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的课文和翻译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予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巴别塔比喻什么?
《呼六烟阳圣经》中的“巴别塔”象征着凡人的狂妄自大和一次徒劳无功的努力。《旧约·圣经》中的传说。的丝宗另声罪洪水过后,挪亚的子孙解若决敌调跟繁衍了众多后代,虽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却都说同一种语言。后来,他们往东迁移,计划在示拿地方修建一座通天大塔。
但上帝不喜欢他们的目的和作法,巴别通天塔,油画1563年将们集左协据换磁创红新,勃鲁盖尔于是,在塔快要建成时,变乱了他们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无法见巴境介见脚刚交流,塔也就不能再修建下去。后来,这些人散居世界各岁能呢局随矛刘今载客地,各说各的方言,从此,人类的语言不再统一。便可犯训热频蛋造塔的地方名叫巴别件,希伯来文的字根是“变乱”的意思,也有的学者认为它在巴比伦语中意为神之门。
相关内容解释
据犹太人的《圣经》记载:大洪水劫后,天上出现了第一道彩虹,上帝走过来说:
“我把彩虹放在云彩中,这就可作我与大地立约的记号,我使云彩遮盖大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我便纪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约;水就不再泛滥,不再毁坏一切有血肉的活物了”,上光员肉怎帝以彩虹与地上的人们定下约定,不再用大洪水毁灭大地。
此后,天下人都讲一样的语言,都有一样的口音。
诺亚的子孙越来越多,遍布地面,于是向东迁移。
在示拿地(古巴比伦此条老早举查世器心孩略附近),他们遇见一片平原,定居下来。
有一天,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知道不会再有诺亚时代的洪水将我们淹死,就像淹死我们祖先那样?“这有彩虹为证甚背象日啊”有人回答道“当我们看到彩虹,就会想起上帝的诺言,说他永远不会再用洪水毁灭世界。”
“但是没左印德弦留学细有理由要把我们的将来以及我圆尔结吧营帝们的子孙的前途寄托在彩虹上垂已权期课析脱试存离马呀”另一个人争辩说“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以免洪水再发生”于是,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
还化器训生句杨组武于是他们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他们又说:“来吧罪,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环今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由于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建成的巴比伦城繁华而美丽,高塔直插云霄,似乎要与天公一比高低。没想到此举惊动了上帝!
17世纪佛兰德斯美术
16世纪发生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以北方联省的胜利—— 荷兰共和国的独立而告终。南部的佛兰德斯却仍然处于西班牙封建专制与天主教会的控制之下。因此,17世纪佛兰德斯的艺术受到追求奢华的宫廷贵族、贵族化的资产阶级和教会团体审美要求的影响,又较多地受到同时期意大利艺术的影响,某些方面在形式风格上流于对后者的因袭模仿。于是在佛兰德斯艺术中发展了一种光彩夺目、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与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艺术的纯朴自然的传统相比,表现出了相当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民族独创性的丧失。与此同时,一些艺术家面对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观众欣赏趣味要求的转变,也在努力探索如何创造一种新的民族绘画风格。
