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和柳宗
韩愈《进学解》,旧说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一注。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院全松命待天值,教授生徒。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处九顺爱流脱京布换齐化取进步。解,解说,分析。全钱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是国子先生勉励生徒的话。大意谓方今圣主贤臣,励精图治,注意选拔和造就人才。故诸生只须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部门的不明不公。“业”指学业,读书、作文都属于“业”。“行”指为人行事,所谓“立言”即发表重要见解刘员财训也属于“行”。韩愈认正段为这二者是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例如他曾作《五箴》以儆戒自己。其中《游箴》握便总感叹自己少年时学缩它两银年精谁结征至习的劲头和精力很足,而如今年岁大了,便不如少时了;痛心地说:“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可见他始终念念不补回英确县众接忘学业之重。又《行箴》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正义,认为这样做了,便虽死犹生。还说“思而训鲁山味江斯得”,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须认真思考。可见《进学副顺际六织解》中关于“业”和“行”的教诲都不是泛泛之语,而确是韩愈所执著的立身处世之大端。第二段是生徒对上述教诲提出径论对钱质问。大意谓先生的“业”次许益原、“行”均很有成就,却遭际坎坷,则业精行成又有何用呢?先说先生为学非常勤勉,六经诸子无不置名答周组沿和熟读精研,叙事之文必记其要略,论说之文必究其深义,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次说先生批判佛、老,力挽狂澜,大有功于儒道;再说先生博互胜排香言情候甲如过取先秦西汉诸家文字之长,写作古文已得心应手;最后说先生敢作敢为,通晓治道,为人处事,可谓有成。这四个方面,一、三相当于“业”,二、四与相当于“行”。验之韩愈其他诗文,可知这里生徒所说实际上何里镇句是韩愈的自我评价。以学而非额掌给言,他曾说自己“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凡自唐虞以来,编简所存……奇辞奥旨,靡不通达”(《上兵部李侍郎书》),并能穷究奥妙,达于出神入化之境。以文而言,他以“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寄崔二十六立之》)自许,欲以古文明道,传世不朽。以捍卫儒道而言,他说道统久已不传,即使荀子、扬雄也还有小疵,隐然以上继孟子、振兴儒学自期(见《原道》等文)。以为人行事而言,他自称“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欺,不忍害伤” (《送穷文》),即坚持原则,正直不苟;又颇自负其政治才干,青年时便说己潜究天下形势得失,欲进之于君相(见《答崔立之书》)。这些评价,虽有的受到后人讥评,如有人批评他儒道不纯,但大体说来,他在这几方面确实都相当有成绩。可是其遭遇并不顺遂。下文生徒所说“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云云,就是概述其坎坷困窘之状。他青年时本以为功名唾手可得,然而经四次进士试方才及第,其后三次于吏部调试,都未能得官,只得走投靠方镇为幕僚的道路。至三十五岁时才被授以四门博士(其地位低于国子博士)之职。次年为监察御史,同年冬即贬为连州阳山(今属广东)县令。三年后始召回长安,任国子博士。当时宪宗新即位,讨平夏州、剑南藩镇叛乱,显示出中兴气象。可是韩愈并未能展其怀抱,却困于谗方诽谤,次年即不得不要求离开长安,到洛阳任东都的国子博士。其后曾任河南县令、尚书省职方员外郎之职,至元和七年四十五岁时又因事黜为国子博士。生徒所谓“三为博士,冗不见治”,即指一为四门博士、两为国子博士而言。冗,闲散之意。博士被视为闲官。不见治,不能表现其治政之才。“头童齿豁”,也是真实情况的写照。韩愈早衰,三十五岁时已自叹齿落发白,作《进学解》时更已发秃力羸,只剩下十来个牙齿在那里摇摇欲坠了。仕途失意和体力衰退,使他愤慨而悲哀。生徒的这一大段话,其实正是他“不平而鸣”,借以一吐其胸中块垒而已。第三段是先生回答生徒的话。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次说孟轲、荀况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则自己被投闲置散,也没有什么可抱怨。最后说若还不知止足,不自量力,岂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吗?这里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显然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实际上是反语泄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是说自己动辄遭受诽谤,而同时却名声益彰。这就更有讽刺意味了。这里所谓“名”,主要是指写作和传授“古文”的名声。其《五箴•知名箴》就说过,由于自己文章写得好,又好为人师(其实是宣传“古文”理论),因而招致怨恨。《答刘正夫书》也说:“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据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韩愈就是因“奋不顾流俗”,作《师说》,教后学,而遭受谤言,不得不匆匆忙忙离开长安的。至于说孟、荀不遇云云,看来是归之于运命,借以自慰;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于古往今来此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他看到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总是“贤者少,不肖者多”,而贤者总是坎坷不遇,甚至无以自存,不贤者却“比肩青紫”,“志满气得”。他愤慨地问:“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均见《与崔群书》)这正是封建时代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常有的感慨。可贵的是韩愈并未因此而同流合污。他说:“小人君子,其心不同。唯乖于时,乃与天通。”(《送穷文》)决心坚持操守,宁可穷于当时,也要追求“百世不磨”的声名。
