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油画构图方式及作品赏析论文

浅谈油画中构图与色彩的魅力

浅谈油画中构图与色彩的魅力   摘 要:我通过创作《郊外的田垅》来阐述自己对油画中构图与色彩的想法和理解。在创作过程中我的论文始终围绕创作进行,详细记录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最终使得论文与创作达到文图合一的效果。   关键词:油画的构图 色彩 文图合一   一、创作初期的选题   偶然一次机会我在系办公楼看到位于楼后面那一片农家菜园时,它立刻给予我的那种惊奇感,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风景很不错,看着它就觉得眼前俨然就是一副天然的油画画面。于是我就有了将它用油画的方式把自己对它的感觉画下来的冲动。   这片郊外的风景让我联想到梵高风景油画中的某些感觉,因为很钟情于梵高绘画的构图与色彩,以及他所运用的油画语言,笔触本身饱含的生命力、油彩的厚度与明显分开的线条、强烈的色彩对比,表达着大自然那无穷的生命力。所以我决定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梵高的关于在油画中构图与色彩某些方面的技法来完成我的毕业创作。   二、创作中期画面构图的设置与色彩的运用    1.创作中画面构图的设置   构图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置合理与否关系到整个画面的效果。我采用的是方形构图法,简单、平凡但是又力图不失情趣,因为我将画面分割成简单的几何图形,加上曲线形的笔触处理,使得画面效果不至于呆板。比如树木的表达,运用线条按照树木生长的趋势表达出来,突出它们繁茂的精神面貌。规划在几何图形里的地面植物则是利用蜿蜒的线条表现它们的整体倾向性。从而让树木的笔势与地面植物的笔势形成对比。在构图视点的最远处即天地衔接处处理则是设置了高低不一的房屋,利用它们的曲线来打破直线形的地平线,增加画面的纵深感。   2.创作中色彩运用方面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   创作过程的初期,我面对着‘郊外的田垅’渐渐进入绘画状态,可是在绘画过程中慢慢地我感觉我已经不知道自己正在走向何方了。也许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绘画激情已经倦怠了。眼下我所画出来的东西已经距离我最初的激情的想法相去甚远了,色彩沉郁、暗淡,非是我原来想要的了。而且我发现绘画过程中使用的色彩又情不自禁地跑到了平时惯于运用灰暗色彩的道路上去了。在指导老师向我指出色彩倾向不明显、局限于惯用色彩时,我决定暂时停笔,使自己平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最初绘画的动机和目的,寻找走出这种色彩晦暗的方法。   接下来我舍弃了直接面对‘郊外的'田垅’,即我把它放进我的内心加以印象化,凭借记忆施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自然舒畅的笔触,籍由个人画笔笔触本身所带有的生命力、使用的油彩的厚度与或明显或隐去的线条,使得整幅画沉浸在我的主观下的色调之中,一改先前沉郁、暗淡的色彩,最终使得明丽、快乐的色彩出现在我的画布上。而且,我发现自己以前不常用的普兰、深 褐 色颜料可以使得画面更成熟、更深沉,比如在我的创作中树干、路坡等蓝调的运用;另外,我把一种颜料和紫罗兰或其他紫色混合,只要那颜色里有一点黄色,就会产生黄色的更为强烈的效果,比如在画面中距离视线最近处的黄调的运用。如此整体画面开始变得明朗化,色彩的表现范围也扩大了。色彩明快,以及他们之间的呼应关系也渐渐细腻起来。   3.创作中的细节刻画   曾经,在我的绘画中,我总是尝试着用色彩来表达我所谓的空间、透视等原则的意义,因为对于我来说,只有表达出淋漓尽致的色彩的魅力才能将内心的心绪传达出来。色彩的最大魅力在于对比,非是用黑色与白色的对比性,反之,是用色彩之真正内在的感觉。因为我要画我真正有“感觉”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甚至有可能当我去表现的时候仍旧不能不将我所知道的一切统统予以忘掉,这样才能真正、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心中的大自然。比如在我的画面中树木的细节刻画上,我利用笔触旋转的动势,结合树木本身结构所具有的生长趋势,画出像黑色火焰般树的枝干的力量感,较大笔触表达绿色质地的树叶蜷曲着,加上树叶的最外层面用较高色调的粉绿色直接描绘,使其犹如沐浴在阳光地带中。泉涌着的白云与湛蓝的天空所构成的厚重感自天际压迫过来,来加强画面的纵深感,突出表现空气的流动性,使平面的空间在它们表现力的作用下变得更加有深度。地面上金黄色与粉绿色起伏着的植物,藉由笔触本身的生命力来表达它们那种摇动着、蜷曲着的生长面貌,暖色与冷色的对比、轻重与形状的对比,不但使得我的画面形成结实的构图,而且统一着整个画面,从而使得整个画面中的事物呈现着一种生命力的动势感。之前我总是深思着我要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表达我画面中的事物,毕竟人的情绪在一段时间内并非都是那么稳定和易于用理智驾驭,经过我这次静心刻画一个个细节时发现,让自己真正进入画面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即内心与对象达到真正情感的融合。这关系到画面中事物的结构与色彩的表达,也不如说是情感的表达。   