那时,在安特卫普集中了许多颇有影响的艺术家,其中有老扬·勃鲁盖尔(JanBrueghelD A. .,1568—1625),其父为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老彼得·勃鲁盖尔。老扬·勃鲁盖尔于1609年成为阿尔布雷希特大公的宫廷画家。他是佛兰德斯著名的风景画家与静物画家,在风景画方面受父塌缺亲画风的影响;在描绘静物花卉、花环时用笔特别细腻。1615年至1625年的10年间曾与鲁本斯合作。
雅各布·约尔当斯(JacobJordaens1593—1678)于1615年成为安特卫普画家公会的会员,此后开始了一系列独立的艺术活动,后来接受鲁本斯的邀请,与其合作完成过重要的创作任务。如在1634至1635年间,他曾受邀参加了装饰布置佛兰德斯继任执政斐迪南主教亲王入城式的工作;于1637至1638年间,他还参加了为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的狩枝滚猎宫绘制油画的工作。此后,他也曾独自创作过许多作品,直到晚年仍精力充沛。他主要的成就表现在继承并发扬了佛兰德斯风俗画派的传统。《"国王"宴饮》的几幅变体《豆子国王》、《萨提尔在农家做客》1620、《秋天的丰收》1618-1620等都是他最杰出的作品,描写了佛兰德斯的市民生活,充满生活情趣与乐观主义。
《秋天的丰收》
《萨提尔在农家做客》
《豆王的宴饮》1638
《豆王节的欢宴》:约丹斯曾多次重复画这个题材,这可能是因为它最便于将神话内容与风俗画内容结合起来表现,并能更接近佛兰德斯人民的现实生活。“豆王节”是佛兰德斯每年一度的节日,1月6日那天,市民百姓大办宴席,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尽情欢宴。画中人都是画家十分熟悉的社会下层劳动大众,从他们粗放的动作中,可见纯朴善良,他们希望借助节日欢乐,在酣饮中忘记生活的烦恼和苦痛,画中女人和男人一样地享受生活的快乐,整个画面浸沉在尽情欢乐的气氛中。
《豆王节的欢宴》
安东尼·凡·代克(戴克 AnthonisvanDyck,1599—1641)14岁时所绘的《自画像》已表明他是一位早熟的天才;16岁时就开始在自己的绘画工作室独立工作。1617年成为鲁本斯的自由合作者与助手,以后凡·代克在意大利工作了6年之久,形成了自己的肖像画风格。自1632年赴英国直至逝世,一直是英国宫廷与贵族的桂冠肖像画家。虽然凡·代克画过不少宗教画,但他的主要艺术成就还是表现在肖像画方面。其早期肖像画体现出16世纪尼德兰肖像画的传统,比较朴实。后来到意大利、英国画的大批肖像画的主要对象为宫廷贵族、形团搭辩成典雅华丽的风格,人物含蓄的内心活动被真实而深刻地表达出来,对英国肖像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自画像》1614
《画家佛兰斯·史奈德和夫人》(1620-1621):这幅肖像画是夫妇肖像画的典范,当中的主角是凡·代克的朋友。整幅画像中,人物占满了画面,只留下很少的背景空间,使他们就像是突然出现在我们视线中似的。画中两人的手上下交叠在一起,显露出鹣鲽情深;他们的衣着样式严肃,却很阔气,男士的蕾丝花饰、女士胸前的华丽刺绣及大圆形绉领,显出衣着雅致高贵,披风和衣衫的黑色调深浅相间、错落有致;而飘荡在两人间的气氛,甚至渗透到背景中远方的景致里;精准描绘的人物表情,则将观画的人拉进他们谈话的世界里。构图在表面上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背景中的梁柱让人物和背景呈现对称状态。
凡·代克大量运用中间色和灰色,以冲淡鲜艳色彩的浓度。而在黑色衣衫处理上,则使用了蓝灰的明亮色调,以点出衣衫上的褶痕效果;棕色背景上,则直接使用浓厚的白色绘出外翻的蕾丝衣领和袖口;至于额前的头发,乃是先以淡色上彩,当颜料还在潮湿状态时,即以暗色轻轻掠过,这种技法在画中处处可见。
《奥地利主教-王子唐斐南多》:这件作品是凡·代克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画的是菲力普四世的弟弟唐斐南多的半身画像。作品中年轻的王子身着短大衣,脸朝向观赏者,右手持指挥棒,胸前披着将军绶带。在他背后,有一把剑,看起来似乎是他祖父卡洛斯五世在米尔贝格之战中使用的那把。他极尽奢华的服装,无论是在红色与金色的布料上,还是携带的钻石上,都可以显出他的华贵。在浓密的金色头发的衬托下,显出精细的髭须和不起眼的山羊胡,领口间镶着宽宽的白色昂贵花边,将人物的头部与奢华的衣服连接起来。而这件华丽的衣服这正是他在诺德林根之战中战胜瑞典人和其同盟后,于1547年凯旋布鲁塞尔时穿的衣服。凡·代克在这件作品中通过昏暗的背景,华丽的帘幔,准确无误的细节,把人物光亮,华丽,完美的形象展现在观赏者的面前。由于后部空间的黑暗与单调,从而将观看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人物本身,从而使其更加形象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