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想知道一些文学术语

自360问答然主义

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产生太主额报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盛行于七十至八十年代。它发源于法国,尔后,相继在英、德,比利时,意大利,挪威等国流行。文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早在福楼拜,莫泊桑的作品中就已出现,而在龚古尔兄弟、都德的作品宁表现褥最为鲜明突出。但他们都没有提出具体的完整的理论。文艺批评家泰纳(1828–1893)是实证哲学的信徒,又是自然主义理论的倡散镇河衣导者。一八五八年,他在一篇论巴尔扎克的文章中纪,首次阐述了自然主义的含义:文学上的自然主义,就是根据作家对现实的观察按照科学的方法对生活作符合实际的描写。泰纳主张运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解杆他记宣新田止石接白久释文艺现象,研究文艺发展的历史。认为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应当用类似的方法予以研究,对所有的文学流派都应一视同仁,客观对待。左拉继泰纳之后,成为自然主紧调紧跟促独儿跳算义理论的归纳者和鼓吹者。他先后写下的《小说的定义》、(实验小说论)(1880),《文学资料》(188脚棉头值色待误往编常袁1)、《自然主义小说家活财划胶》(1881)等顺断副盐盟玉等,都是后人研究自然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左拉认为,以前的现实主义的作品,不能充分符合现代艺术的要求,决心用新的理论来夯实它。作为这种理论的基础,就是尊重事实和尊重文献。在《自然主义小说家》一文中,他说:"这类报里不要夸张,也不要强调,只要事实,值得称赞的或值得贬黜的事实。作者长育念假起犯眼质石不是一位道德家,而是一位解剖家,他只要说出他在人类的尸体里面发现了什么就诉够了"因此,左拉把自然主义小说的特点归纳为:"生活的正确的重现,排除一切小说性的成份",并且"不能出解停氢倍率养还子察模现伟大的人物形象。

作务案快修远饭家在观察生活时,左拉强调应该用科学的方法。他主张用科学实验去证明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用遗传的道理来阐明一切。在《实验小说论》机婷的中,他说: "为了使我的思想明确,使我的思想具有进龙巴青己又科学性的力量,只要把'小说家'一词换上'医生'一词就行了。……现在我要来证明:假如实验方法,可以引导人们去认识物质生活,那末,实验的方法,也可以引导人们去认识情感和精神生活。这样,他就把小说家和医生的任务等同起来。尽管左拉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发展了现实主义,其实却把现实主义庸俗化了。在十九世纪后期,自然主义思潮在欧洲流行甚广,但单一性的自然主义作家并不很多。在法国,最典型的自然主够金木子然坏续巴法义小说家是龚古尔兄弟。爱德蒙·龚古尔(1822–1896)与其弟于勒·龚古尔(1830-1870)曾合作写了许多小说,宣传自然主义,小说《日尔米尼·拉赛德》(1865)的问世,标志着自然主义真正的开端。这部作品,主要描述一个咖啡馆侍女悲惨的一生。她在当时社会恶劣风气的毒害下,过着放荡,纵酒的秘密生活,最终堕落、死亡。这是以龚古尔兄弟家里的女仆罗斯为原型而写成的真实故事。

