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学生在认识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接触、领略、产生喜悦, 爱好 的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欣赏论文优秀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篇1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
【摘要】中国 山水画 是最能反映中国人心境与思绪的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山水画传统中,伴随着人与自然“相望相化”这一永恒的主题,山水画的诗性精神是长期伴随着山水画发展梁歼谈的。而作为当代高中学生来说,如何体会这种渊源流长的 文化 精神呢?现代学生似乎很难在现代文明程度下去理解古人的心绪。我们需要跨越历史的长河,来探寻高古的山水诗性精神.
【关键词】山水画起源魏晋山水诗“画中有诗”“画上题诗”“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
一 山水画起源: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 风景画 ,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中 国画 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 人物画 ,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由此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
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二 魏晋山水诗
中国山水画的诞生或者说发明,是受山水改郑诗启发的,而作者都是精通诗文的文人士大夫。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人们生活极不稳定。加之,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出世思想滋生。那些士子纷纷走进山林,抒情言志希望获得一种生活的宁静,以达到心理情绪的平和。“回归自然”成了人们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自然物便成了人们刻意追求、反复观照的生活对象。
人们把这种生活内容用艺术表现出来,就是山水诗、山水画.于是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学史上产生了山水诗,绘画史上则产生了山水画。山水画开始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纯粹的山水画开始出现。于是,山水诗、山水画就这样盛行开来,志士高仁们将个人恩怨,爱国热忱,悲愁与无奈寄托于山水之间,于山水中寻求解脱。在橡碰那个特殊的时代里生根发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人和自然互动的关系。
把自然看作是无限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意义的发生处,感受自然和在自然互动中捕捉美. 山水画和诗歌的关系是很一致的。山水诗歌的本身的表述 方法 是很符合人的生命本身的思想法则的。诗性本身的那种“比”、“兴”,对于山水画的体现都是有一种非常深的渊源。诗歌的这种推进和时空对山水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以某一自然景物有益于自己景象比拟的这种“比”,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偶然与自然景物出发的这种“兴”,我想这与山水画的表现的情志都是很一致的。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谢灵运长期游历名山胜境,写有大量的山水
诗。“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在不少的诗篇中,主动地刻画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给人以清新之感。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高中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了解魏晋社会,而魏晋的社会状况导致山水诗在山水画的精神表象。从而导致独立的山水画正式起源.顺着这样的脉络来了解山水画的诗性精神,最终学会欣赏山水画的诗性精神.
三 “画中有诗”与“画上题诗”
山水画的诗性精神还表现为一种是以王维为典型的“画中有诗”,画面没有题诗,直接用绘画提供诗意化的视觉效果,让观者体味。一种是文人画流行以后普遍采用的“画上题诗”,直接结合文学形式,在画上题写诗歌,供观者品读。
在古代山水画中,“画中有诗”的山水画盛行于五代两宋。书写性介入绘画,增加了绘画的写意性。“意境”表现的物质基础受到削弱,不得不用直接题诗来补充。同时,文人画家也发现诗画的区别,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可以入画,也不是所有
的诗意(例如声音美感)都可以用绘画形象来体现。例如李成最有代表性的<<寒林图>>,折射着道家对大自然与人类本身的生命体悟。寒林不是枯树,还有力量顽强地对抗萧杀季节,它比春夏葳蕤的树木更能显现生命力。由此再联系到出世高士的人格,尽管处境苍凉,却很自在,因此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术中独树一帜。又例如郭熙《早春图》讴歌自然的美丽景色.
“画上题诗”往往不是重述画中已有的形象和视觉效果,而是补充说明画外的或无法用绘画形象表达的抽象的精神性很强的东西。它们更贴近文学本身。为此西方学者注意到中国画这种题款的特殊性,认为它们像文学读本。由此构成中国画的最大特色.例如徐渭的题墨葡萄一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很有“意境”,把自己怀才不遇一生坎坷的牢骚,患得患失的情绪,都表露了.
高中学生在欣赏不同绘画作品的同时体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从而在画面上感悟,这样就可以更加直接,具象地欣赏山水画.使山水画的诗化精神得以直接的体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文风气导致的不同风格,都可以让学生一一学习体会.
