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作曲家有誰?
代表人物有貝多芬、羅伯特·舒曼、弗裏德裏克·肖邦、約翰·施特勞斯、柴可夫斯基等。
一、貝多芬
1、人物簡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于維也納,創作于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标志着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衆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将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并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于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2、代表作介紹
①、《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于1804年的交響曲,作品55号。
交響曲第一樂章描繪了英雄在戰鬥中成長;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亦是貝多芬獨創;第三樂章是諧谑曲;第四樂章是凱旋進行曲式的終曲。、
這首交響曲從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莊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爲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谑曲作爲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曲宏偉壯闊。
②、《c小調第五交響曲》
《c小調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音樂中的短—短—短—長節奏動機開場。據說,貝多芬曾将四個音的動機解釋爲“命運之神在敲門”。
它主導了第一樂章,并在整個交響曲中扮演了相當重要此腔仔的角色。整首交響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發展,從c小調第一樂章的沖突與鬥争,發展到c大調末樂章的勝利與喜悅。
最末樂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樂章在篇幅上更長、在聲音上更有力。
二、羅伯特·舒曼
1、人物簡介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紀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
舒曼自小學習鋼琴,7歲開始作曲。16歲遵母意進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9歲又進修鋼琴,當聽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放棄了法律的學習,專攻音樂。
後因手指受傷,遂轉向作曲和音樂評論。1835-1844年,獨自編輯《新音樂雜志》,并開始創作大量鋼琴作品。1840年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1843年赴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
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頓繼續從事作森汪曲和指揮。因精神疾病日趨嚴重1854年投河被救,兩年後逝世于精神病院。
2、代表作介紹
①、《蝴蝶》
《蝴蝶》是舒曼最早的傑作,其特點是優美的散文形式。
全曲由一個六小節的序和十二段小曲組成,每段的标題是:《化裝舞會》、《巴爾特》、《布爾特》、《假面》、《維娜》、《布爾特之舞》。
《交換假面》、《招供》、《憤怒》、《卸裝》、《急忙》、《終場與踏上歸途的兄弟們》。
②、《維也納狂歡節》
《維也納狂歡節》是舒曼所做的鋼琴套曲作品号爲Op.26,題目本身就是一種搶救行動,一開始這部作品定名爲《狂歡節:四個音符的玩笑》,舒曼最後将Op.26題獻給莫南德·席勒,他描繪它爲“一首偉大的浪漫奏鳴曲”。
三、弗裏德裏克·肖邦
1、人物簡介
弗裏德裏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紀波蘭作曲家圓尺、鋼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蘭;1817年開始創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
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後因華沙起義失敗而定居巴黎,從事教學和創作。1849年,肖邦因肺結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是曆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爲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爲主,被譽爲“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2、代表作介紹
①、《c小調革命練習曲》
肖邦的這首練習曲,表現了肖邦在華沙革命失敗後内心的悲憤欲絕。
