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名画赏析人物


人物龙凤帛画的名画赏析

在历史上,“玉”“帛”曾并称,且有象征权力与富有之意,帛画以白色丝织物为载体。出土于战国晚期楚墓的帛画,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完整的绘画作品。至今发现的有四件,除这幅1949年在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外,还有《御龙帛画》、缯书四周的画像和另外一幅画面已无法看清的画像。《人物龙凤帛画》画面的下部偏右绘一侧身站立的妇女,头后挽一插有冠饰的发髻,细腰,身着绣有卷云纹的宽袖长袍,袍尾曳地,并向两边张开,状如花瓣,细腰上系着很宽的腰带。这种造型样式与青铜器上的人物有相似之处,但因这是绢上线描,更见流畅之韵,人物唇口与衣袖上施点朱色,使画面增加生机。妇女的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妇女的前方绘有一只展翅飞舞的凤,它引颈抬头,尾上的两根翎毛清晰可见,凤的双足一前一后,一曲一伸,有力的脚爪呈现出腾踏迈进的姿态。妇女的前上方,与凤相对的,是一条体态扭曲、向上升腾的龙(一说为夔),龙头生有双角,身上有一道道环形纹饰,双足张举。龙和凤的动态与妇女的静态形成了对比,全图将人物置中而周围留有大量的空间,动态物体却置于边缘而没有多少空间,在空间感觉上造成了一种对比中的和谐,使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完整的作品。画中勾勒用笔流畅,线条曲直配合得当,用色十分讲究,显得协调并富有装饰意味,很显然,作者是经过精心设计处理过的。这是一幅带有迷信色彩的风俗画,画中的妇女在向墓中死者祝福。据史料记载,当时楚国有一种习俗观念,希望死者灵魂得以超脱,所以也有人认为,画中妇女就是墓主人,她在祈求龙凤引导她升入天国,以求得再生。中国画以线造型的传统手法,在这幅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画中的龙和凤均用线条描绘,造型简洁明快。画中妇女形象的面貌、身段、动势都具有鲜明的古代女性的特征,如游丝的细线似乎带有一种节奏感。不过,细看也能看出早期绘画的稚拙,如在这幅画中人物面部刻画就比较粗略。1973年,在长沙楚墓又出土了一幅与《龙凤人物帛画》一样都具有祈祷意义的作品——《驭龙图》,而且这幅画与《龙凤人物帛画》的时代也大体相同,我们可以从这两幅图中了解战国中期我国绘画中的不同风貌及不同手法。又名《晚周帛画》、《夔凤美女图》,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一座战国楚墓中。“帛画”是指古代绘在丝织物上的图画。画中描写一端庄高髻的妇女侧身而立,双手合掌,细腰,袖口宽松,长裙曳地,体态优美。妇女的上方画一只展翅飞舞的凤和一条蜿蜒向上升腾的龙。根据当时楚国的习俗并结合文物考证,此画的妇女形象即是墓主人,作品的主题是表现龙凤引导死者即墓主人灵魂升天。人物合掌祝祷,神态庄重虔诚,处于静态;与动态的龙和凤形成对比,使整个画面构成对比中的和谐。此画在丝织品上以墨线勾勒,用笔流畅。