欧洲文学从自然主义到象征主义的过程

意识流
??
??意识流手法是西方当代文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是以表现意识的流动为主要内容,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为主要方法而得名的。
??
??虽然"意识流"的名称是一八八四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首次提出来的,意识流小说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在欧美兴起的一种思潮流派,但是在文艺创作中,有意识地用艺术形式表现人们内心的底蕴,表现被压抑的意识或潜意识的作家,并不只是当代的欧美作家。本世纪初,日本人厨川白村曾在《苦闷的象征》中作过系统的阐发。不过厨川白村的艺术论不来自威廉·詹姆士的著作,而是直接生搬硬套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意识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宗师,还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
??应该注意,传统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手法并等于意识流手法。就反映人物的心理这一点说,两者是相同的;但在反映的形式上,两者的差别很大。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只是表现作品内容的一个环节,意识流手法则把意识的流动视为作品内容的主体。一般的心理描写是为了说明、推进故事和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的,意识流手法则把表现人物的意识作为目的。心理描写是从人物意识的实际中抽取一点,并且它往往是理智的意识,意识流手法则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全部实际,其中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潜意识、下意识和幻觉等。一般的心事描写往往内心独白或意识的亮相。作者用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主观与客观的界限,将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镜头广阔自由地驰骋、辐射出来,不露作者描述的痕迹。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运用的是心理描写手法;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采用的则是典型的意识流手法。因此,我们不能把一般的心理描写或写梦幻的题材,一概称为意识流手法。
??
??意识流小说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只存在二十多年,它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仅是昙花一现,早已被历史所淘汰,但是意识流手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从总体上说,意识流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但其中也有某些合理的成分。在某种情况下,人的意识活动的确是连绵不断、纷乱混杂的。诸如心潮起伏、感慨万端、心烦意乱,这种种情景,如按照传统的心理描写手法,很难描绘得活灵活现,然而运用意识流手法却能显其之长,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创作手法上的一种创新。不承认这一点,就不能全面解释:为什么西方现代派作家会普遍吸收和运用意识流的某些手法,为什么我国文学家也会借鉴意识流手法。
??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最初起于诗坛,后来渐及小说、戏剧,主要流行于英国。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耽美主义"或"美的至上主义"。

唯美主义思潮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他说:"美的东西就是永久的欢乐。"法国作家戈蒂耶是由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过渡的作家。他反对艺术的功利主义,主张纯艺术,追求形式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戈蒂耶成了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认为,文艺批评家的职责不在于掌握知识,罗列材料,以满足正确的美的定义,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中探讨得到的快感和乐趣,这才是审美批评的根本。莫理思认为,改造社会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艺术化不可。任何文明社会,假如不能对它的成员提供这种环境,那么世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再加上英国诗坛中拉斐尔前派的主要代表罗塞蒂(1828-1882)以及史文朋(1837-1909)等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唯美主义的真正代表是奥斯卡·王尔德(1856-1900),他是唯美主义创作的实践者,又是唯美主义理论的鼓吹者。

就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说,王尔德认为,艺术应该超脱现实,游离人生。"现实的事件都是艺术之敌。一切艺术的坏处都是从实感产生。自然就是明白,明白就不是艺术。"一切拙劣的艺术都是从复归自然的描写和客观地描述人生而产生的。因此,认为凡是"回到生活和自然"的艺术都是坏的,艺术越远离现实、超脱现实越妙?唯一美的事物,就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

就艺术对生活的作用而言,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再现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艺术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镜子,生活仅仅是艺术的学生,艺术是至高无上的。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的客观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观点,陷入了本末倒置的认识论。

从文艺创作的目的性上说,他鼓吹"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艺术有独立的生命,正如思想有独立的生活一样"。

不言而喻,王尔德散布的这些文艺思想是极其荒谬的。他颠倒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搞乱了人们的认识路线,企图诱导作家钻进资产阶级艺术"象牙之塔",以挽救资产阶级必然没落的命运。

小说《杜莲格莱的画像》是王尔德的代表作,也是唯美主义的旨在说明人生是艺术的模仿,破坏了艺术,人的生命就不存在了。

唯美主义思潮对我国文坛颇有影响。本世纪三十年代,它曾流入我国,"新月派"文人徐志摩的诗,就明显地存在美唯美主义色彩,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所严厉痛斥。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一般指创作方法,表达令人难以捉摸的幻觉,其内容则是神秘主义。作家所要阐述的不是现实的客观世界,而是个人主观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来自象征一词,它在希腊文中的原义,是"把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中的一端,以表示衔接"的信物,后来逐渐演变为"以一种形式当作概念的习惯的代表"。象征自古有之,它是联想的一种方式,即把眼前所见的事物,与以往所感受过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新的意境。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象征主义最先出现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主要表现于诗歌创作领域。法国的象征派诗人以马拉尔美(1842–1898)、魏尔估(1844–1896)、韩波(185d–1891)三人为代表。在戏剧方面,以比利时的剧作家梅特林克(1862–1949)为代表。