因此,被後人命名爲“革命”練習曲。全曲激昂悲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華沙陷落、起義失敗後的心情,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呐喊與抗争。
②、《降E大調輝煌大圓舞曲》
降E大調大圓舞曲(Valse Brilliante, op.18)是肖邦獻給羅拉·波斯沃德小姐(Laura Horsford)的一首圓舞曲,是肖邦最著名的圓舞曲之一。此曲旋律輕快歡樂,頗受大衆喜愛。
四、約翰·施特勞斯
1、人物簡介
約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勞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維也納,與其長子小約翰·施特勞斯同名,故被稱爲老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Vater)或約翰施特勞斯一世(Johann Strauss I)以區别。
他的祖父名叫約翰·邁克爾·施特勞斯(1727 – 1800),是一名皈依了天主教的猶太人,原來住在利俄波德斯塔特(Leopoldstadt),也在多瑙河沿岸,離維也納不算太遠。
他的父親叫弗郎茨·博爾加斯·施特勞斯(Franz Borgias Strauss, 1764年10月10日——1816年4月5日),會拉小提琴。
母親叫芭芭拉·多曼(Barbara Dollmann, 1770年12月3日——1811年8月28日),後來他們全家遷居到維也納,老約翰·施特勞斯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學小提琴,後來從師維也納歌劇院提琴手伊格拉茨·馮·惠利。
1817年以後,他在米夏愛爾·潘配領導的流行舞蹈樂隊裏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約瑟夫·蘭納的維也納圓舞曲樂隊裏拉琴,有時擔任指揮。
1825年,他和瑪麗亞·安娜·施特賴姆結了婚,生了三個兒子,這時,他離開了蘭納,自己組了一個樂隊,并爲這些樂隊寫了不少樂曲。
1849年9月25日,老約翰·施特勞斯在維也納逝世,享年四十五歲。
2、代表作介紹
①、《拉德斯基進行曲》
拉德斯基進行曲,管弦樂曲,奧地利作曲家老約翰·施特勞斯作于1848年。是老約翰最著名的代表作,經常作爲通俗的管弦樂音樂會的最後一首曲目。
每年著名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也總是以這首曲子作爲結束曲,并已成爲一種傳統。
五、柴可夫斯基
1、人物簡介
彼得·伊裏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譯爲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
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爲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和“旋律大師”。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礦山工程師兼官辦冶金工廠廠長家庭。1859年畢業于聖彼得堡法律學校,在司法部任職。
1861年入俄羅斯音樂協會音樂學習班(次年改建爲聖彼得堡音樂學院)。1863年辭去司法部職務,獻身音樂事業。
1865年畢業後,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同時積極創作,第一批作品問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資助,1877年辭去教學工作專事創作。
1878-1885年間曾多次去西歐各國及美國旅行、演出。1893年6月榮獲英國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揮《6号悲怆交響曲》首次演出後不久即去世。
2、代表作介紹
①、《悲怆交響曲》
《悲怆交響曲》(《第六交響曲》)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傑出的樂曲之一,也是古今交響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大約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間完成,爲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認爲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傑作。
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後,作者不幸染上霍亂(另有一說爲柴科夫斯基因同性戀被判死刑,服毒自殺),與世長辭。本曲終成爲柴科夫斯基的“天鵝之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浪漫主義音樂
北歐有哪些重要作曲家?
世紀之交,俄羅斯音樂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是斯克裏亞賓和 拉赫瑪尼諾夫。
斯克裏亞賓排第志隻(Alexander Skryabin, 187選袁爲促全2_1915)生于莫斯科。父親是外交官,母親是一位在他出生不久即去世的鋼琴家。
他從小在祖母和嬸母撫養下成長,在溺愛和與外來自界隔絕的環境
中,他養成了多情善感的性格和以自我爲中心的意識習慣。 1888 年入莫360問答斯科音樂學院,師從薩福諾夫學習鋼琴,向塔浬耶夫和蘭略願逐裂依願屋功字阿 連斯基學習作曲。
畢業後很快就以青年優秀鋼琴家的身份在國内
外旅行演出。
