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系畢業論文應該怎樣聯系自己的作品寫?
我們置身于繪畫藝術的360問答曆史長廊,欣賞藝術大師的作品,在折服于他們精湛的技藝時反詩章同時更驚歎藝術長河的博大,爲我們呈現出精彩的藝術瑰寶。不同時代的藝術都以他獨特的審美情趣展現在世人面前。
油畫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外來畫種,誕生在重科學、重自然、以寫乎靜場基黃音從過器臨實爲主要表現手法的歐洲,一開始就給其帶上了寫實的神秘面紗。讓後人爲之不斷探索,如三度空間的立體觀念、明暗的造型體系與條件色的色彩關系。正因爲這種寫實油畫手法的運用,使油畫比中國畫更具有真實性。幾百年來油畫大師林立、放出耀眼的光輝況态控稱豐便盟,不能不說這與油畫本身有很大的關系,從而使其成爲屹立于世界藝術,無論從時間或空間上來說都是廣泛傳播的大畫種。
縱觀曆史可知油畫是在歐洲起源發展的。“油畫”這個名稱以清楚的告訴我們,他是采用油性物質堅移族本開命青酒做酸突作爲黏着顔料的媒介,在布、紙、木闆等材料上塑造藝術形象的繪畫。油畫是從15世紀以前蠟畫法、蛋膠畫法上逐漸地發展起來的。15世紀初揚代楊三換期的尼德蘭(荷蘭)畫家凡•愛克兄弟是油畫的穩屋斤個奠基人。凡•愛克兄弟完成了以膠爲介質向油爲介質的轉換。他們在前人嘗試用油溶解顔料的基礎上,用亞麻油和核桃油作爲調和劑作畫,作畫時運筆流暢并能議高廠育培服反複覆蓋修改,幹透後的顔料附着力強,色澤鮮豔,不易剝落和退色。新材料和新技法的運用很快流傳全歐洲。因此這是油畫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在我們所欣賞到的油畫最初起源是服務于宗教,是宗教的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讨武歐洲中世紀文化中,基督教影響着社會的意識形态和生活方式。繪村前火雙畫藝術也因此成爲奴婢不可避免地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成爲“圖畫的聖經”爲基督教服務。這時期比較有名的是洲海展至汽已親非寫實性的宗教題材第紀訴酒己管。
15世紀的歐洲伴随着資本主義萌芽的産生,文藝複興運動的出現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安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飛躍,人頻态衡隊也文主義思想出于對宗教的批判,有着關注社會現實的積極要求,新興的社會崇尚自應然、科學,于是藝術也就由一種形态轉化爲另一種形态,從自然出發體現出了藝術的世俗化,許多著名畫家爲逐漸擺脫單一的增闆吧圖校以基督教經典爲題材的創作,開始對當時生活中的人物、風景、物品進行觀察和直接描繪,使宗教題材的作品含帶明顯的現實世俗因素,有的畫家完全描繪現實生活的實景。文藝複興時代的畫家繼承了希臘、羅馬的藝術觀念,即不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實,還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實的前因後果,于是形成了注重女魯構思典型情節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藝術手法。與此同時,畫威座威青終礦家還分别探索解剖學、透視學在繪畫中的運用、畫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學原理。人體解剖學的德編端踐甯揚政布運用使繪畫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實般 準确的比例、形體、結構關系;焦點透視法的建立使繪 畫通過構圖形成幻覺的深度空間,畫中的景物與現實中 定向的瞬間視覺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畫中的物象統一在一個主要光源發出的光線下,形成由近及遠的清晰層次。人文主義的藝術主題與追求寫實的造型觀念在其他畫種中所以不能完善,是因爲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油畫工具材料性能正适于将二者充分體現出來。因而,古典油畫 成爲經長期制作的、高度寫實的面貌。文藝複興三傑他們結合了科學研究的成果,把解剖學、透視學和光學的原理應用于繪畫中,他們的作品具有堅實的素描基礎,準确的線條透視,嚴謹的形體結構,豐富的明暗層次,使作品中的人物具有立體感和空間感