四 “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
山水画自古以来便把自然当做是生命的一个整体,山水画是落实在物化精神,以境界生发的角度来讲是“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它是相望而相化的,人与自然是通达相望相化互达互生的,因此历代山水画不仅仅是情愫、想象与感觉,乃是以诗境为本,带着含藏悠远的念想.是以学养为文心,一种包容内敛的精神,通过诗画语言物化山水来透视人格的气象。比如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概,入庐山得到磊落的情愫,这些情怀都是自然造化刺激主体联想和创作方法在生活景象中的呈现,是作者的身心合一的一种体验。
这是由于隐含着不同历史文化内涵景观所引发不同的情感联想,也是为什么历代文人和山水画家,对这些具有着浓厚人文色彩和对名山大川有着经久不衰的热情原因之所在。对于现代高中学生来说,这点是最难理解的,需要不断的通过自身的修养来体会,积累文学知识,不断学习,才会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在古代,山水画的作者即使不是隐逸之士,也有着“烟霞痼疾,泉石膏肓”的癖好,无限热爱大自然,面对山水才会像面对情人那样诗兴大发,才有涌泉般的“意境”源源而出。他们不是为画山水而画山水,而是将山水作为精神寄托的工具,功能和写诗无别。
因此,高中学生在学习诗词的时候融入欣赏山水画,在欣赏山水画的时候以读诗的心情去理解和感怀.以现代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审美情趣,文字似乎容易让人的心境跨越时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体会古人高古的情节,体会山水画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 顾恺之《论画》
[2]宗炳 《画山水序》
[3]王微 《叙画》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篇2
浅析中学美术欣赏
摘要:审美 教育 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 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教育;现代艺术;罗丹;凡高;毕加索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叫产生的愉悦: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变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欣喜……。而到了初中阶段,审美教育更显示出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这时的学生从原来的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这种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 渠道 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在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是对感情真挚奔放,形象思维极强的青少年作用是最大的。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也显得希奇古怪。如现代主义的美术,有入说是一种头脚颠倒得艺术。一位心理学家曾幽默的用生动的语言概括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根本区别。他说:"今天年轻的一代和我们这一代投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是逐渐懂事,也离家出走,也生孩子。只是顺序倒过来的。"的确,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那里,艺术的含义更加宽泛,既包括美的,也包括丑的:既有善的,也有恶的;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既有纯实体的东西,也有纯形式的纯数学的东西。
事实上,中国的近百年来科学落后不等于艺术落后,中国画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早就与西洋画并起并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
一、中国的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据记载,早在春秋后期,周代都城的政治性建筑"明堂"里,就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以及周公抱着幼年的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壁画.可惜这些壁画因为建筑物的毁灭都已不存于世,但是从1949年出土的两件战国帛画的线描人物形象,略加色彩的绘画技巧来看,我国至少在两干多年前已经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到了战国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绘画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它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各种绘画体裁,画家们将书法的结构,用笔运用到绘画中去。以加强绘画的表现力和艺术趣味,形成了具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老画家中村不折在他的《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指出:"中国绘画是日本绘画的母体,不懂中国绘画而研究日本绘画是不合理的要求。我想,用长流不息来比喻中国的绘画是最合适不过的。"
而欧洲的绘画从时间来看,应该是早早承认,旧石器时代,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品,都是发现于欧洲的西南部与中部。虽然考古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问,但迄今尚无新证物以前无法动摇上述的观点。
到了中世纪以后,由于__成为统治国家的精神支柱,这一时代在绘画史上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扫清前途的障碍,需要很有说服力的思想武器,他门终于从古人的武器宝库里找到了饱含着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从而打出文艺复兴的旗号,正如恩格斯所说:"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地西方人面前展示一个新的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地光辉形象面前,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因此,欧洲的绘画是时而浩瀚,时而干涸,这与中国地绘画地源远流长是不同的。
二、西方文化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他们将人的发展归之于神的创造。在他们那里,"神"与"人"是分离的。所以他们习惯于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和客体对抗起来。探索各个领域中纵的逻辑关系,在种与类的基础上区别其层次,力求符合这些关系的客观秩序。
他们是属于哲学美学,叙事诗学,状物画学。
他们写实绘画的焦点透视,像一位独眼巨人在锁孔里看世界,只能老老实实地把看得见的画出来,把看不见的挡起来。他们的安琪尔要飞,只有实实在在地安上一双翅膀,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还得借助于一支有形的弓箭。
而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它以笔墨"线索"作为塑造意识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的绘画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绘画是属于艺术美学,抒情诗学,写意画学。
中国绘画是多点透视,在游动中看世界,不但能画出肉眼之所见,而且能画出心眼之所见。山前山后,屋里屋外,长江万里,四季花卉,皆可同时纳入画面。
我们的飞天要飞,勿需安装沉重的翅膀便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个是"无翼而翔",一个是"有翼而飞",哪个更高?