《进学解》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具有典型意义,故而传诵不绝。此外,第二段中谈古文写作一节,可供了解其古文理论和文学好尚,也值得注意。其所举取法对象止于西汉,那是因东汉以后文章骈偶成分渐多,与古文家崇尚散体的主张不合之故。所举除儒家经典外,尚有子书《庄子》、史书《史记》以及《楚辞》和司马相如、扬雄的赋、杂文等。这数家作品往往雄深宏伟,奇崛不凡,韩愈好尚正在于此。他曾称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为“古之豪杰之士”(《答崔立之书》)。这与古文运动前期某些论者片面地将“道”与文学的审美特性对立起来,以至鄙视屈原、宋玉以下作家是很不相同的。
《进学解》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此种写法古已有之。西汉东方朔作《答客难》,扬雄仿之而作《解嘲》,其后继作者甚多。但《进学解》仍能给人以新鲜感。这与它善于出没变化有关。如第二段先大段铺写先生之能,浩瀚奔放;再以寥寥数语写其不遇之状,语气强烈。其间自然形成大幅度的转折,而全段总的气势是酣畅淋漓的。第三段则平和谦退,似乎火气消尽;而细味之下,又感到有辛酸、无奈、愤懑、嘲讽种种情绪包孕其中,其文气与第二段形成对比。又如通篇使人悲慨,使人深思,但有的地方又似有谐趣。如先生谆谆教诲,态度庄重,而生徒却以嬉笑对之;先生为说服生徒,不得不痛自贬抑,甚至自称盗窃陈编。这些地方见出先生实处于被动,而具有滑稽意味。总之,全文结构虽简单,但其内在的气势、意趣却多变化,耐咀嚼。它之所以使人感到新鲜,又与其语言的形象、新颖有关。如以“口不绝吟”、“手不停披”状先生之勤学,以“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形容其碌碌无为,以“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写选拔培育人才等等,不但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其形象都自出机杼。至于“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词语,既富于独创性,又贴切凝练,今天都已成为常用成语。又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将丰富的人生体验提炼为短句,发人深思,有如格言。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此类具有独创性的语句却如此之多,实在使人不能不惊叹作者在文学语言方面的创造能力。此外,本文文体系沿袭杨雄《解嘲》,采押韵的赋体,又大量使用整齐排比的句式,读来声韵铿锵,琅琅上口,也增加了其艺术的魅力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翻译赏析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弊唯明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及注释
翻译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山虚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租告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注释 1.橐(tuo)驼:骆驼。这里指驼背。2.始:最初。3.病瘘(lǘ):患了脊背弯曲的病。4.隆然: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5.有类:有些像。6.号之:给他起个外号叫。号,起外号。7.之:代词,指起外号事。8.名我固当: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名,称呼,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固:确实。当:恰当。9.因:于是,就,副词。舍:舍弃。其名:他原来的名字。10.谓:称为。云:句末语气词,此处可译「了」。11.长安:今西安市,唐王朝首都。12.业:以……为业,名词作动词。13.为观游:经营园林游览。为,从事,经营。14.争迎取养:争着迎接雇用(郭橐驼),取养:雇用。15.或:或者。移徙:指移植。徙,迁移。16.硕茂:高大茂盛。17.早实:早结果实。实,结果实,名词做动词。以:而且,连词,作用同「而」。蕃:多。18.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窥伺:偷偷地察看。效慕:仿效,慕也是”效”的意思。窥伺效慕:暗中观察,羡慕效仿。19.莫:没有谁,代词。如:比得上,动词。20.有问之: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21.木:树。橐驼:古人最郑重最恭敬的自称法,是自称其名,可译「我」。寿且孳(zī):活得长久而且繁殖茂盛。孳,繁殖。22.天:指自然生长规律。致其性: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致,使达到。焉尔: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23.凡:凡是,所有,表示概括,副词。植木之性:按树木的本性种植。性,指树木固有的特点。24.本:树根。欲:要。舒:舒展。培:培土。25.故:旧。26.筑:捣土。密:结实。27.既然:已经这样。已:(做)完了。勿动:不要再动它。28.勿虑:不要再担心它。29.去:离开。顾:回头看。其:如果,连词。30.莳(shi):栽种。若子:像对待子女一样精心。31.置:放在一边。若弃:像丢弃了一样不管。32.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得到了。则:那么,连词。者:助词,无义。33.不害其长:不妨碍它的生长。而已: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34.硕茂: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35.不抑耗其实: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36.早而蕃: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37.根拳:树根拳曲。土易:更换新土。38.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若……则……,如果……那么(就),连接假设复句的固定结构。焉:句中语气词,无义。39.苟:如果,连词。反是者:与此相反的人。40.爱之太恩:爱它太情深。嗯,有情义。这里可引申为」深「的意思。41.忧之太勤:担心它太过分。42.甚者:更严重的。甚,严重。43.爪其肤:掐破树皮。爪,掐,作动词用。以:表目的,连词,用来。验:检验,观察。生枯:活着还是枯死。44.疏密:指土的松与紧。45.日以离:一天天地失去。以,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46.不我若:不若我,比不上我。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置于动词前。若,及,赶得上,动词。47.之:助词,的。道:指种树的经验。48.之:代词,指种树之「道」。官理:为官治民。理,治理,唐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49.而已:罢了。