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是谁画的?

《拾穗者》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在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

《拾穗者》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关于

在大学之前对于现代艺术是没有什么关怀心的,如果不是黄梵老师开设的文化素质选修课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知道马格利特,当然调距措宪指短史娘浓防我并不太喜欢他,就像我不怎么四建起左首批础扩镇喜欢毕加索以及杜尚,他们挑战了我对美的理解,无疑就像学高数的时候知道有个东西的平方可以为负一样。黄梵老师也介绍了很多我比较喜欢的,比如那个基本功不怎么扎实,技巧不太好,自学成材的卢梭。之所以要了解马格犯表减触属片利特也完全是因为黄梵老师布置犯划新了一篇题为“谈马格利特与卢梭的异同”的考试论文,我想了挺久的,写了《同为画梦的人》一文,顾名思义,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化的来自都是梦,都是不真实,不同点就是画的360问答梦不一样。本想把当时写的论文发上来,结果只有当时找的资料,今天整理了一下
勒内马格利特(Re接无往推迅织黄ne Magritte,1898-1967),比候祖局固解友妒附与践利时画家,超现实主反克声盟步义运动的主要成员之一。
1剂丝害有西拉形孔898年生于莱锡内,性格内向,他14岁时,母亲自杀,这件事给当时马格里特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创伤他问占星管脚几门操兰。18岁时,马格里特进入了布鲁塞尔艺术学院,时断时续的学习了几年。在他成长过程中,诗人布尔乔亚以及马宋对他起了很大的影响。
1922年,马格里特看到了契里柯的复制作品《爱之歌》,马格里特从此确定了自己的风格。1925年,马格里特进入了超现实主义时期,他做于这一年的《两姐妹》,实际上是一个女孩白天和夜晚的双重形象。1926年他创作界肥吧拿帮除田跑亲波青的《受威胁的凶手》,则是比突联苏着角钱煤较典型的,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然而是十分恐怖的、色情的马格里特惯用的题材。1927年8月,马格里特迁居法国郊区,与勃勒东、艾吕雅又密切交往。此后的3年,是马格里特创作上的丰收时期,他今备怎掌衡操的杰出的作品都作于这一阶段。
由于对巴黎争论和癫狂气氛的厌倦,马格里特于1930年回到布鲁塞尔,与巴黎这个世界艺术中心远离,他不再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第二次世我套及身界大战以后,在美国纽约举办的现代艺术回顾展上,马格里特再次被人们所认识。
马格里特一生的风格变化不大,他不受流行的新技巧影响,而专注于创作奇幻的、恐怖的、充满特殊构想的形象.他的绘画作品仿佛谜语一般让人猜想,作品里浮现一种死寂的安静,表达的春观点含括了从政治到哲学的理性世界,对于其他气演大师们常用的有关男女情爱的题材,马格里特极少涉及。
勃勒东称马格里特的作品是“最清晰的超现实主义”。马格里特的创作对西方现代绘画,特别是对达利、马宋及年轻一代的波普艺术家有较大的影响。
马格利特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法国。后多次参加在欧美举行的重要画展,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画家。1960年在美国举办第一次个人回顾展。其国际声誉尤以196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回顾展达到高潮。 马格利特的绘画风格基本保持了被称之为精密、神秘的现实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作品真实地表现日常场景,不作变形歪曲,但事件与细节的意外组合,产生奇特怪诞的神秘意味,如同睡眠中醒来一瞬间,在不清醒状态下所产生的错幻视觉,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独具一格的画风。望采纳谢谢

绘本《我爸爸》

《我爸爸》2007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安东尼·布朗,本书荣获2000年国际安徒生大奖。英国《卫报》称赞他是“天才”。英国《独立报》评价本书“插图令人激赏难忘,用书本鲜见者岩的方式颁扬了父母。”英国《妇女界》称许本书“全天下的父母和孩子都会爱上它。”

内容简介 

 讲述父子亲情的书籍多如牛毛,但是很少有像《我爸爸》这样的角度和方式,真正撼动心灵地描绘了孩子对于父亲的热爱和崇拜。 通过简单朴实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排比句式,用孩子的口吻和眼光来描绘一位既强壮又温柔的爸爸,不仅样样事情都在行、给孩子十足的安全感,还温暖得像太阳一样。 

 绘本阅读 

《我爸爸》安东尼·布朗

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

我爸爸什么都不怕,连坏蛋大野狼都不怕。

他可以从月亮上跳过去,还会走高空绳索(不会掉下去)。

 他敢跟大力士摔跤。

在运动会的比赛中,他轻轻松松就跑了第一名。我爸爸真的很棒!

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快。

 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河马一样快乐。我爸爸真的很棒!

 我爸爸像房子一样高大,有时又像泰迪熊一样柔软。

 他像猫头鹰一样聪明,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傻事。我爸爸真的很棒!

