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波的艺术履历

1968年油画家孙景波在昆明的美术界同志开始策划“红雹槐军过云南大型史诗绘画展”
1969年2月油画家孙景波被编入省委第一五七干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作编导
1970年油画家孙景波受总指挥部委托主编“通海抗震救纯早灾报”。被任命“云南省抗震救灾”大型画展的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展览图片设计与全部文字解说词编写。
1972年油画家孙景波参加云南省为“全国美展”组织的“会战”到北京中国美术馆成立的“改画小组”报到
1972年5月油画家孙景波《阿细新歌》在美术馆展出第一件在北京问世的作品
1978年10月油画家孙景波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报到。幸得导师吴作人、侯一民、靳尚谊、林岗先生执教。
1979年1月油画家孙景波与同学陈丹青、张颂南一道去广西写生。
1980年6月油画家孙景波《阿佤妈妈》与青海藏区写生七件油画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参加《同代人》画展,《阿佤妈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3年油画家孙景波应西藏美协邀请,到拉萨讲学,主持油画进修班教学。
1984年油画家孙景波创作油画《佤山人家》参加全国美展,获北京文联颁发的优秀作品奖
1985年油画家孙景波创作大型浮雕壁画《孔迹图》,《山东画报》、《美术》、《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作品全集》、《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
1985年9月油画家孙景波受聘为壁画系主管教学的副系主任同年油画《高原少年》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当代油画展》。
1986年油画家孙景波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1986年油画家孙景波油画《晒羔皮》、《藏族女孩》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现代油画展”。
1987年油画家孙景波创作湿壁画《和平》,画稿参加巴黎留学生中心画廊展出。
1987年10月油画家孙景波在巴黎蓬皮杜大街《粉红色十字架画廊》举办个人画展,展出时间三十天。
1987年11月油画家孙景波油画《陶渊明诗意》在巴黎亚洲艺术中心展出。
1988年2月油画家孙景波当选《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艺术研究会》会长。同年为桂林“文化大酒店”门厅大堂创作沥粉贴金壁画《迎宾图》、《宴乐图》。
1989年油画家孙景波参加组织《人体艺术大展》,油画《夸父》、《扶椅子的少女》等四件油画作品参加展出。《人体艺术大展画集》、《大陆人体艺术画集》(台湾出版)等发表。
1990年油画家孙景波《油画《浴》、《画室中的裸女》等赴新加坡展出。
1991年油画家孙景波为西安咸阳机场贵宾厅创作壁画《凝韵图》12月创作油画《寂静的大山谷》,参加国际艺苑油画展,后参加《中央美院油画精品选》赴香港展出。《人民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油画选》等发表。
1992年6月油画家孙景波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1993年油画家孙景波油画《天与人》参加《科学与艺术》画展。作《艺术与科学》论文讲座。
1994年油画家孙景波应中国文化部邀展作《中国壁画古风》六幅,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国际文化交流展。作《凝韵图》变体,参加“中韩文化交流展”。油画《对泼洒与流淌可控制性的尝试》系列在中国美术馆参加“中日文化交流展”。6月,油画《寂静的山谷》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选的《中国当代油画》集。
1995年油画家孙景波应黑龙江美术出版社邀稿撰写《油画人像技法画例》,著文:《西方油画肖像技法源流概述》。
1996年9月油画家孙景波应俄国列宾美术学院邀请赴俄国彼得堡、莫斯科进行艺术交流和考察,在列宾美院作题为“中国当代壁画”的讲座。
1997年油画家孙景波壁画作品《孔迹图》、《黄鹤楼史话》、《凝韵图》、《万里长城》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壁画卷
1998年油画家孙景波与詹建俊、朱乃正应加拿大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之邀,在洛矶山写生15幅油画参加《中国画家眼中的洛矶山》画展。
1999年油画家孙景波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0年油画家孙景波应德国柏林艺术学院、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邀请,与靳尚谊院长出访德、英两源裤友国,作教学交流,艺术考察。参观柏林、德累斯顿、大不列颠等博物馆。
2000年油画家孙景波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专家津贴及证书。
2001年油画家孙景波《壁画绘制技法》一书,文,《西方壁画技法源流慨略》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随后主编的《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列教材》四部,陆续出版。
2002年油画家孙景波为山东烟台机场贵宾休息室创作油彩壁画《海之东》。
2003年油画家孙景波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作油画《东海》,捐赠SARS疫病救灾义卖活动。
2004年油画家孙景波11月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委托,到美国华盛顿,为肯尼迪国际文化中心中国厅设计壁画及室内改造方案。
2005年油画家孙景波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阿佤山人》、《青海人物写生》、《焦点透视》、《知音》等油画作品十五件。
2012年油画家“传承:中国大同善化寺壁画重光”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出 孙景波(作画署名:阿波),1945年生于山东烟台牟平。出生前,父因抗日参军离乡,六岁前与母亲相依为命。母少孤,十二岁到绣花厂做童工,嫁后务农,闲时以绣艺传于乡邻。孙景波四五岁能针线,喜描画,信得母亲心性习染之故。
1950年冬,孙景波随母寻父到黑龙江省通河县读小学。以图画爱好,深得体美老师腾云峰、胡宝义先生赏识,油然萌生画画兴趣。1957年后,孙景波随父母工作调动,先后在吉林市四中、武汉市武钢工人子弟中学(美术老师黄乐生)、南京市二十三中(美术老师钟伯元、郑志毅),都受到过启蒙老师们的鼓励,确定了学画的志向。
1960年,孙景波考取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得到校长丁井文,教师孙滋溪、赵昔、李华、赵友萍、王德娟、卢沉、卫祖荫以及辅导员张京生等许多先生的开导,初具绘画基础。 1964年,孙景波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并留做辅导员。当年9 月,云南美术家协会到附中商调支边之需,孙景波与张铁兵一往云南十四年。其间遭遇“文革”,下放农村劳动七八年之久。云南边疆多民族,风俗朴真醇厚,自然风貌绮丽多彩。其间的生活感受令孙景波终生受益。期间,孙景波结识姚钟华、王晋元、张建中、丁绍光等名家。
1972年,孙景波的油画《阿细新歌》入选全国美展,因到北京加入“改画组”,得以结识名家靳尚谊、朱乃正、陈逸飞、陈衍宁、唐小禾。
1978年,孙景波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0年创作《阿佤山人》,毕业后留校任教于壁画系。
孙景波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型画展。1987年,赴巴黎美术学院进修期间举办个人画展。

