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敦煌莫高窟壁画有什么特点
壁画特点:
1、美在材质。我们要知道,那个年代没有化工颜料,更不像现在到处都有卖书画颜料的,那时的颜料几乎全是彩色矿石,人工研成粉状后才能使用。而这种材质颜料也一直被书画家青睐,沿用至今;
2、美在构思。任何一张敦煌壁画都是生动的,同一幅画里面的人物姿态、表情都是不同的,这是画工们巧妙的构思,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这个道理;
3、美在形象。走在任何一张壁画前,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无论是佛画像还是侍女图,都非常符合人们心里对这些人物的描绘,佛像就应该是这样端庄的,侍女就应该是这样婀娜的;
4、美在自然精细。石壁作画,一些精细的线条和色彩的变化,有些在纸上都不一定能表现出来,然而却在石壁上体现了。我们看侍女身上的彩色衣带,色彩变化和谐,线条极具立体感,每条衣带都有不同的角度,叠加一起却又那么自然,好像真的一样。
扩展资料:
莫高窟壁画历史与现状
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并不多,主要有描述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画、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以及说法图,集中在最早开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那时的壁画人物半裸体,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其面容、神采充满了静寂神秘的色彩,带有一种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
北魏时期的壁画内容比从前增加了许多,不但本生故事、佛传故事更加丰富,还出现了内容离奇、情节曲折的因缘故事。二五四窟的《尸毗王本生故事图》、《萨那太子本生故事图》和二五七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图》深深地吸引了游人。
北魏时代的壁画人物,脸型已由椭圆而变得略显修长。画的线条更加熟练、圆润,颇有“行云流水”之妙。色彩的蕴染也逐渐改进,显得人物更真实、可亲了。
北周时代的莫高窟,突现了一种新式的佛像画。菩萨们个个体态短壮,上身半裸或着僧祉衣,腰裹重裙,肩披大巾。他们的鼻子、眼睛、眉毛、牙齿、下巴统统是白色,好像一种特殊的装扮,奇特而新颖。这时期的二九0窟,还保存着莫高窟规模最大的佛传故事画,它也是世界上最完好的早期石窟壁画。
长达27米的壁画,向人们讲述了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从乘白象入胎、菩提树下诞生,到比武娶亲、出游四门、树下问道,再到逾城出家、得道成佛,一个个夸张离奇的传说,盛寓着一个修炼成佛的故事,叫人感思起人世的苦难和成佛的道理来。
隋唐是北魏之后佛教发展的又一个昌盛阶段,加上那时候型祥国力强大,社会繁荣,艺术成就也登峰造极。莫高窟现存洞窟半数以上为隋唐所建。与前代偏重佛本生及说法图不同,这时期的壁画更多是以“经变”与供养人为主的题材,或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或描绘开窟造像者的肖像,光彩焕然。
参考资料来源:早租肢人民网-丝路甘肃,文化敦煌,品读莫高窟书法与壁画的美!陆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高窟壁画
敦煌
敦煌壁画始于十六国和北魏时期,在西魏得到进一步发展,北周时期趋于成熟,鼎来自盛于唐朝,到宋朝时走向没落。敦煌壁画特指在我做敦煌石窟内壁上创作的绘画作品,共有5万多平方米,规模巨大,多描绘神的形象、故事等,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敦煌壁画出现于哪个朝代
脸善该愿谁在敦煌壁画始于十六国和北魏时期,在西魏的时候得到进一步发展,北周时期开始趋于成熟,鼎盛时期为唐朝。敦煌壁画的题材极为丰富,形象生动,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俗,到宋朝时期走向没落。
敦煌壁画特指在我国敦煌石窟内壁上的绘画作品,敦煌壁画共有5万多平方米,规模巨大,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海相响地超银妒频国章等522个石窟,壁画多描绘360问答神的形象、故事等,表迫现了人们寄托心愿、平静心灵的美好愿望。
敦煌壁画的特点
敦煌壁画的感情是非常强烈的,里面的任务造型、动作十分夸张,颜色、线条等带有带李势限印失刘测茶明显域外或新疆当地的浣花风格,在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主要是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生活情节,这个时期的笔画大多以白粉铺底,并以遒劲的线条以及明亮的颜色进行绘制。
到了唐朝的时候,敦煌壁画的题材更为丰富,内容丰富多变,场景真实、富有趣味,绘画和雕刻中的佛、菩萨等形象动作、表情多样化,姿态或坐或立,或走或飞,一直被后世模仿并长期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