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象征主义向英,美、德,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传播,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它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从内容上说,象征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时间上说,象征主义又有前期与后期之别。前期的象征主义,主要指巴黎公社失败后,即十九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在欧洲流行的思潮,后期的象征主义,是指本世纪二十年代,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象征主义再度崛起,席卷欧美,达到它的高峰。有人将后期象征主义归属于现代派范畴。一八八六年,法国诗人儒勒·莫雷阿(1856–1910)在巴黎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与此同时,马拉尔美撰写了《前言》,勒内·吉尔发表了《声调沦》。这三篇论文既奠定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础,也是后人研究象征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

象征主义者认为,文学艺术所应表达的不是现实生活,而是意识所不能达到的超时间、超空间,超物质、超感觉的"另一世界",这种超感觉的事物,只有通过象征才能表达出来。他们认为,现实黑暗无常,虚幻痛苦,只有"另一世界"才是真、善、美。是用恍恍惚惚、半隐半现的景物来暗示另一世界,而象征就是沟通这两个世界的媒介。如咏乌鸦代表命运,象征灵魂的黑暗,以虹象征光明,黑象征悲哀,自象征纯洁,黄象征权威,等等。这些象征意义,是事物、词语所固有的特性,为人们所热知。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其象征性往往不是事物、词语所固有的属性,而是人为的主观赋予的特性,如以大雨象征天主,圣杯象征神力等,其意义也就令人费解。同样一种事物,同样一首诗往往可以作出不同的多种解释。

象征主义的诗歌是以暗示和联想为基础的文艺创作。它不同于浪漫主义诗歌,反对直接抒情,主张间接抒情,也不同于现实主义的诗作,反对对事物作客观的具体的描绘,它把人们的视线从外部的物质世界引向内部的精神世界。如何表达这种内部的精神世界呢?主要靠象征性的暗示,即暗示主题,暗示事物,暗示感情。十样东西,只说三样,留下七样,由读者的感官去推想,或者只说一事一物,由读者联想出无穷无尽的事物。这样,读者仿佛一半在读诗,一半在进行创作,从中得到乐趣。象征派的涛歌极力避免一般性的描述,尤忌赤裸裸的说教。

象征派的诗歌要求具有形象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统一性。象征主义者认为,写诗如同作曲一样,文字就是音符,要求诗篇产生交响乐般的艺术效果。韩波曾作了一首十四行诗,分别给元音字母定了色,"A是黑,E是白,I是红,U是绿,O是蓝"。有人还从乐器的种类上联想出音与色的关系,说竖琴是白的,四弦琴是青的,横笛是黄的,风琴是黑的。这种色与音的交错,打破了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界限,使诗歌、音乐,绘画混在一起。这样的诗,才被认为是上乘之作。

象征派主张自由诗体,倡导不定形的散文诗。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固有的缀音押韵的格律,而由语言本身的音乐性来代替,以表达刹那间的印象或情调。象征主义者认为,刹那间的印象或情调是不可捉摸的,要传达出这种情调,用语言是不可能的,用诗歌的格律也无济于事,只有用言语音响本身来麦达,而不是由词汇语意宋体现,因而反对修辞,废弃请行形式的约束,主张根据诗人思想感情表达上的需要,灵活安排音步、顿挫和韵脚;这就导致现代自由诗体的出现。因此,诗体格律的自由化,是象征派的重大特色,也是对现代诗歌的一大贡献。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中编(第三章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考点】

一:世纪末出现的三个文学流派: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前期象征主义。 

1.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产生于批判现实主义之中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19世纪下半叶至20 世纪初在法国兴起,。在70—80年代达到盛期。然后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其特点是第一,强调写真实,再现自然,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重典型化。第二,强调客观性,要求作家不介入,不作价值评判,只做解剖家。第三突出科学性即自然法则,认为人的性格、欲望、行为都受制于生物规律,尤其是遗传规律。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左拉和贡古尔兄弟。 

