加上适当的明暗对比,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结构上虚实结合,善于利用空白,突出主题,形成了湘绣水墨画般的素雅品质。湘绣的传统题材是以狮、虎、松鼠等,特别是以虎最为多见。
众所周知,近半个世纪来,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湖南、湖北等地发现了不少麻布、锦、绢等丝织品、纺织品,其中不少是绣品,为我们了解楚文化、楚国丝绣,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一批又一批埋藏在湖南和昔日楚地领域地底的光彩压目的古绣品的出土,对世人进一步认识湘绣源流沿革及其绣艺传统,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对楚绣、汉绣技艺和神奇浪漫的艺术特色的考证,《湘绣史话》(李湘树编著)一书已作详尽的系统研究,这里恕不赘言。我们需要廓清的是湘绣与楚汉刺绣的渊源关系。关于这一点《中国染织史》(田自秉著)中说:"湘江绣的历史,过去一般都认为创始于清朝末年,最为晚出。但自1972年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绢地长寿绣'、'绢地乘去绣'、'罗绮地信期绣'等精美汉代刺绣后,对于它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这样说,湘江绣是在清代后期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刺绣体系"。李湘树认为"田自秉教授的论述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与实际的。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中国刺绣史上足资骄傲与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绣顺理成章的最初发展之源。"在工艺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从刺绣工艺的文化深层内涵剖析,上述论点是很正确的。它对探讨湘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广有影响的绣种的承前启后,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湘绣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还吸取了苏绣、粤绣、京绣等绣系的优点,发展成为清代刺绣艺苑的后起之秀。
(三)蜀绣 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刺绣工艺品之一,早在西汉时已有记载,它亦叫"川绣",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技艺严谨精密,讲究施针,针法所达百余种,常见的有滚针、掺针、铺针、晕针、盖针、戳针、沙针等等,针脚整齐、掺色轻柔、虚实合度、变化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绣制一般为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等。
蜀绣盛唐时期已有记载。清初艺人们又吸取了顾绣的长处(清朝末年成者尚有几家打着顾绣铺名的作坊),以及长针刺绣而后扎针的民间绣法。蜀绣用成都地区练染的各色散线(较粗松的丝线)或丝线(较细紧的丝线)绣制于本地所造绸缎上。由于选料、制作认真,成品工坚、料实、价廉,长期以来行销于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省,颇受欢迎。出品多衣裙、被面、枕套、帐幔、鞋帽等实用服饰品。花纹取材,由艺人们根据民间吉庆词句或流行式样,自行描绘绣制。也有部分作品兼用苏绣构图布局及运针设色方法。模仿绘画章法构图的纯欣赏品绣画较少,民间质朴喜庆气息浓厚。当时成都是生产蜀绣的中心。
蜀绣早在晋代就被称为"蜀中之宝",而闻名于世,一千多年来,逐步形成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传统针法绣技近100种,常用的有30多种,如晕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等。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或粗细相间,或虚实绳索合,阴阳远近表现无遗。这些传统技艺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的工笔,又善于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划人物形象也逼真传神。解放以来针法绣技又有所创新,如表现动物皮毛质感的"交叉针",表现人物发髻的"螺旋针",表现鲤鱼鳞片的"虚实覆盖针"等,大大丰富了蜀绣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蜀绣遍布四川民间,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人数达四五千之多,相当于刺绣工厂在职职工的15倍。她们除刺绣被面、枕套、头巾、手巾、衬衣、桌布等几十个品种外,还积极生产外贸出口的生纺绣片、绣屏等。绣品仍保持浓厚的地方特色。蜀绣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时常得到画家的大力支持,如《薛涛制笺图》绣屏,就是画家赵蕴玉提供绣稿,由刺绣工艺师加工再创造的一幅佳作。它还采用"线条绣",在洁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以针代笔,以线作墨,绣出来的花纹线条流畅、潇洒光亮、色调柔和。不仅增添了笔墨的湿润感,还具有光洁透明的质感。
怎样在石头上绘画
在石头上绘画方法如下:
1、找石头。如果你要找的是河里的石头,去河床找一定没错。小溪边、湖边和海边也能找到品相相似的石头。只要看上的都能兆携搭带回家,不过光滑的石头最为理想。经过水流的日日冲刷,河里的石头已经被打磨得光滑、浑圆,用来画画最适合不过。
2、清洗石头。除了将石头上隐瞎的污垢洗掉,你还要检查是否有开裂剥落的地方。清洗时,先把石头浸在温温的肥皂水里,用牙刷刷干净,接着冲掉肥皂水,用毛巾擦干。
3、把石头放在桌上。清理出一块区域用于作画。你可以选择画画的地方,不过桌子上空间足够大,所以最为合适。别忘了在桌上铺一层报纸或者厨房纸巾,防止颜料弄脏桌面。
4、选择图案。选择任何你喜欢的图案族拿。你可以把整块石头画成一种动物,比如小猫、小狗、鱼、猫头鹰;也可以在上面画一幅迷你的风景图,比如一座房子,或一只在树枝上休憩的小鸟。如果石头足够大,你还可以在上面写些激励人心的文字,比如“希望”、“奋斗”。
5、画初稿。石头清洗干净后,你就可以用铅笔在上面描图案了。如果拿不准,不想一开始就画在石头上,你也可以先在纸上画草图。画草图可以增加涂色的准确度。
6、准备颜料。要用管装的丙烯颜料。先给较大的面积涂色。上色时常见的一个错误就是先涂细小的部分,轮到大面积涂色时,你就不得不绕开细微的地方。
7、晾干石头。把画好的石头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干之前不要碰触或者移动它。颜料完全变干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到一天的时间。如果觉得晾得差不多了,就仔细检查一下,确保石头完全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