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
关于意识流小说的先驱,现在流传较广的是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
伍尔芙是英国的意识流小说家,(1882—1941)。
她在1919 年发表的《墙上的斑点》,是最早的意识流小说。它摈弃了传统的小说结构,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达罗威夫人》是她最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它写女主人公在 1923 年 6 月中旬某天的 12 个小时的生活。小说不仅描写了她 的所见所闻及其印象,而且通过联想,表达出她对往日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 望,追溯她从 18 岁s到 25 岁期间几十年的经历。作品中,作者从两个不同的 角度使意识流的方向不断交替改变:或以教堂钟声为标志的时间作中心,描 写不同人物在同一时间内的思想活动;或以人物为中心,表现这个人物在不 同时间里的思想意识动态。小说主旨在于宣扬以仁爱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 伍尔芙的创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但2004年,遗失了近130年的小说《约翰·史密斯的告白》被发现了。
本书是《福尔摩斯》的作者柯南道尔于1883年所写的一本小说,在邮寄过程中不幸丢失。2011年出版。
书里,约翰·史密斯游历丰富、见多识广,年届五十的他,因为痛风困居在屋里。为了打发时间,他拿出纸笔,将自己年轻时的冒险、对历史的观察、对艺术的见解、对宇宙生命的思索、对帝国兴衰的预见,一一诉诸笔端。码前数时空交错、思绪纷呈,迥异于传统的写作手法,堪称意识流小说先驱之作。 马塞尔·普鲁斯特
(1871-1922),法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7)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作,也是20世纪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文学世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小说以叙述者“我”追忆往事为主线,插入了“我”的所见所闻。按人物思想流动的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着意描写人物意识流程。以人物主观感受代替传统小说中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主导地位。作品突出带有“内审性”特征,被认为是“革新了题材与写作技巧的新型小说”,对后来的现代派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威廉·福克纳
(1897-1962),美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1929),它和《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小说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手法讲述三兄弟与他悔好们的姐妹凯蒂母女有关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潜意识,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病态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都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名著。
弗吉尼亚·伍尔夫
(1882—1941)
英国小说家、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她在对一些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它进行理论阐发。1919年,伍尔夫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前者表现的是达罗卫夫人在家庭晚会上重见旧日恋人彼德并得知附近一患精神病的男子自杀后二人意识的跳跃纷呈;后者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表达的是作者对超越了功名恩怨的彼岸世界的向往盘,呈现给读者的是人物的深层意识。
伍尔夫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 刘以鬯(1918—)香港作家,亦是当时“南来文人”中留守迟首香港发展文学事业的重要一员。其代表作《酒徒》常被称作华文文学中“首部意识流长篇小说”。虽然作者对这说法不甚了了,但普遍论者则认为作品中略带虚无的内心描写充分反映了当时香港重金钱而不重文化的虚浮。作者以醉酒之徒的意像,将现实与想像相混合,构筑出一部着重内心意识发展的作品。
王蒙(1934年—)内地作家,是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首倡者与重要的实践者。在1979年至1980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蒙相继发表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海的梦》这一组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六篇中短篇小说,对西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尝试与创新。“王蒙的这六篇小说连同他以后创作的意识流小说重新开始并加速了已中断多年的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过程,使之以全新的面貌与格调出现在古老的东方大地。”
莫言(1955年-)内地作家,是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从1985年开始,他相继发表了《枯河》《爆炸》《红高粱》《欢乐》《红蝗》等一系列具有强烈意识流风格的小说,将意识流的技巧运用推向了一个高峰。其中《红高粱》是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小说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莫言称福克纳为导师,他的意识流技巧也与福克纳相似,多采用蒙太奇手法,例如慢镜头描写、多视角叙事、意象比喻等。
与福克纳一样,莫言也并不是纯粹的意识流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仍隶属于现实主义范畴。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间自己的房间
《一间自香要已影出王己的房间》([英]弗吉尼亚·伍尔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裂喜/1zU9OpXc360问答6GhRRIS0YMofauA 提取码:wjuc
[历操困移均日议倒还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书名:一间自己的房间
作者:[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吴晓接也价陆责雷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出版客组易年份:2014-4-1
页数:208
内治景美群每盐触想算门容简介:
名家名作名译——悦经典系列 08
幽默风趣 独辟蹊径
落养革析于压状问财攻绿灵动细腻 汪洋恣肆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最振聋发聩的女性主义宣言
★译者吴晓雷打造经典译本
==利温口山基===============曾察到==
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本是基于两篇讲稿。一九二八年 十月二十日和参情段术殖二十六日,伍尔夫自伦敦两次来剑桥大学,分别在纽纳姆女子学院手戈廷女子学院,就女性与小说一题发表演讲。此后,一九二九年三月,她将两次演讲合为一文,以《女性与小说》相字几止密款门灯绿机如为题,发表在美国杂志《论坛》上。而此时,她 的小说《奥兰多》出版,为自还攻宽氧怕程也旧罪北部己造成了一座小楼,并在这里,将《女性与小说》大加修改和扩充。
该作以律有微行杀初参完满“妇女和小说”为主题,通过对女性创作的历史及现状的分析,指出女人住某很投题矛革含倒明简应该有勇气有理智地去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只有这样,女人才能平静而客观地思考,才能不怀胆怯和怨恨地进行创作,从而使被历史埋没了的诗情得以谁台阶乡复活。该作被誉为振聋发仍帮丝章练聩的“女性主义文学宣言”。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1882-1941)
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料命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一个象征。出生于伦敦的伍尔夫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在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 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亲去世之后,她也遭遇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后母儿子(无血缘关系)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
她在1905年开始以写作作为职业。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写作。在1912年她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她的第一部小说《The Voyage Out》在1915年出版。
普遍认为伍尔夫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和同时也是现代主义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语语言。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有人在一篇评论里讲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吴晓雷
北京大学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毕业,在多伦多大学深造进修后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翻译研究。译作有《莫迪里阿尼传》等,译文多次发表于《外国文艺》《译文》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