三、创作后期的所得   绘画里面有两件重要的事:一个是视觉,一个是心灵。但此两者在绘画中却必须要调和一致才行,所以作为绘画者,一方面要用自己的视觉来观看自然,另一方面,要用自己的心灵的逻辑来统驭个人的感觉。这样才能将此二者和谐地的表现出来,以达到自己所要表达的目的。我通过创作《郊外的田垅》来阐述自己对油画中构图与色彩的想法和理解。在创作过程中我的论文始终围绕创作进行,详细记录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最终使得论文与创作达到文图合一的效果。   创作过程结束了,但是这个过程给予我所得的快乐挥之不去,在这里有段我个人很喜欢的话,也算是对我创作时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最好诠释。梵高关于“艺术家的命运”的话:“人跟自然格斗不是简单的事情,我虽然无法知道自己未来的成功,但唯一确定的是,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假如空白的画布笑你没有精神的时候,跑上去提起笔大胆地画下去。空白的画布好像会对你说:你什么都不懂。你们不知道那空白的画布多么令人失去斗志,许多的画家都很怕空白的画布,可是一方面,空白的画布是怕毅然面对画布的真热情的画家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话语给予了我个人时有的无奈之下所面临的毫无生机的画面时以莫大的勇气和信念。通过毕业作品《郊外的田垅》,使我渐渐明白了:起初努力描 摹 的自然都是劳而无功,所画的一切都不对头,当我平静下来,凭借自己的调色板进行创造性的描绘时,自然反而顺从起来了,并随着我的笔触渐渐出现在我的画布之上。当同学看到我的创作画面还以为我是臆想出来时,我只能回答他们说,“不是的,是凭借我的记忆”。这种对油画中构图与色彩的自觉的喜悦的获得确实是我以前所不曾有的。


油画系毕业论文应该怎样联系自己的作品写?

  我们置身于绘画艺术的历史长廊,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在折服于他们精湛的技艺同时更惊叹艺术长河映提克间困的博大,为我们呈现出精彩的艺术瑰宝。不同时代的艺术都以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展现在世人面前。  油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外来360问答画种,诞生在重科学、重自然、以写实为主倒父根衡要表现手法的欧洲,一开始就给其带上了写实的神秘面纱。让后人为之不断探索,如三度空间的立体观责年木操念、明暗的造型体系与条件色的色彩关系。正因为这种写实油画手法的运用,使油画比中国画更具有真实性。几百年来油画大师林立、放出耀眼的光辉,不能不说这与油画本身有很大的关系,从而使其成为屹立于世界艺术,无论从时间或空间上来说都是广泛传播的大画种。  纵观历史可知油画是在欧洲起源发展的。“油画”这个名称以清楚的告诉我们,他是采用油性物质作为黏着颜料的媒介,在布、纸、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艺术形象的绘画。油画是从15世纪以前蜡画法、蛋胶画法上逐渐地发展起来的。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是油画的奠基人。凡•爱克兄弟完成了以胶为介质向油为介质的转换。他们在前人尝试用油争每继喜老控施亮必老溶解颜料的基础上,用亚麻油和核桃油作为调和剂作画,作画时运笔流畅并能反复覆盖修改,干透后的颜料附着力强,色泽鲜艳,不易剥落和退色。新材料和新技值四翻季皮离谓吃列请法的运用很快流传全欧洲。因此这是油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我们所欣赏到的油画最初起源是服务于宗教,许卫础陈情物是宗教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河绍发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绘画艺术也因此成为奴婢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图画的圣外某福文丝经”为基督教服务。这时期比较有名的是非写实性的宗教题材。  15世纪的欧洲费点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除伤济纪赵体承非沿备坏的产生,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飞跃,人文主义思想出于对宗教的批判,有着想权算关注社会现实的积极要求,新兴的社会崇尚自然、科学,于是艺术也就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自然出发体现出了艺术的世俗化,什永小德怕草调木设环许多著名画家为逐渐摆脱单一的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的创作,开始对当时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物品进行观察和直接描绘,使宗烈抓分教题材的作品含带明显的现实世俗因素,有的画家完全描绘现可皇杀块端皮实生活的实景。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继承了希腊、罗马的艺术观念,即不仅资存足可创次月杂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实,还要揭示出事件或事置细识补二陈甲量动实的前因后果,于是形成了注重构思典型情节和塑语小质志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法。