17世紀是歐洲古典油畫迅速發展的時期,不同地區、 國家的畫家依據自己生活的社會背景、民族氣質,在油 畫語言上進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畫的種類按題材劃 分爲曆史畫、宗教故事畫、團體肖像、個人肖像、風景 畫、靜物畫、風俗畫等。油畫技法也日臻豐富,并形成 了各國、各地區的學派。
17世紀的一部分油畫強調了油畫的光感,運用色彩冷暖對比、明暗強度對比、厚薄層次對比進行光感的創造,形成畫面戲劇性氣氛。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打破了他之前油畫中有序和諧的光感效果,他強化畫面上明暗的對比,往往用畫面背景平面的大片暗部襯托前景明亮的人物,令人感到畫中光線耀眼。西班牙畫家格列柯将景物處理成處在斑駁的光影之下,他不是從明暗兩大體面,而是從間斷錯落的明暗分布進行造型,色彩的冷暖也形成間斷的連續變化,用筆凝重,色彩層面在擠壓中互相滲化,畫面給人撲朔迷離的效果,有的甚至充盈着神秘與不安的氣氛。荷蘭畫家倫勃朗也把畫中的光感作爲表現人的精神狀态的一種手段,他所作大量的人物肖像中,人物都處在大塊暗部的籠罩中,唯表現神情的臉、手等重要部分顯出鮮明的亮度。他運用沉着的顔色在暗部多層薄塗,使暗部顯得深邃,畫亮部則用厚塗和畫刀堆色法,造成厚重的體量感。
同時期,筆觸的運用也被許多畫家側重探索。筆觸是帶有顔料的油畫筆在畫布上運動的痕迹,早期油畫全幅各部分顔料層厚薄比較一緻,運筆力度均勻,幾乎不顯露出筆觸。17世紀的畫家注意到筆觸的運動受創作時心境和情感律動的驅使,畫家在作畫時能産生控制筆觸動勢的情感,筆觸的輕、重、緩、急和運動方向不僅使被塑造的形象顯出生動感,筆觸自身也具有藝術表現力。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在衆多的巨幅作品中運用飽蘸稀薄明亮顔色的大筆塗繪,依照人物的形體運筆,留下自由奔放、多呈曲線的筆觸,造成了體态的強烈動勢和故事情節的戲劇性沖突。荷蘭畫家哈爾斯則運用輕快、靈活的筆觸描繪肖像,使肖像具有人物神采未消的生動感,與他偏于表現豪邁、樂觀的人物相輔相成。另一個荷蘭畫家維米爾善于用珍珠般細碎的、圓潤的筆觸描繪處在室内的人物,使畫面産生甯靜、溫暖的氣氛。
從18世紀開始,油畫藝術也同樣在社會、文化、科技等多元因素的沖擊下,有了翻天覆地、摧枯拉朽的變化。更多的流派、更多的思維、更豐富的創作、更深刻且影響更廣的理論,激揚、解構、反叛,争奇鬥豔、百花齊放。
19世紀法國是歐洲美術的中心,作爲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的搖籃,在意識形态方面也表現得十分活躍。随着革命形勢的變化,法國的美術也在大的文藝思潮中,不斷出現新的風格和流派,如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象征主義,印象主義直至後印象主義。
油畫的發展在19世紀有了新的趨向,主要是油畫色彩的變革。英國畫家康斯特布爾最早直接用油畫在室外寫生,獲得豐富的色彩感受,他在局部用細小筆觸并置顔色,使之混合成較鮮明的色塊,畫面較古典的褐色調子明亮得多。色彩的補色——色輪兩極的顔色在并置時能互相提高明度和強度的原理,是在後來被科學認識的,但康斯特布爾憑借對自然的觀察感性地獲得了補色原理,并在實踐中部分地運用。他的作品啓發了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義思想支配創作,根據當時的曆史事件創作大幅主題畫。他将補色關系更多地運用于創作的色彩表現,運用活躍的筆觸,在畫面的許多部位形成色彩的對比,增強了色彩的明亮度和華麗感,形成了震動當時畫壇的風格。法國巴比松畫派的許多畫家在不同的自然氣候條件下進行風景寫生,認識到景物光源色、固有色和環境色之間的關系,認識到色調對于體現時間、環境、氣氛,烘托藝術主題,構成畫面意境與情調的重大意義。他們大量的風景創作畫出了大自然風、雨、晨、暮等特定的色彩氣氛。