2.唯美主义: 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一种形式主义文艺思潮,最初产生于绘画领域,后来扩展到诗歌、小说、戏剧领域。这些艺术家反对浪漫主义的情绪外露诗风,也不满现实主义的真实化倾向,明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走进艺术的“象牙之塔”。代表作家有佩特,王尔德等人。 

3.象征主义: 从浪漫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派别,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出现于1886年 。年轻诗人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者”来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这份宣言标志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 在西欧的文学史上,19世纪后期的象征主义称前期象征主义,以与20世纪的象征主义相区别。象征主义重视借助外在具体事物表达内心感受,注重联想、暗示,谈唤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感”手法。代表诗人有兰波、魏尔伦、马拉美。

事实上,在此之前,象征主义作为新的创作方法,早在浪漫主义盛行的时期已经萌芽。许多浪漫主义诗人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暗示多于解释,含蓄多于畅尽的发挥。象征主义的先驱波德莱尔和马拉梅、兰波、魏尔兰等象征主义名家就已经发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作品。象征主义重新回到以抒写个人感情为重点的老路。但它抒写个人情怀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大异其趣。它抒写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表层的喜怒哀乐,而是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或者如马拉梅所说,表现隐藏在普通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为此,象征主义对于诗的语言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含闭凯。对于日常用的字和词加以特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组合,使之发生新的含义。

象征主义者反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者如实地描写客观现实。他们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虚幻而痛苦的,只有隐匿在背后的内在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暗示和象征来隐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1886~1891年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昌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马拉梅的《诗与散文》、拉弗格的《善意之花》态配和昂利·德·雷尼耶的《插曲》等。象征主义的三位主将是马拉梅、魏尔伦 和兰波。《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先驱(鼻祖)。1891年,莫雷亚斯首先宣布脱离象征派,许多象征派诗人也纷纷向自己选择的方向发展,不再遵循共同的象征主义艺术标准,象征 主义流派从此解体。但是,象征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和艺术风格,影响却非常深远。 

二: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特点 

1.自然主义的特点 

自然主义在思想上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的深刻影响。它的哲学基础是孔德(1798— 1857)的实证主义。实证一词即“实在”、“确定”、“精确”的意思。自然主义的产生存在一条明显的发展轨迹,它是现实主义的一种演变。 自然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是:第一,它继承19世纪上半叶巴尔扎克、司汤达以及福楼拜的现实主义观点,将写真实和客观性视为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他们认为“不要夸张,也不要强调,只要事实”。这是对福楼拜详细占有材料和客观地对待描写对象的发展。

第二,自然主义接受了巴尔扎克描写一段历史时期,反映整个社会的成功经验。《卢贡·马卡尔 家族》描写了第二帝国(1851—1870)从建立到崩溃的整个过程。但是,左拉不去发掘事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源,这就束缚他去探索社会历史原因,了解事物的本质,因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不如前期现实主义。

第三,机械地将自然科学的理论搬到文学创作中,从生理角度去表现人,特别是以当时遗传学的观点去理解促使人行动的原因。左拉认为“应当像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研究非生物及生理学家研究生物那样,去研究性格、感情、人类和社会现象”,实验小说是“以生理学为根据,去研究最复杂、最微妙的器官,处理的是作为人和社会成员的人的最高级行为”。

自然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是:第一、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排斥虚幻的想象,从而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

第二、擅长描写群众场面,注重群体的写照,逐渐忽略典型的创造,或者说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精神变态心理。

第三、开始淡化情节,不去追求戏剧性的曲折变化,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龚古尔兄弟的小说已经“没有波折,没有情节”,这是为了“改变读者的文学趣味”。 自然主义对20世纪现代派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2.前期象征派的思想艺术特点

第一、大量描写城市中的丑恶现象,在艺术上则是化丑为美,丑中见美。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美丑对照,而象征派则集中描写丑;浪漫派笔下的丑具有美的内涵,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具有心灵美,而象征派笔下的丑是实在的丑,它只作为艺术形象才具有美感。