 我爸爸是个伟大的舞蹈家,也是个了不起的歌唱家。

他踢足球的技术一流,也常常逗得我哈哈大笑。

我爱他,而且你知道吗? 他也爱我!(永远爱我。)

作品价值

1、在人物表现上: 爸首耐御爸是很特别的人,外表强壮、有自信,不过却也有害羞、敏感的一面,有一点像我爱画的大猩猩。除了教我画图外,他还鼓励我做各种运动,像是橄榄球、足球和板球……”这些都是孩子们心中的爸爸,对“我爸爸”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树立起孩童时期爸爸在我们心目中的高大形象,那是孩子对父母的极端的尊重和崇拜。这位在他眼中高大强壮的父亲,却在安东尼?布朗十七岁那年因病突发过世,使他深受打击,经过多年才走出阴霾。安东尼?布朗表示《我爸爸》里面爸爸身上的黄褐色格子睡袍、睡衣和鞋都是自己父亲的衣物,多年来收在箱子里,上面还留着父亲的味道。而睡袍上的格子图案不仅出现在爸爸身上,甚至还出现在扉页和土司上面。也许,在安东尼?布朗的眼里,父亲的身影无所不在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爸爸”的形象越来越趋向于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可是爸爸对我的爱却从来没有减少过。

2、在情感共鸣上: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深入理解文本后,再想办法引导孩子感受文本:由《我爸爸》,到“我爱爸爸”,最后到“爸爸爱我,我爱爸爸”的情感升华。

3、在画面处理上:教师真正被故事所打动,还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所有的画面爸爸都穿了一件格子上衣,这是为什么?孩子课上也许会说爸爸变成了马的爸爸。这是因为孩子不了解画面背后的故事:这件上衣是作者安东尼的爸爸的遗物。作者在绘画过程中每一次画到这件格子上衣,都是对爸爸的一份思念和缅怀。

4、预设的阅读目标: (1)、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回忆比较绘本中的亩并爸爸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和品德,并让孩子在熟悉中亲近,学会关心自己的爸爸,和自己身边的人。 (2)、感受自己爸爸的威猛高大,无所不能,为能有这样的爸爸而感到自豪。 (3)、慢慢感受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细细体验家人之间暖暖的爱意。

亲子阅读 

 1、好故事需要细读:读一遍是肯定不够的,只有深入仔细的去解读他,孩子们才能深深地被故事中的爸爸所吸引,他们也会跟随一幅幅图片的出现,一起大笑、一起深思、一起感受着爸爸那温暖得像太阳一样爱。所以一个好的故事匆匆一遍感受和细细的嚼味道是截然不同的。

2、自然演绎出的精彩比喻:在故事中“我爸爸像鱼一样……我爸爸像河马一样……我爸爸像马一样……”可以让孩子们来描述自己的爸爸或者“我妈妈”“我爷爷”“我奶奶”……

3、发现细节:在故事绘本中有很多画面其中有很多细节,有很多小的插画,如:我的爸爸连大野狼都不怕。后面就藏着小红帽和三只小猪。不但丰富画面,更凸显了爸爸的勇敢。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孩子们会感受到这些图片好像就在说话一样,我想这才是我们我们常说的“图文并茂”的根本所在。我想孩子们最终会感受到爸爸其实很普通,平凡,因为这份爱,所以在我的眼中就像是太阳(图中背景墙上挂着的一幅画中就藏着太阳。)只因为是他是我的爸爸,我好爱他。

作者简介 

个人经历 安东尼·布朗1946年出生于英国,在约克郡一个叫希帕霍姆的村子里长大。他自幼喜欢美术,童年时花许多时间和父亲一起画画。1963年,他进入哈瑞·都柏朗的李兹艺术学院学习平面造型设计。1967年毕业之后,他本想成为一名画家,可为了谋生,他接受了李兹皇家医院的一个职务,为医学教科书绘制人体解剖图。他十分喜爱这项工作,这一经历为他奠定了扎实的水彩技法与对细节的重视。他自己就曾说过:“这是一种出色的技巧训练,我学会了如何以非常洗炼的方式来使用水彩。”但重复而又乏味地画了三年的医学插图,他开始厌倦了,他说“那里没有我任何想像的余地”。于是,他又投身于贺卡的设计,作为一名设计师为戈登·弗雷泽公司设计了十五年的贺卡。 他被公认为图画书界的“超现实派画家”,他回忆说自童年起,超现实主义画家就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了:“当我11岁时发现了勒内·马格里特和萨尔瓦多·达利之后,我就被超现实主义画派疯狂地迷住了。马格里特是一位画谜大师,他画的画就像是某种不可能出现的事物的快照!” 197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图画书《穿越魔镜》(Through the Magic Mirror),它紧密地建立在马格利特的基础之上。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太少,图画周围留下的空白也太多,尽管这后来成了他沿袭至今的风格,但这本处女作并没有获得成功。第二本图画书是《在公园里散步》(A Walk in the Park,1977)也不是一本成功的图画书,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一本给大人看的图画书,而不是一本给儿童看的图画书,甚至还有人嘲笑他是在“作一次以自我为中心的旅行”。直到1983年他出版了第七本图画书《大猩猩》,才一举成名,获得了包括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等诸多大奖的肯定,被先后译成了十四种文字出版。 主要作品 安东尼·布朗的作品主要有两大系列,一个是以黑猩猩威利(Willy)为主角的“威利系列”,一个是以小熊(Bear)为主角的“小熊系列”。2000年,这位早已蜚声国际的超现实派画家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的桂冠。他的主要作品还有获得荷兰银画笔奖的《穿过隧道》(The Tunnel,1989)、获得凯特·格林纳威奖的《动物园的一天》(Zoo,1992)、获得科特·马希拉奖的《当乃平遇上乃萍》(Voices in the Park,1998)、获得凯特·格林纳威奖提名的《威利的画》(Willy's Picture,2000)以及2005年的新作《我妈妈》(My Mum)等数十部之多。

33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