在此基礎上,19世紀70年代的法國印象主義是歐洲油畫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自文藝複興時期逐步形成的再現自然的寫實手法到印象主義畫派,可以說是發展到了高峰。印象主義畫家在色彩運用方面作出了具有創新意義的貢獻。他們吸收了光學和染色化學的成果,以光色混合原理解決油畫的色彩問題。莫奈、西斯萊等畫家捕捉外光景物表面光線變化給人的色彩瞬間印象,用細碎筆觸的厚塗法将對比色并置,他們認識到暗部或陰影并非黑色的濃淡變化,改變了用調和過的單一色彩畫暗部的傳統作法,在暗部和陰影部位也用色點并置。由于視覺生理的作用,并置的色點在一定距離外看去是透明的、有冷暖傾向的色塊,并形成微妙的過渡。印象主義淡化了景物的體積感,強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線條形成空間距離感,而依據色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間。印象主義的作品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鮮明與生動,也表明色彩既有綜合的、也有純粹的表現力。
19世紀的歐洲油畫出現了有明确藝術主張的流派,雖主要體現在藝術主題和内容上,但油畫技法也相應各具面貌。如新古典主義注重油畫中物象造型的嚴謹與堅實感,符合古典傳統的造型法則;浪漫主義圍繞悲劇的主題,力求以色彩、筆觸因素和構圖中運動式線條創造畫中情節的緊張感;拉斐爾前派注重對畫中人物心理情緒的表達,較多畫面以青、紫、綠調子構成感傷的、靜寂的意境……。雖然近代油畫的面貌已經比較豐富,但都具有寫實的整體特征,它們共同表現爲:一幅油畫是藝術形式的統一體,色彩的主調統一着畫面各局部的顔色,局部色彩在過渡的漸變中互相形成和諧的關系,不存在孤立的色塊;筆觸基本上是爲塑造形象而運用,顯露的程度有限,并統一在或曲長、或短促的某種有序傾向中;被描繪的物象統一在中心焦點的構圖中,形成與真實視域同構的效果。
從19世紀末葉開始,西方油畫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油畫比較狹窄的藝術功能和一體化的寫實手法已經達到自身體系的高度飽和,因而在哲學觀念、藝術觀念的變革中趨于解體。油畫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現自然爲藝術創造原則,藝術家自由構造的油畫藝術形象被視爲新的真實。藝術家不再通過油畫形式如實描繪自然,而将油畫形式作爲表現自己精神與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構造作品。印象派之後的三位畫家率先離棄了傳統油畫模式。塞尚探研用幾何形構成藝術形象,創造出畫面是一個富有自身秩序的世界。他們的作品成爲油畫面貌劇變的标志。
在20世紀是西方現代美術思潮和流派紛呈的時代。這些新思潮和流派主張與傳統美術徹底決裂,強調藝術家個人的主觀表現、獨創性,主張爲藝術而藝術。由不同的藝術觀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制約藝術形式呈現多種傾向,傳統油畫技法中的某方面因素往往作爲藝術觀念的形式體現被強化,甚至被推向極端,油畫形式語言受到高度重視。現代主義風格首先在野獸主義繪畫中出現,例如:忽視色彩而主要作形體自由構造的立體主義;注重色彩強烈狀态中均衡效果;随後出現的風格包括:通過色彩和筆觸的無序使用表現扭曲心理的表現主義;純粹以色彩的點、線、面構成畫面的抽象主義;以及将顔料随意甩、潑、垂滴于畫布上的抽象表現主義等。近百年來西方現代油畫流派紛繁,相繼更替,隻要以油畫工具材料爲造型媒介,藝術家可以創造任意的油畫面貌。
20世紀50年代以後,被稱爲後現代主義的美術又登上了美術的舞台。它即是現代主義美術的延續,又形成了一些與之不同的特點。此外,在整個20世紀,現實主義美術一直保持着不衰的活力。
戴帽子的婦人(油畫1905年)(法國)馬蒂斯 作家及作品的簡介,不要太羅嗦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年表:
