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的作品
门德尔松全名为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德国犹太裔作曲家。为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个人作品:
注:MWV编号为门德尔松作品专有编号
管弦乐
(一)交响曲
1.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曲:
MWV.N.8 D大调交响曲(为弦乐队而作的《D大调第八交响曲》的管弦乐队版本,由门德尔松本人亲自改编),完成于1822年;
MWV.N.13 C小调第一交响曲(首演时称C小调第十三交响曲),Op.11,完成于1824年;
MWV.A.18 降B大和皮调第二(颂赞歌)交唤宴差响曲(亦交响康塔塔),Op.52,完成于1840年;
MWV.N.18 A小调第三(苏格兰)交响曲,Op.56,完成于1842年;
MWV.N.16 A大调第四(意大利)交响曲,Op.90,完成于1833年;
MWV.N.15 D大调第五(宗教改革)交响曲,Op.107,完成于1830年,出版于1868年;
MWV.N.17 降B大调交响曲(未完成,仅存片段),写于1839年;
MWV.N.19 C大调交响曲(未完成,仅存片段),写于1845年。
2.弦乐队演奏的交响曲(早期的作品,完成 于1821-1823年):
MWV.N.1 C大调第一交响曲,3个乐章,1821;
MWV.N.2 D大调第二交响曲,3个乐章,1821;
MWV.N.3 E小调第三交响曲,3个乐章,1821;
MWV.N.4 C小调第四交响曲,3个乐章,1821;
MWV.N.5 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3个乐章,1821;
MWV.N.6 降E大调第六交响曲,3个乐章,1821;
MWV.N.7 D小调第七交响曲,4个乐章,1821;
MWV.N.8 D大调第八交响曲,4个乐章,1822;
MWV.N.9 C大调第九交响曲,4个乐章,1823;
MWV.N.10 B小调第十交响曲,1个乐章,1823;
MWV.N.11 F大调第十一交响曲,5个乐章,1823;
MWV.N.12 G小调第十二交响曲,3个乐章,1823;
MWV.N.14 C小调交响乐章,1个乐章,1823。
3.玩具交响曲(Kindersinfonie,全部遗失)
MWV.P.4 玩具交响曲,写于1828年;
MWV.P.6 玩具交响曲,写作时间不明;
MWV.P.8 玩具交响曲,写作时间不明。
(二)序曲
MWV.P.3 E大调仲夏夜之梦序曲,Op.21(1826);
MWV.P.1 C大调管乐序曲,Op.24(1824);
MWV.P.7 B小调赫布里底群岛序曲,Op.26(1830,又名《芬格尔洞》序曲);
祥虚MWV.P.5 D大调平静的大海和幸福的航行序曲,Op.27(1828);
MWV.P.12 F大调美丽的梅露西娜序曲,Op.32(1833);
MWV.P.15 C小调吕伊·布拉斯序曲,Op.95(1839);
MWV.P.2 C大调小号序曲,Op.101(1826)。
(三)其它管弦乐作品
MWV.P.14 A小调葬礼进行曲,Op.103(1836);
MWV.P.16 D大调进行曲,Op.108(1841);
MWV.P.17 降E大调进行曲,写作时间不明;
MWV.P.18 降E大调进行曲,写作时间不明。
(四)钢琴协奏曲
MWV.O.2 A小调钢琴协奏曲(一架钢琴与弦乐队),完成于1822年;
MWV.O.5 E大调钢琴协奏曲(两架钢琴与管弦乐队),完成于1823年;
MWV.O.6 降A大调钢琴协奏曲(两架钢琴与管弦乐队),完成于1824年;
以下为一架钢琴与管弦乐队的协奏曲:
MWV.O.7 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5,完成于1831年;
MWV.O.11 D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40,完成于1837年;
MWV.O.13 E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写于1842至1844年;
注:门德尔松本人并未完成E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它有部分管弦乐谱(其中只有第一乐章的前11小节是完整的,此外还有56小节不完整的管弦乐谱)和钢琴谱草稿,并未由作曲家本人亲自配器完成。第一、二乐章(分别为E小调、A小调)的钢琴谱草稿由门德尔松本人完成,第三乐章(E大调)的钢琴谱草稿未完成,仅有20小节。由意大利钢琴家普罗希达(Roberto Prosseda)于2006年在牛津的图书馆中发现这两份手稿,并求助于研究门德尔松作品的权威学者布法里尼,将之补写完成,并于2007年进行全球首演,后又与指挥大师里卡多·夏伊(Ricardo Chailly)和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合作录制了一张唱片。
(五)小提琴协奏曲:
MWV.O.3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把小提琴与弦乐队),完成于1822年;
MWV.O.14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把小提琴与管弦乐队),Op.64,完成于1844年;
(六)二重协奏曲:
MWV.O.4 D小调钢琴与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小提琴与弦乐队),完成于1823年。
(七)大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曾于1844年之后写过一首大提琴协奏曲,不过此曲手稿后来遗失。