与此同时,画家还分别探索解剖学、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运用、画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学原理。人体解剖学的运用使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实般 准确的比例、形体、结构关系;焦点透视法的建立使绘 画通过构图形成幻觉的深度空间,画中的景物与现实中 定向的瞬间视觉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画中的物象统一在一个主要光源发出的光线下,形成由近及远的清晰层次。人文主义的艺术主题与追求写实的造型观念在其他画种中所以不能完善,是因为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油画工具材料性能正适于将二者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古典油画 成为经长期制作的、高度写实的面貌。文艺复兴三杰他们结合了科学研究的成果,把解剖学、透视学和光学的原理应用于绘画中,他们的作品具有坚实的素描基础,准确的线条透视,严谨的形体结构,丰富的明暗层次,使作品中的人物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17世纪是欧洲古典油画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地区、 国家的画家依据自己生活的社会背景、民族气质,在油 画语言上进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画的种类按题材划 分为历史画、宗教故事画、团体肖像、个人肖像、风景 画、静物画、风俗画等。油画技法也日臻丰富,并形成 了各国、各地区的学派。  17世纪的一部分油画强调了油画的光感,运用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厚薄层次对比进行光感的创造,形成画面戏剧性气氛。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打破了他之前油画中有序和谐的光感效果,他强化画面上明暗的对比,往往用画面背景平面的大片暗部衬托前景明亮的人物,令人感到画中光线耀眼。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将景物处理成处在斑驳的光影之下,他不是从明暗两大体面,而是从间断错落的明暗分布进行造型,色彩的冷暖也形成间断的连续变化,用笔凝重,色彩层面在挤压中互相渗化,画面给人扑朔迷离的效果,有的甚至充盈着神秘与不安的气氛。荷兰画家伦勃朗也把画中的光感作为表现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手段,他所作大量的人物肖像中,人物都处在大块暗部的笼罩中,唯表现神情的脸、手等重要部分显出鲜明的亮度。他运用沉着的颜色在暗部多层薄涂,使暗部显得深邃,画亮部则用厚涂和画刀堆色法,造成厚重的体量感。  同时期,笔触的运用也被许多画家侧重探索。笔触是带有颜料的油画笔在画布上运动的痕迹,早期油画全幅各部分颜料层厚薄比较一致,运笔力度均匀,几乎不显露出笔触。17世纪的画家注意到笔触的运动受创作时心境和情感律动的驱使,画家在作画时能产生控制笔触动势的情感,笔触的轻、重、缓、急和运动方向不仅使被塑造的形象显出生动感,笔触自身也具有艺术表现力。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众多的巨幅作品中运用饱蘸稀薄明亮颜色的大笔涂绘,依照人物的形体运笔,留下自由奔放、多呈曲线的笔触,造成了体态的强烈动势和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冲突。荷兰画家哈尔斯则运用轻快、灵活的笔触描绘肖像,使肖像具有人物神采未消的生动感,与他偏于表现豪迈、乐观的人物相辅相成。另一个荷兰画家维米尔善于用珍珠般细碎的、圆润的笔触描绘处在室内的人物,使画面产生宁静、温暖的气氛。  从18世纪开始,油画艺术也同样在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元因素的冲击下,有了翻天覆地、摧枯拉朽的变化。更多的流派、更多的思维、更丰富的创作、更深刻且影响更广的理论,激扬、解构、反叛,争奇斗艳、百花齐放。  19世纪法国是欧洲美术的中心,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摇篮,在意识形态方面也表现得十分活跃。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法国的美术也在大的文艺思潮中,不断出现新的风格和流派,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直至后印象主义。  油画的发展在19世纪有了新的趋向,主要是油画色彩的变革。英国画家康斯特布尔最早直接用油画在室外写生,获得丰富的色彩感受,他在局部用细小笔触并置颜色,使之混合成较鲜明的色块,画面较古典的褐色调子明亮得多。色彩的补色——色轮两极的颜色在并置时能互相提高明度和强度的原理,是在后来被科学认识的,但康斯特布尔凭借对自然的观察感性地获得了补色原理,并在实践中部分地运用。