第二、注重挖掘人的精神世界,在艺术上则以具体意象去反映抽象事物,并升华为哲理;它注意到语言的某种结合能产生巨大的效果,这就是运用通感和象征手法。

第三、追求诗歌的音乐效果,诗画结合,在语言和韵律上精益求精,在诗歌形式上追求简练精粹、工整优雅。魏伦提出“音乐是诗歌的首要原则”,他的诗歌注重迭韵、音步、诗行字数、音节和谐、韵律多变,尽量发掘诗歌的内在节奏美。他的诗还注意与绘画的结合。 

三:左拉和《卢贡·马卡尔家族》 

《卢贡—马卡尔家族》是法国作家左拉的一部包括20部长篇小说的庞大作品。这部巨著以女主人公阿·福格为中心,从她两次结婚所生的后代来证明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它的题材非常广泛, 涉及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出场人物有1200多个。虽 然自然主义的理论影响了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但作者还是成功地描写了19世纪后期法国社会的生活画面。

这部巨著在于描写“第二帝国的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是描绘法兰西第二帝国的一部编年史似的历史画卷。

从自然史的角度看,描写了一系列遗传性的疾病。 社会史是这套小说的实际内容。第二帝国的存在时间是从1851年至1870年,即从拿破仑第三发动政变起,至色当战役全军覆没、第二帝国崩溃为止,左拉以一个家族为线索,它的盛衰与历史紧密 相连。是继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之后另一法语小说大系,20部长篇小说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约1200个人物跃然其中,血缘关系是联系主要人物的纽带。这部小说以卢贡 -马卡尔家族前后五代人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宛然一套第二帝国社会的百科全书,题材之广泛,几乎涉及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的方方面面,其中涉及到大量法国上流社会、工商金融界的黑暗与腐败。 20部小说在艺术成就上是参差不齐的。左拉把文学创作和科学实验等同起来,不免忽略了文学创作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左拉第一次将自然科学和医学引入文学表现领域,极大的拓展了文学的内涵和技巧的丰富性。其中重要的有《娜娜》、《萌芽》、《金钱》、《崩溃》、《巴斯卡医师》。 

四: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创作 

1.小说题材分类:  

(1)描写普法战争,歌颂人民爱国精神的作品:《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隆老爹》和《两个朋友》等。 

(2)描写资产阶级虚荣、势利、揭露拜金主义的作品:《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勋章到手了》、《遗产》。 

(3)描写下层社会痛苦贫困生活的作品:《穷鬼》、《流浪儿》、《海港》。《一个女雇工的故事》、《西蒙的爸爸》等 

(4)怪诞的故事:《剥皮的手》、《划船 》和《恐惧》等。 

(5)爱情婚姻家庭生活。 

2.艺术特色:

莫泊桑短篇小说特点: (1)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件、人物中发掘具有一深刻意义的主题。 (2)善于以大量真实生动、准确传神的细节描写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3)构思精巧、布局严谨,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 (4)文笔优美流畅,语言明快富有表现力。

五:波德莱尔《恶之花》

一、艺术观。  

1.以丑为美,化丑为美. 

2.提出“通感”理论 

3.用象征的手法去表现通感 

4.力图解放诗歌的形式。关注散文诗这种形式,他认为散文诗是介于诗歌与小说之间,能将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与小说的反映真实的自由结合起来,兼有两者之长。

二、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的分析:

《恶之花》是一部“为法国文学带来颤栗的一本书。” 1.诗歌结构:由六部分组成:(序诗;忧郁与理想;巴黎写景;酒;恶之花;叛逆;死亡。) 2.主题寓意:阴暗丑陋的都市生活描绘,表达对现实的厌倦、否定,以降生开始,以对死亡呼唤的结尾表达颓废的世界末日心理和忧郁的人生主题。 3.内容: (1)诗人第一次将大都市的生活带进了诗歌王国。 (2)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剧命运。 4.艺术特色: (1)通感手法小运用。 (2)象征和隐喻手法的运用。 (3)语言精粹。

2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