名画赏析PPT

记得给分哦!外国名著 (1)《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动之优难宽场终功,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坐来幸。”——《安娜•卡列尼娜》 作品赏析:《安娜•卡列统军油持拉助他延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刚刚问世限派既木居激觉掌齐小及,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周磁胶阳已线育故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显吗护说”,现代欧洲文学中移汉候修呀研段弦娘简直“没有一个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安娜•卡列尼娜》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创作了一幅无与伦比的19世纪70年培接印采苦职鸡汽纸于连代俄国社会生活的画卷。俄国诗人种费特说,作者简直好像把整个时代都装进了这部小说。 反映时代:《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俄国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一切都颠获它件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了过来,资笑牛谈商座掉免企本主义制度刚刚开始建立。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最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特别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许就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 创作过程:托尔斯重能距响职边更见克倒里泰创作这部小说着实费了一番功夫。早在1870年,托尔斯泰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了。他告诉妻确济收子说,“我想到一个出身于上层民一念收陆层民尼社会、已经结婚可是非常痛苦的妇技达唱源女说良女的典型”,他说,“我的任务是把这个妇女写他大重封蒸放县得只是可怜而没有罪过”。1873年,他开始动笔。他的妻子资取著哥在致亲人的信中说,他写作的“是一部取材于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情节是“叙述一个不忠实的妻子以及由此产生的全部悲剧”。他按照这种构思进行写作,起初写得很顺手,初稿只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但是他最后完成这部小说,却花费了将近五年紧张的劳动。直到1875年,小说才开始在《俄罗斯导报》上陆活衡氢书艺抗记督续发表。1878年,才有第一个单行本问世。在这个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他逐步地扩大了题材的范围,深化了主题的内涵,加强了主题的力度。结果,就使是这部小说从最初只表现由一个妻子的不忠实而引发的家庭悲剧,发展成为一个通过讲述家庭的故事,反映六七十年代广阔而复杂的、正在经历剧烈变动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宏伟的历史画卷。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思想与艺术的力量在全世界各国的文学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刻下印记。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说得好:托尔斯泰的影响“如激流出自天国的中心。……托尔斯泰的思想……孕育着20世纪的各种精神活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是产生这种影响的主要力量。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托尔斯泰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在鲁迅《一件小事》中,有托尔斯泰式的自省与忏悔;在冰心的《一个忧郁的青年》中,主人公很像是《少年》里的伊尔倩涅;冰心另一部作品《超人》中的母亲形象,可以说是托尔斯泰式的爱的化身;叶绍钧的《倪焕之》、茅盾的《三人行》、庐隐的《海滨故人》、王统照的《微笑》、许地山的《缀网劳蛛》等中国现代文学优秀作品中,都有托尔斯泰的泛爱论、劳动观、人性观的反映。许多中国作家在谈到自己的文学经历时都曾谈到托尔斯泰对他的影响。 作者风采: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所有伟大人物中最为复杂的一个。——高尔基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那亚•波利亚纳。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父亲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曾就读于喀山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准备当外交官。次年又转入法律学系。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60年代至70年代创作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80年代末创作的《复活》是作者一生创作和思想探索的总结。 曲介绍 筝独奏,王昌元作曲。通过描写码头工人与台风博斗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不畏坚难,勇敢豪迈的气魄和对未来必胜的信念。 战台风:王昌元作于1965年,当时她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博斗而作的一首筝独奏曲。全曲气势磅礴、形象鲜明。 第一部分节奏快速强烈,曲调热情洋溢,表现了码头工人生气勃勃,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第二部分采用左右手在筝柱两侧反向刮奏,发出混乱而强烈的音响,渲染了强台风袭击码头的惊险气氛; 第三部分用筝模拟呼啸的台风滚滚而来;描绘工人与台风的博斗,激昂向上,隐含着必胜的信念;第四部分以悠扬的旋律,抒发工人胜利的豪情。 最后是第一段的再现,工人们重新投入紧张而热情的劳动。此曲被改编成钢琴独奏曲。 王昌元 女, 浙江杭州人。1945年出生. 著名古筝演奏家,其父是有名的古筝教育家、当代浙派筝的传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巽之。王昌元九岁即随其父习浙派筝。十二岁登台独奏,1960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后升入本科学习,师从王巽之教授和潮州筝派古筝演奏家郭鹰,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先后担任上海歌剧院、上海乐团、上海舞剧团、中国艺术团、上海民族乐团的古筝独奏演员。 还在学习期间,就协助其父订正了筝曲《林冲夜奔》、《海青拿鹤》的指法,并用双筝演奏。在1962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初露锋芒。 其演奏风格刚健有力、稳重端庄,音色醇美,韵味浓郁,气魄雄浑,技术功底造诣很高。王昌元不但在演奏艺术上很有造诣,而且很擅长创作,驰名中外的著名筝曲“战台风”就是由她创作并演奏的,此外她还创作了大型声乐作品“琵琶行”,筝曲“洞庭新歌”等十余首。 1984年,王昌元赴美国肯特大学研究世界音乐,并在纽约、波士顿、匹兹堡、费城、芝加哥、夏威夷、印地安娜等地巡回演出和讲学活动。1988年,她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独奏音乐会,同年应邀赴以色列演出,1990年在香港举行独奏会,被喻为世界级的演奏家。参考资料:名画:著名电影:


33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