难怪毕加索反问:"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您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人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除二者外,白种人根本没有任何艺术可言。我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况且有专家认为,中国画是后现代主义的温床。进入90年代,伴着消费的发展,现代主义的热潮在中国迅速降温,而一种打破传统和新潮,艺术和非艺术,雅和俗的后现代主义以游戏的姿态悄然兴起,他兼容性更强,在这里,被排斥的古典艺术又有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是以一种游戏的姿态出观:维纳斯穿上了牛仔裤:蒙娜丽莎被戴上一副眼镜,弥勒佛扛起了 广告 牌等等。在这里,这些艺术既保持着自己的"风和雅",同时更大众化。
现代主义重视看得见的形式,后现代主义重视道不清说不明的状态,他从东方神秘主义众吸取了信息,而崇尚"天人合一"中国早有"玄之又玄,天机不可泄露"之说。这些被某些学者视为不能用精确数值定量定性的落后乃至迷信的中国古老文化,说不定潜藏着科学主义未能认识的领域和未能解读的信息。
正如古希腊的奴隶制太完善了,所以他的封建社会就不发达。中国完善的封建社会决定了他不可能出现完善的资本主义,而在后工业社会形态中则可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一定的排斥性,而对后现代主义却有着先天的亲和性。
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必定会对美术有新的认识,在欣赏美的同时,既自觉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总结 :以上是我对高中美术欣赏的几点肤浅见解。应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于效果如何,还是未知之数。
猜你喜欢:
1. 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范文
2. 有关美术鉴赏论文范文
3. 美术鉴赏论文范文
4. 美术鉴赏相关论文范文
5. 初中美术欣赏浅谈学术论文范文
巴尔扎克之死的艺术形式鉴赏
文章以细腻真实的笔法描述了文学巨匠巴尔扎克临死之前的情形以及他的后世的安排。巴尔扎克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1500字的
清明皮李乡节又移群图序写上河圖/北宋/張擇端
北宋/張擇端 卷/絹本/淺設色畫 縱 31.3 公分 橫 454 公分 北宋《清明上河圖》西元 活交权建种任960 – 1234 年,由“翰林學大育协验赶但阳点以士趙孟頫”題寫畫名。《清明上河圖》五個篆體字剛勁有矛财倒和发力,頗有大家風範。瓊州太守楊如壽作序,畫上寫有“清明上河圖乃宋代之翰林和论坚著货孙准花王脱畫史張擇端所作之神品况卷搞红照也”等一段文字,字體清秀優美,如行雲流水,亦頗見功力。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後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在宋徽宗朝任翰林畫院畫史。
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用高度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一幅長捲風俗畫。這幅畫為絹本,淡著色,畫幅高 31.3 公分,長 454 公分。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宋徽宗時代首都汴梁(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市俗生活。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细课色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 北宋/清明上河圖色鲜叶左儿由集/全圖分為三段: 首段、汴京郊野慢极的革似纪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志空飞的回以5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染处充常我给胜展或兴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亮掉含切民投首根,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环损钟展杆期刻层将混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春效对攻既扬程清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费越船脚仍映果材。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洲奏政元置语型希杂望杀,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跳钢吃务养灯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輓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裡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裡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將近 5 米長的畫卷裡,共繪了 550 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 5、60 匹,車、轎 20 多輛,大小船隻 20 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 1,643 人,動物 208 頭,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專家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臆造本。