1869年12月31日生于法國南部勒卡多小鎮。
1879 10歲 進入公學,主要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
1887 18歲 中學畢業。父親把他送到巴黎學習法律,他順利地通過了考試。
1889 19歲 正式完成學業後,他回到家鄉附近的聖——康丹,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上了辦事員,他的主要工作是抄寫存入檔案的資料。
1890年20歲完成第一幅畫作。
1890 21歲 患盲腸炎住進醫院,爲打發無聊時間,母親送來一箱畫具讓他臨摹箱蓋上的圖畫。未料想,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偶然的機緣成爲其一生的轉折點。
1891 22歲 說服父親,懷抱當一名畫家的志向,再次來到巴黎。馬蒂斯先就學于坦中學院派畫家布格羅門下。
1892 23歲 轉入象征主義畫家莫羅的畫室學習。在莫羅鼓勵下,他認真研習盧浮宮的藏畫,不間斷地臨摹各藝術大師的作品,在巴黎街頭寫生,探索着自己的藝術道路。
1893年到盧浮宮臨摹經典畫作。
1896 27歲 他的4幅油畫第一次在“國家美術聯盟沙龍”公開展出,獲得成功,被評爲“野獸派”代表人。
1898 29歲 初露頭角的馬蒂漸成家立業,妻子是個溫順而賢慧的女性,畫家夙願得償,且在繪畫間隙嘗試雕塑的創作。
1899 30歲 馬蒂斯的風景畫、人物畫、靜物畫已與昔日大相徑庭,形體之簡潔、色彩之鮮亮,讓老師莫羅甚感驚訝。
1896-1904 是藝術家尋找新方向時期。馬蒂斯内心萌動了革新意念,開始注視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的作品,欲從各種風格汲取營養。一段時間,他跑到街頭、咖啡館等地畫了無數的畫,使他迸一步熟悉了色彩的嫌碰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進他研究新的技法。
1903 34歲 帶有明顯“野獸派”特征的作品,便提前出現在他的筆下。
1905 36歲 巴黎秋季沙龍美術作品展揭幕時,一位名叫路易·沃塞爾的批評家被一幅幅用純色随意塗抹成的油畫驚得目瞪口呆。室中間有一尊多那太羅的雕像,批評家指着雕像驚呼“多那太羅被野獸包圍了!”這一句戲言,使西方美術史上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流派——野獸派,作爲這個潮流的靈魂人物,馬蒂斯的大名也不胫而走,蜚聲世界。
1903-1906 野獸派盛行的三年。這期間反對者的咒罵聲此起彼伏,馬蒂斯也遭到強烈攻擊,幸好有幾個收藏家獨具慧眼,大量購買他的作品,馬蒂斯一時身價百倍。
1906年之後 馬蒂斯的藝術創作進入多産時期。他的個展在巴黎、紐約、莫斯科、倫敦、斯德哥爾摩、柏林等城市輾轉展出。他也借機旅行歐洲、北非,巡禮各地藝術尋求新的靈感源泉。他成爲當時國際畫壇最活躍的畫家之一。
1914 45歲 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過冬,在一間閑靜的畫室裏完成了許多作品,室内的女人及靜物是他最喜歡畫的題材。
1920年之後 馬蒂斯擴大了創作領域,他在雕塑、版畫、壁畫、插圖方面的造詣同樣展示出過人的才賦。
1930年之後 他的藝術達到高峰,他被同行推爲本世紀讓者山最負盛名的美術巨匠。
1937年首次以剪紙方式爲芭蕾舞團設計屏風與戲服
1941年71歲的馬蒂斯在腸癌手術後,隻能在床塌或輪椅上從事創作。然而,就在不懈的追求中他登上了藝術新的高峰。他說:剪刀是一種美妙的工具,紙張也很美麗,利用剪刀在這樣的紙張上工作是一件能夠進入忘我境界的事情。
1948年,馬蒂斯完成了汶思小教堂堂内設計。其中禮拜堂的彩色玻璃令人耳目一新。
1954年11月3日,馬蒂斯逝世在長期居住的法國尼斯,享年85歲。
<戴帽子的婦人>顔料不分青紅皂白地鋪在畫面上,不僅僅是背景和帽子,還有這位婦人的臉部、她的容貌,都是用大膽的綠色和朱紅色的筆觸,把輪廓勾勒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