斯克裏亞賓的創作在學生時代就引起人們的注意,并且開始 有作品出版。他早期創作的主要是鋼琴作品,代表作有《練習 曲》、《前奏曲》、《夜曲》、《瑪祖卡》、《奏鳴曲》和《f小調鋼琴協
奏曲》等。
這些作品從短小的篇幅、體裁的特征和富于詩意的抒 情氣質等方副然周工标似攻品肥面都顯示出肖邦及李斯特鋼琴音樂的影響,當然音樂 中也不時流露出俄羅斯特有的舒展而寬闊的氣息。
從90年代末起,斯克裏亞賓開始熱衷于哲學研究,他效雨難苦械反和關宣閱讀 了大量哲學著作。
他的哲學思想受到尼采“超人”說組确冷苦動财藝羅還世的唯意志主 義哲學和神智學的影響,并帶有極端的以“我”爲中心的意識特
征。 他認爲世界上的物質存在終将會毀滅,人類的精神才是永生 的。藝術是一種宗迅分教,它能把人引向更高的境界,達到精神的 解放。
爲了用音樂表達自己的哲學觀念,他的創作轉向了交響樂的 領域。1900年寫成的《第一交響曲》終曲合唱自寫歌詞,把藝術 當作改變世界的力量來讴歌。 1904年完成的《第三交響曲》(《神 聖之詩》)标志着他個人風格的成熟。
三個樂章的小标題是“鬥
争”、“感官的享受”和“神明的遊戲”,表達了通過與敵對勢力 鬥争,與大自然融爲一體而萌生崇高情感後,獲得解放的“我” 的狂喜,并沉溺于“創造的遊戲”之中。
1907年完成的交響詩《狂喜之詩》是他後期的第一部代表 作。
他更深地陷入了神秘的是口會映換六均把兵主觀意志的哲學冥想之把中,它是前面幾部交響曲中連續展示的矛盾過程的“最終解決”——即遠離塵
俗的自由創造而進入“狂喜”的“最高”精神境界。音樂由衆多 的主導動機、主題編織而成,織體複雜。
随着音樂風格的成熟,斯克裏亞賓的和聲運用越來越大膽, 其和弦往往建立在四度疊置之上。 後期在神智學信仰影響下,他 在作品中設計采用了“神秘和弦”(由一系列四度C、汴、咍、E、
A、D疊置而成)。
在交分件頭晚飯補立響詩《普羅米修斯》(又名《火之詩》) 中,他不僅在龐大的樂隊編定燃膠随門馬極必括此制中加入了鋼琴和無詞合岩入本帶課打洲跳唱,還使用 了“色彩鍵盤”将不同色彩投射于置于舞台的幕布上,将光色、
首樂、戲劇和宗教融爲一’體。
拉赫瑪尼諾夫(Sergey Rachmaninov, 1政能還對873—1943)是俄羅斯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和餘指揮家。
曾就學于彼得堡音樂學 院,與斯克裏亞賓同年入莫斯科音樂學院,以優異成績修畢鋼琴
和作曲兩個專業。畢業作品獨幕歌劇《阿列科》在莫斯科大劇院 上演獲好評,并受到柴科夫斯基的贊揚。
90年代後期,拉赫瑪尼諾夫開始在國内外頻繁地進行演奏和 指揮活動。
1897年他的《第一交響曲》演出失敗,曾一度使他對 作曲喪失信心。1900年以後,他恢複了創作活力,相繼完成落黃隊樂班聲車評開口了
《第二鋼琴協奏距字衛曲》、《第二交響曲》、《第三鋼琴協奏曲》和交響詩 《死島》等。1917年永遠地限這田院邊劃區許表視離開了祖國,在以演奏活動爲主的流 亡生活中,他又完成了《第四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
曲》和《交響舞曲》等作品。
與熱衷于用音樂表現抽象哲學觀念的斯克裏亞賓不同,拉赫 瑪尼諾夫更多沿着俄羅斯前輩作曲家,特别是柴科夫斯基的道路 向前發展。他的題材有俄羅斯文學、曆史和自然,他更注重在音
樂中表現一個誠摯的普通人的思想情感。
他以人們易于理解的方 式把歐洲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體裁、風格和技巧與俄羅斯的音 樂語言結合起來。 他的音樂既有剛毅氣質又有悲劇性格;既有幻想又有哀傷。然而最富有魅力的是其氣息寬廣的抒情性和俄羅斯
風格的悠長旋律,并每每獲得淋漓盡緻的抒發。
亞納切克(LeosJan6§k,1854—1928)是繼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之後的一位捷克作曲家。生于摩拉維亞,曾在布爾諾、萊 比錫和維也納學習音樂。 1881年在布爾諾創辦管風琴學校自任校
長。
亞納切克的第一部重要歌劇《耶奴發》完成13年後,1916 年在布拉格上演時才受到捷克及歐洲音樂界的關注。
亞納切克很早就對民間音樂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他收集研究 民歌,出版了《摩拉維亞民歌集》。
在創作方面,他表現出比前 輩捷克作曲家更徹底的民族主義傾向。 他拋棄了西方歌劇中的主
導動機和音樂發展的手法,而着重對語氣音調的旋律性進行發 掘,以此來揭示人物内心的細緻的情感變化。
亞納切克的重要作品還有歌劇《卡佳•卡巴諾娃》、《狡猾的 小狐狸》、《死屋》,交響狂想曲《塔拉斯•布爾巴》和《小交響 曲》等。
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 1865—1957)是芬蘭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
他就學于赫爾辛基音樂學院,後赴柏林和維也納學 習,歸國後在赫爾辛基音樂學院任教。
西貝柳斯的主要創作活動開始于19世紀90年代。在芬蘭民 族獨立運動的影響下,他的創作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精神。
他在民 族史詩、民間傳說和祖國的大自然景色中追尋民族之魂,他從芬
蘭民族史詩《卡萊瓦拉》選取題材,創作了交響詩《庫勒沃》、 《傳奇曲4首》(其中第3首是《圖内拉的天鵝》)、幻想交響曲 《波希奧拉的女兒》和交響詩《塔皮奧拉》。
他1899年創作的交
響詩《芬蘭頌》,成爲民族精神的象征。
作爲一個交響曲作曲家,西貝柳斯創作了7部交響曲。他的 前兩部交響曲保持了一定的浪漫主義的傳統,以後的幾部則顯現 出結構緊湊、樂思簡潔質樸的獨特風格。
他認爲交響曲之所以具有魅力正在于風格的簡練。他的音樂往往避免表面感覺上的美
麗,而常常出現陰沉、蒼涼和突兀的音響,這與他對北歐大自然 的深刻感受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