北宋/清明上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後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並未見於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正因為《北宋清明上河圖》在細節描繪上具有如此巨大的藝術魅力,後代的好事者才會不厭其煩地反覆製造出無數的仿本和偽本,據統計,目前在全世界公私所藏的《北宋清明上河圖》摹本有 30 幅左右。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朝乾隆年間《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 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 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 同時,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緻,界畫橋樑、 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 北宋/清明上河圖/畫者/翰林畫史/張擇端/北宋徽宗(西元 1100~1125) 北宋/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 張擇端是今山東諸城人,在北宋朝徽宗時任翰林畫院畫史。他的作品沒有那種士大夫氣,而多取材於民間生活。在《清明上河圖》中,他以汴梁(開封)為中心,描繪市民生活,社會經濟狀況,為後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這幅畫有著多方面的價值,尤其是他以大量的筆墨、篇幅,描繪了數以百計的民眾,表現其生活與生產勞動的場面。這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是不多見的,也是作者的可貴之處。 宋王朝是繼唐王朝之後的又一個封建大王朝。一度繁榮的經濟,使北宋的都城汴梁成為東方首屈一指的大都會。宋代的文化藝術也比較興盛,尤其是它們的繪畫藝術,在封建社會裡也是一個高峰。後世常以“唐宋繪畫”來並稱。由於帝王的喜好與倡導,宋代有了皇家的畫院,一批堪稱國手的畫家供職其中,從事專業繪畫,從制度形式上保證了美術創作的存在與發展。從中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繪畫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這其中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極大特點的,不可多得的繪畫長卷。 北宋/清明上河圖/題寫畫名/翰林學士/趙孟頫/元(西元 1254~1322) 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宋室後裔。入元,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諡文敏。書畫雙絕,力倡脫離南宋書風,直追鍾繇、二王古風。並刻苦臨學,真書、行書遒麗如柳條迎風蕩漾,篆籀分隸各體精通。晚年師法李北海,不獨復古,亦求創新。趙氏領一代風騷,對元代及後世均有極大影響。世稱趙孟頫、趙子昂、趙松雪、趙文敏、趙吳興、魏公。 ● 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元‧趙孟頫) ● 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元‧趙孟頫) ●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元‧趙孟頫) ● 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元‧趙孟頫) 北宋/清明上河圖/序文/瓊州太守/楊如壽/南宋高宗(西元 1143)
清明上河圖乃宋代翰林畫史張擇端所作之神品也,擇端字正道東武人,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於繪事,本工於墨劃尤擅於市橋、邑屋、舟車、山村、草樹、以及馬牛、人物衣冠之出沒,遠近無一不臻其妙自成一家之體也。清明上河圖乃描繪北宋之都城,以及汴河兩岸清明時節之市俗人事而故名也。其畫面之幽雅寫景之生動逼真,城郊及農村清明時節之田野景色,疏林落霧村舍漁家,阡陌縱橫田畝井然。村頭之大道上人員簇擁,有騎而奔馳馳有踏青掃墓而歸者,此處乃以拱橋為中心橋上行人熙熙攘攘擁擠不堪,並見商肆林立有駐足而觀景,橋下舟楫川流不息街上市容繁盛,行人往來之人物則有士農工商醫卜僧道胥隸騎。而趕集有載貨之貨車,以多匹之馬力而拖曳者,婦幼乘轎有以物易物之貨郎擔困而睡者,以板為輿者驢贏馬牛彙跑之屬。屋宇則官府之街市廛之居莊寺觀盧屏障離塵之制。店肆有名人題匾並有鬻名人之字畫,人與物多至不可指數。其筆勢雅意逸趣此圖之妙實為希世之神品也,凡獲得者宜於珍藏而寶之。
癸亥之仲春月 瓊州太守楊如壽 北宋/清明上河圖/跋文/燕山/張著/金(西元 1186)
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於墨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承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之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
大定丙午清明後日 燕山 張著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