(八)钢琴与乐队作品(协奏曲除外):
MWV.O.1 D小调宣叙调曲(钢琴与弦乐队),完成于1820年;
MWV.O.8 B小调辉煌随想曲,Op.22,完成于1832年;
MWV.O.9 C小调辉煌变奏曲(Duo concertant en variations brillantes,两架钢琴与乐队),Woo.25,完成于1833年。
MWV.O.10 降E大调辉煌回旋曲,Op.29,完成于1834年;
MWV.O.12 B小调小夜曲与欢快的快板,Op.43,完成于1838年。
其他作品
1.合唱作品:
清唱剧有:《圣保罗》(1834-1836)、《以利亚》(1846-1847)、《耶稣基督》(未完成,1847);
交响康塔塔《颂赞歌》(1840,有人称之为第二交响曲);九首诗篇歌;九首经文歌。
2.戏剧音乐:
歌剧有:《卡马秋的婚礼》(1825)、《儿子与陌路人》(1829)、《洛雷利》(未完成,1847);戏剧配乐有《安提戈涅》 (1841)、《第一个瓦尔普吉斯之夜》(1831,1842)、《仲夏夜之梦》(1843)、《阿塔利亚》(1843-1845)、《俄狄浦斯在科洛纳斯》(1845)。
3.室内乐:
六首弦乐四重奏;三首钢琴四重奏(1822-1825);两首弦乐五重奏(1831,1845);弦乐六重奏(1824);弦乐八重奏 (1825);两首三重奏(D小调,1839;C小调,1845);小提琴奏鸣曲,两首大提琴奏鸣曲(1838、1843)。
4.钢琴:《升F小调随想曲》(1825);《E小调回旋随想曲》;六首前奏与赋格(1832-1837);六集《无词歌》。
5.管风琴:三首前奏曲与赋格(1833-1837);六首奏鸣曲(1839-1844)。
6.歌曲与主调合唱曲:十套钢琴伴奏的歌曲;十一套主调合唱曲。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的发展。
参考答案:
贝多芬的交响曲,无论是在宏大构思方面、音乐技法写作方面、还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深度方面,都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交响曲发展树立了典范。浪漫主义的交响曲所表达的情感热烈、夸张、充满主观性和幻想性;交响曲形式不拘一格,随内容而确立,不再全是严格四乐章套曲形式;与姐妹艺术的关系更为密切,交响曲的构思常源自于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类型,“标题交响曲”盛极一时;在音乐语言上也有许多革新,如旋律的抒情性和描绘性大大增强,和声表现功能扩大,大胆使用半音和声与不协和和弦,调性运用趋向多调性和无调性,乐队的色彩更丰富,作曲家努力挖掘和探索新型乐器音色的运用。
浪漫主义交响曲在沿袭了古典主义纯音乐交响曲传统方面,重视音乐自身内部潜能的发挥和乐器音色的组合,但也受到浪漫主义情感美学和标题原则的影响。舒伯特的交响曲开创了歌唱抒情性交响曲的新领域,门德尔松和舒曼的交响曲,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交响曲,表达了浪漫主义对大自然的特殊青睐,勃拉姆斯是贝多芬交响曲最忠实的继承者,主题的性格特性、呈现方式及在各乐章贯穿发展的手法都是贝多芬的进一步推进,他的四首交响曲堪称浪漫主义无标题交响曲的典范之作,布鲁克纳的交响曲采用管风琴式的对位写作和古老的众赞歌式的和声,带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在标题交响曲领域,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带有个人感情经历,在每一乐章前都写有详尽文字说明,并以“固定乐思”作为贯穿全曲各乐章的有效统一手段,他标题音乐的创作原则,在其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传奇《浮士德的沉沦》中继续得以贯彻;李斯特的标题交响曲更注重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理念,写作了《但丁交响曲》和《浮士德交响曲》,并首创表达诗意境界的高度精炼的单乐章标题音乐新体裁——交响诗。此后,标题性原则在柴科夫斯基、理查•斯特劳斯、马勒等作曲家的交响曲中都有所体现。
采用单一主题核心在交响曲套曲中连续发展与变形,是浪漫主义交响曲盛行的手法,舒曼的《D小调交响曲》首开此先河,后在交响诗领域得到普遍采用,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弗朗:克、圣桑、西贝柳斯等人的交响曲中亦有体现。
浪漫主义交响曲的形式布局和作品规模都有很大变革,柏辽兹和马勒交响曲的乐章数目都相当自由灵活,根据音乐内容需要而确定,且二人都在交响曲中加人人声演唱,柏辽兹甚至在交响曲创作中结合了歌剧和清唱剧的特点,体现在其戏剧传奇《浮士德的沉沦》中;柏辽兹和马勒都是杰出的管弦乐法大师,在扩大管弦乐队规模、大胆启用新乐器、探索乐器新音色和发展新组合方面都做出贡献。马勒的交响曲历来以内容极度丰富、感情极度充盈、结构极度庞大而著称,《第八交响曲》曾采用管弦乐队、三个大型合唱队与八名独唱共计1003人演出,被称作“千人交响曲”,创造了大规模交响曲难以逾越的高峰。而相反的倾向则体现在西贝柳斯的七部交响曲中,乐思简洁、情感约束、规模浓缩的纯音乐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20世纪新古典主义的特点。
此外,在19世纪欧洲民族意识思潮的涌动下,取材于本民族历史传说、热情讴歌民族英雄和爱国思想、描绘赞美祖国山河景致的民族主义交响曲也大量涌现,如鲍罗廷、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德沃夏克等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