50.理:治理百姓。51.长(zhǎng)人者:为人之长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烦其令:不断发号施令。烦,使繁多。52.若甚怜:好像很爱(百姓)。焉:代词,同「之」。53.而:但,连词。卒以祸:以祸卒,以祸(民)结束。卒,结束。54.官命:官府的命令。促尔耕:催促你们耕田。55.勖(xu):勉励。植:栽种。56.督:督促。获:收割。57.缫(sāo):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头。早缫而绪:早点缫好你们的丝。58.早织而缕:早点纺好你们的线。缕,线。59.字:养育。60.遂而鸡豚(tun):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遂,顺利地成长。豚,猪。61.聚之:召集百姓。聚:使聚集。62.木:这里指木梆。63.吾小人:我们小百姓。辍飧(sūn)饔(yōng):不吃饭。辍,停止。飧,晚饭。饔,早饭。以:来,连词。劳吏者:慰劳当差的。且:尚且。暇:空暇。64.何以:以何,靠什么。蕃吾生:繁衍我们的生命,即使我们的人口兴旺。安吾性:安定我们的生活。性,生命。65.病:困苦。怠:疲倦。病且怠:困苦又疲劳。66.若是:像这样。67.与吾业者:与我同行业的人,指「他植者」。其:大概,语气词。类:相似。68.嘻:感叹词,表示高兴。69.不亦善夫:不是很好吗?夫,句末语气词。70.养人:养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71.传:作传。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戒:鉴戒。
种树郭橐驼传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通假字1.早缫而绪(「而」通「尔」,你们)3.既然已(已通「矣」,了)句式1.判断句以「……也」表示判断。例:官理,非吾业也(非……也,表否定的判断句)2.倒装句郭橐驼,不知始何名3.省略句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而卒以(之)祸苟有能反(于)是者然吾居(于)乡移之(于)官理,可乎4.宾语前置故不我若也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吾又何能为哉5.定语后置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名词作动词1.病瘘,隆然伏行。病,患…病2.早实以蕃。实,结果实3.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作动词用,手抓,掐4.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5..其莳也若子。子,对待子女6.名我固当。名:称呼7.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寿:活得长久8.不知始何名。名:叫……名字9.传其事以为官戒。传:记录,记载10.移之官理可乎?官:做官名词作状语(1)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3)旦暮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形容词作动词1.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动、形作动)使动用法(1)以致其性焉尔。致,使……达到(2)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硕大茂盛(3)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结得早;蕃,使……多(4)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荣。安,使……安乐。(6)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烦,使……繁琐。(7)遂而鸡豚。遂,使……长成,喂大。意动用法驼业种树。业,以……为职业为动用法传其事以为官戒。传为……作传其培之也培为……培土忧之太勤(虽曰忧之)忧:为……担忧动词作名词或移徙移徙,移栽的树
一词多义 1.病病偻。(得…病)故病且怠。(困苦)2.害不害其长。(妨碍)其实害之。(伤害)3.虽虽窥伺效慕。(即使)虽曰爱之。(虽然)4.故其土欲故。(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故不我若也。(所以)5.实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其实害之。(实际上)6.若其置也若弃。(像)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7.而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字而幼孩。(通「尔」,你们)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早织而缕。(通「尔」,你们)8.为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从事)吾又何能为哉(做)9.以早实以蕃(而且)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用、来)爪其肤以验其生枯(表目的,来)以子之道(把)10.名不知始何名(名字)甚善,名我固当(称呼)11.业驼业种树(以……为职业)官理,非吾业也(职业)
古今异义 1.故乡人号之「驼」。故乡(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今义:指家乡。)2.既然已。既然(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3.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4.若不过焉则不及。不过(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小人(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6.得养人术。养人(古义:治理百姓;今义:养活别人)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官理(古义:官治,当官治民;今义:官方之理,与「民理」相对。)
种树郭橐驼传赏析
本文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 唐代 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
文章先写橐驼的命名、橐驼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陡然转入「官理」,说出—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张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前宾后主,上下相应,事理相生,发挥了寓言体杂文笔法的艺术表现力。
