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1新古典贸易模型1×2×2中代表什么

下拉刷新

好陈一橘i
新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新古典主义模型是什么

2020-11-30
阅读 3077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属于新古典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要素总量。
A.提出背景:生产要素禀赋最早轮廓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919年在一篇文章《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的,1933年由另一位瑞典经济学家赫的早期学生俄林在其出版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加以阐明和发展,该理论被称为赫-俄理论。
B.假设条件:
1)2×2×2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
2)一国资本充裕,另一国劳动充裕,一种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另一种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3)两国在两种产品上的生产技术相同。
4)两国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是不变的,且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
5)两国的需求偏好是相等的,并且两种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6)生产要素在国内充分自由流动,而国际间不能。
7)两国没有运输费用、关税等。
C.理论内容:
一个国家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就会便宜,比如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工资就低一些,资本充裕的国家,利息率就低一些。反之,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当然就高些。如果各国都专业化生产密集使用本国禀赋较多、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然后进行贸易,那就会得到互利的脊州笑结果。比如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相对优势,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国际贸易分工的格局是由各樱含国生产要素禀赋状况所决定的。
四个定理:
①H-O定理,即赫克歇尔-俄迹源林定理
为了产生国际贸易并且使两国都能获利,资本充裕的国家应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充裕的国家应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②H-O-S定理,即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国际贸易最终使得生产要素的价格在不同国家趋于一致,不仅相对价格相等,绝对价格也相等。
③S-S定理,即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从没有贸易转到自由贸易,毫无疑问会使在价格上升的行业(即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土地)的报酬升高,而使在价格下跌的行业(即进口竞争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劳动)的报酬降低。
④雷布津斯基定理
在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数量增加了而另一种生产要素数量保持不变,其结果是密集使用前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会增加,而密集使用后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绝对减少。主要取决于行业使用该要素的密集程度。
D.评价:
①贡献:
1)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从多种生产要素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问题。
②局限:
1)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一系列假设条件都是静态的,忽视了国际国内经济因素的动态变化,使理论难免存在缺陷。
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主要是从供给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忽视了需求的作用。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只能解释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的分工与贸易行为,而对大量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需要格局接近的工业国之间的贸易现象无法说明。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根据一系列的假设,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以至两国所有的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
三.里昂惕夫之谜
A.提出背景:里昂惕夫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资本拥有量相对丰富,按照赫-俄理论美国应该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国,然而他运用投入产出的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理论预测不同。
B.理论内容:
1)生产要素密集度交换论
同一种商品的产出可以存在要素密集度的交换。比如美国进口的产品在国内可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但在别国却实劳动密集型产品。从美国的角度看,就会造成进口是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错觉;同时,美国出口的产品在国内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别国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用美国的标准衡量也会造成出口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假象。只要贸易双方有一方存在要素密集度交换这种情况,其中一国就必然存在里昂惕夫之谜。
2)要素非同质论
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各国的每一种生产要素本身就是同一的,没有任何差别,然而实际上每一种生产要素并不是同一的,它包含有许多小类或亚种,他们的组合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异,还有质量上的差异,忽视了生产要素的禀赋的质的差异,就难以对贸易格局作出合理的解释。里昂惕夫也认为美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出现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原因,在于美国工人拥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3)贸易壁垒说
由于美国出于某些政治和集团利益的需要,对雇佣大量不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这就会势必会造成外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口,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输入,外国如果采取相反的措施,为了维护本国工业的发展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进行贸易保护,那么美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入外国市场,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出口。
4)需求偏向论
一个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如果国内需求强烈的偏向资本密集产品,其贸易结构就有可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比如美国,它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远远大于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这就造成了美国违背其在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状况。
5)自然禀赋论
里昂惕夫的计算局限于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而忽视了自然资源这一生产要素的作用。
各国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产品中资本-劳动力比率。美国的进口竞争工业之所以是资动密集型的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是大量矿产和木材的进口国,这些资源不仅使用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使用了大量的资本。在出口方面,美国出口的农产品碰巧相对来说是使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的。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了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
①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禀赋及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
②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即不同的商品生产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
二.要素丰裕度:指两国要素拥有量和要素价格比例的比较。
①要素丰裕的实物定义:乙国资本总量与劳动总量的比率高于甲国,则乙国资本相对丰裕,甲国劳动相对丰裕。
②要素丰裕的价格定义:若乙国利息率与工资率的比率低于甲国,则乙国资本相对丰裕,甲国劳动相对丰裕。
三.要素密集度:指生产各种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设生产两种商品X、Y,使用两种生产要素K和L,如果生产Y的K/L比率高于生产X的K/L的比率或生产X的L/K的比率高于生产Y的L/K的比率,则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四.要素禀赋论: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五.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
①在开展贸易后的短时期内,由于只发生了商品价格的变动而没有发生生产要素在进出口部门之间的流动,两国出口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报酬都会上升,两国进口竞争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报酬都会降低。
②在开展贸易后的长时期内,由于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致了生产要素在进出口部门之间的流动,引起了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影响到要素所有者的报酬收入。
六.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从没有贸易转到自由贸易,毫无疑问会使在价格上升的行业即(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土地)的报酬升高,而使在价格下跌的行业(即进口竞争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劳动)的报酬降低。
拓展的定理:根据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如果各国都以各自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差距为基础进行贸易,其结果是贸易前相对丰裕的要素价格上涨,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下跌。这样的过程发展的结果,将会逐渐达到要素价格比率的国际均等化。
评价:国际贸易虽然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七.为什么说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个趋势(要素价格均等化的限制条件/原因)
①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
②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必须完全一样,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
八.贫困化增长(“福利恶化型增长”“悲惨增长”)
A.含义:当一个国家(通常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出口产品(通常是初级产品)的供应量急剧增加时,它的国际市场价格趋于下跌,甚至跌到使这个国家受到损害的地步。一般说,这种贫困化增长的情况大多发生在生产,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大国。
B.条件:
1)增长只发生在出口部门;
2)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即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3)一国极端缺乏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以至新增资源只能进入出口部门;
4)出口扩张减少进口竞争产品的生产;
5)外国对本国所增长的出国产品的需求几乎无弹性。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上述条件很难同时满足,故贫困化增长很难发生。
九.荷兰病(“悲惨增长”的典型例子)
“荷兰病”(theDutchdisease)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20世纪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70年代,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这种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荷兰病”(DutchDisease)是一个和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术语,是指由于出口自然资源,导致货币汇率上升,因而工业出口减少、国内制造业衰退的现象。经济学家们则常常以此来警示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的危险性。
“荷兰病”的经典模型是由W.M.Corden和J.PeterNeary在1982年给出的。两位作者将一国的经济分为三个部门,即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可贸易的资源出口部门和不可贸易的部门(主要是一国内部的建筑业零售贸易和服务业部门)。​​​

阿兰索在研究新古

A,B,C,D,E

解析:

阿兰索的地租模型假设保封条件:在一个平坦的、没有任何地理差异的平原,土地质量处处相等,均可直接用于开发,并可在市场上进行自由贸易;买卖双方对土地市场都有充分的了解,卖必移余王银构方希望其收入最大,买方希望其愿望能最大限度地得以满足;有一座单一核心的城市,城市中任何方向的交通都极为械际既便利。

1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