他的作品启发了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义思想支配创作,根据当时的历史事件创作大幅主题画。他将补色关系更多地运用于创作的色彩表现,运用活跃的笔触,在画面的许多部位形成色彩的对比,增强了色彩的明亮度和华丽感,形成了震动当时画坛的风格。法国巴比松画派的许多画家在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进行风景写生,认识到景物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色调对于体现时间、环境、气氛,烘托艺术主题,构成画面意境与情调的重大意义。他们大量的风景创作画出了大自然风、雨、晨、暮等特定的色彩气氛。  在此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印象主义是欧洲油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自文艺复兴时期逐步形成的再现自然的写实手法到印象主义画派,可以说是发展到了高峰。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运用方面作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贡献。他们吸收了光学和染色化学的成果,以光色混合原理解决油画的色彩问题。莫奈、西斯莱等画家捕捉外光景物表面光线变化给人的色彩瞬间印象,用细碎笔触的厚涂法将对比色并置,他们认识到暗部或阴影并非黑色的浓淡变化,改变了用调和过的单一色彩画暗部的传统作法,在暗部和阴影部位也用色点并置。由于视觉生理的作用,并置的色点在一定距离外看去是透明的、有冷暖倾向的色块,并形成微妙的过渡。印象主义淡化了景物的体积感,强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线条形成空间距离感,而依据色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间。印象主义的作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鲜明与生动,也表明色彩既有综合的、也有纯粹的表现力。  19世纪的欧洲油画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流派,虽主要体现在艺术主题和内容上,但油画技法也相应各具面貌。如新古典主义注重油画中物象造型的严谨与坚实感,符合古典传统的造型法则;浪漫主义围绕悲剧的主题,力求以色彩、笔触因素和构图中运动式线条创造画中情节的紧张感;拉斐尔前派注重对画中人物心理情绪的表达,较多画面以青、紫、绿调子构成感伤的、静寂的意境……。虽然近代油画的面貌已经比较丰富,但都具有写实的整体特征,它们共同表现为:一幅油画是艺术形式的统一体,色彩的主调统一着画面各局部的颜色,局部色彩在过渡的渐变中互相形成和谐的关系,不存在孤立的色块;笔触基本上是为塑造形象而运用,显露的程度有限,并统一在或曲长、或短促的某种有序倾向中;被描绘的物象统一在中心焦点的构图中,形成与真实视域同构的效果。  从19世纪末叶开始,西方油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油画比较狭窄的艺术功能和一体化的写实手法已经达到自身体系的高度饱和,因而在哲学观念、艺术观念的变革中趋于解体。油画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为艺术创造原则,艺术家自由构造的油画艺术形象被视为新的真实。艺术家不再通过油画形式如实描绘自然,而将油画形式作为表现自己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构造作品。印象派之后的三位画家率先离弃了传统油画模式。塞尚探研用几何形构成艺术形象,创造出画面是一个富有自身秩序的世界。他们的作品成为油画面貌剧变的标志。  在20世纪是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和流派纷呈的时代。这些新思潮和流派主张与传统美术彻底决裂,强调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表现、独创性,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由不同的艺术观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制约艺术形式呈现多种倾向,传统油画技法中的某方面因素往往作为艺术观念的形式体现被强化,甚至被推向极端,油画形式语言受到高度重视。现代主义风格首先在野兽主义绘画中出现,例如:忽视色彩而主要作形体自由构造的立体主义;注重色彩强烈状态中均衡效果;随后出现的风格包括:通过色彩和笔触的无序使用表现扭曲心理的表现主义;纯粹以色彩的点、线、面构成画面的抽象主义;以及将颜料随意甩、泼、垂滴于画布上的抽象表现主义等。近百年来西方现代油画流派纷繁,相继更替,只要以油画工具材料为造型媒介,艺术家可以创造任意的油画面貌。  20世纪50年代以后,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美术又登上了美术的舞台。它即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延续,又形成了一些与之不同的特点。此外,在整个20世纪,现实主义美术一直保持着不衰的活力。



48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