本文共五段,一、二段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这二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
在《庄子》书中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养生主》《德充符》中都写到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人间世》中则写了一个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柳宗元写这篇传记,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可见柳宗元不仅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继承了《庄子》的观点,连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灵活地吸取了《庄子》的写作手法。
橐驼即骆驼,人们称这位主人公为橐驼,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但这位种树的郭师傅不但不以为忤,反欣然接受。柳宗元在这里不著痕迹地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善良性格。但作者这样写仍是有所本的。在《庄子》的《应帝王》和《天道》中,都有这样的描写,即人们把一个人呼之为牛或呼之为马,他都不以为忤,反而欣然答应。这同郭橐驼欣然以橐驼为名是一样的。这种描写实际上也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的思想,即认为「名」不过是外加上去的东西,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实质,所以任人呼牛呼马,思想上都不致受到干扰波动;相反,甚至以为被人呼为牛马也并不坏。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一个形貌丑陋而心地善良的敲钟人,这个艺术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电视剧《女奴》中的花匠也属于这一类型。其实,这种把外表丑陋而心灵美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描写,在我国,可以说从《庄子》就开始了。柳宗元所塑造的郭橐驼形象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不过柳宗元是把「丑」和「真」(他思想上认识到颠扑不破的真理)统一起来,雨果是把「丑」和「善」统一起来,略有不同而已。
后一小段写郭橐驼种树的特异技能。他种树的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孳」。作者在后文没有写郭橐驼种树的移栽易活的特点,只提到栽了树不妨害其成长的这一面。其实这是省笔。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所以这里为了使文章不枝不蔓,只点到而止。在这一小段的收尾处还布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从这里,作者已暗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这个道理从下面两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证明。[6-7]
第三段是郭橐驼自我介绍种树的经验。前后是正反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究竟什么是树木的本性呢?「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这就回答了上段的问题,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继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乍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实上,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佳的管理,没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这两层对比写法,句式富于变化。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用押韵的辞句,使重点突出,系从《庄子·马蹄》的写法变化而出。从介绍橐驼的种树经验上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观点同老庄思想还是有差别的。柳是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他并不主张一味听之任之的消极的「顺乎自然」,而是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的适应自然。他要求所有的种树人都能做到认识树木的天性,即懂得如何适应树木生长规律的业务。把种树的道理从正反两面讲清楚以后,文章自然就过渡到第四段。
四、五段是正面揭出本旨,实为一篇之「精神命脉」。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最后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三字,这个「养」字很重要。可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综观全文,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种树郭橐驼传题解
《种树郭橐驼传》(zhong shu guō tuo tuo zhuan)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散文。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种树郭橐驼传创作背景
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种树郭橐驼传观点
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
本文是带有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人物传记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言的。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散文。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诗词作品: 种树郭橐驼传 诗词作者:【 唐代 】 柳宗元 诗词归类: 【古文观止】、【高中文言文】、【叙事】、【写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