女孩满12岁叫什么之礼

女孩满12岁叫金钗之年。

金钗,指的是妇女插于发髻的一种金制首饰,由钗头和两股簪子合成。古代女子到了12岁,要开始戴金钗,称为“金钗之年”。

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诗曰:“头上金钗十二获友袁几德听说行,足下丝履五文章。来自”大意是说,这些女子头上的钗饰非常多,脚下踩的是五色纹彩织成的鞋子。

古代不同年360问答龄段女孩称谓

1、女孩两岁类争宽刻告称为孩提,是由于那时父母抓住孩子两边腋下就可以将他抱起来,由此得名。

2、女孩织战入少当阻项八岁称为总角之年,古时孩童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髻,形如羊角,所以称为总角。

3、女孩十三四岁称作豆蔻年华,指女子像正在开花的豆蔻,青春美丽。

4、女孩十五岁称为角束良局居及笄之年,古时女子长至15岁,就到了成年,及笄后便可谈婚论嫁,又称“待嫁之年”。

5、女子二十四岁称为花信年华,指女子年龄到了二十四岁,年金背百我还布打冲角利女子正处年轻貌美的年龄,由此得名。

6、女子三十岁称为半老徐娘,也就是说女子到了三十岁,虽不再青春,但风韵犹存。

3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