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洛可
B
研究報告,中國和法國服裝!!!!!!
寓意,形體可以兼得
——關于在創作實踐中如何吸收中外服裝史的經驗啓示的論文
從伏羲氏化蠶絲爲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亞麻織物制作圍裙以及蘇美爾人采用羊毛織物包纏在人體上,形成服裝開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裝的發展曆程,風貌形态将會有着千差萬别的不同。
中西服裝文化之間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中國服裝文化是一種單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與中國的巫觋和禮樂文化有密切的聯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濃厚的社會政治倫理傾向。在其發展進程中,因襲、守舊,繼承性與連續性遠大于變異性與創新性。西方服裝文化是一種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将服裝視作一門特殊的人體藝術,注重形式,認爲形式即内容。在其發展過程中,時代特征明顯,風格變化昭然。變異與創新性遠大于繼承與連續性。
以中國爲代表的東方服裝文化深受傳統東方文化的影響。強調線形和紋飾的抽象寓意表達,透露出一種含蓄美。林語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領悟,他說:“中裝與西裝在哲學上的不同之點就是,後者已在顯出人體的線形,而前者在意遮隐之。”這使得中裝與西裝的直觀靜态之美産生了根本上的差别。追本溯源,西洋服裝從誕生之日起就沖滿了激進的思想與吸收外來文化的大度,所以說西方服裝文化是一種多源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受當時的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的影響至深,其審美視覺曆來重視立體的造型。在西方的服裝史上,13世紀初期就已确立了立體三維的裁剪方法。而三維裁剪的發明和運用成爲了東西方服裝的分水嶺,從此,西方服裝變得立體,外形變得富于變化,同時盡可能得讓造型體現體形美。而以中國爲代表的東方文化以含蓄爲美,以朦胧隐約,藏而不露給人委婉含蓄的審美感受,通過款式,布局,色彩,線條給人整體的和諧之美,大量采用刺繡,飄帶,圖案和其他的裝飾手法,表達豐富的寓意與想象。可以說中國人對服飾重裝飾之美,講究與環境和諧;西方人對服裝造型之美,講究與環境對比。東方服飾重“意”,西方服飾重“形”;東方表達含蓄,西方表達鮮明。東西方服飾完全是兩種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飾文化特色的風格形成與民族風俗,曆史文化的淵源有着緊密地聯系。可見服裝是一種文化,中西服裝文化由于發生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不同,在發展的過程中曆史積澱的内容不同,中西服裝文化之間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别。
但在服裝發展曆史的漫漫長河中,我們時不時地會看到東西方服裝風格的融合,而這種融合往往會綻放出一種奪目的光芒,乃至影響到整個社會。時至今日,東西方服裝風格融合的實例仍屢見不鮮。
“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得來自遙遠東方中國的精美絲綢傳入了古羅馬,這讓古羅馬的貴族愛不釋手,貴婦們更是不惜花費昂貴的價格來達到自己追求時尚的目的。歐洲中世紀的拜占庭式服裝,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風格,同時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繡圖案,以絲綢爲貴,爲尚。中國的陶瓷和園林藝術深深影響了18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洛可可。那玲珑剔透,華麗雕琢的瓷器和園林建築迎合了法國宮廷的審美情竈鍵趣,被吸收融會于法國的藝術乃至歐洲判畝的藝術中。尤其是中國陶瓷上的精描繪畫,鑲金嵌銀,極盡曲線繞轉之美的裝飾,直接影響了洛可可藝術風格。這種風格不僅體現服裝上,還體現在了建築,繪畫等藝術門類上。
1910年,俄國芭隐沖巧蕾舞團在巴黎的公演引發轟動,其色彩瑰麗,外形新穎的芭蕾舞衣,爲服裝設計開創了新局面。從而歐洲形成了一股東方熱潮,設計師紛紛将中國,日本,俄羅斯和印度的設計特色與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披垂式風格熔于一爐,創造出了美不勝收的各式服裝。
上世紀60年,時裝設計大師伊夫.聖.洛朗(Yves Saint Laurant)發表了“中國風”系列。涉及靈感來自清代官府中的涼帽和馬褂。70年代,東西方服飾文化進一步互相撞擊,互相融合,高級時裝一統天下的時代宣告結束,時裝朝着更加民主化,大衆化,多樣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日本設計大師高田賢三,三宅一生運用東方傳統服裝的平面裁剪,設計出不強調合體的曲線的寬松肥大的服裝。這種非構築式設計,與西方的構築式窄衣結構截然不同,但在當時反體制思潮和石油沖擊的大背景下,爲世人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抓住了消費的新契機。他們的設計很快廣爲流傳,兩位來自東方日本的時裝大師從此登上巴黎時裝乃至世界時裝的舞台。
而就在去年,身着/2005秋冬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高級成衣的模特伴随着中國電影《花樣年華》的背景音樂緩緩走來。各色鮮豔的仿旗袍式立領墊肩緞質套裝、用蝴蝶系着盤扣子旗袍套長褲、龍紋雲紋中國圖騰、用缇花、織錦、刺繡等各種布料及編織技巧,展現極度奢豔亮麗的中國風情。如今聞名于世的美國設計師Tom Ford運用奢侈的中國風爲YSL畫下重量級的句号。
東西方服飾文化與着不同的優勢和魅力,同時也存在着不足與偏頗。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強調人體體形的緊身胸衣給女性身體的正常機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而寬袍大袖始終貫穿于3000多年的中國服裝史,時常給人以呆闆,停滞不前,少有變化,創新的感覺。十分巧合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西方服裝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在變革中,兩者又有着相反的發展傾向。東方服裝由松變緊,寬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維的立體裁剪,使服裝變得貼體,輕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經典的完美體現;而西方則摒棄了造作,扭曲性的人體美,把女性從損害健康的緊身胸衣中解放出來。但相同的都是爲了适應新的生活,東西方都改變了繁瑣的裝飾和累贅的服裝結構。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表達寓意的寬袍大袖,西方強調人體之美的服裝造型兩者并無絕對的孰優孰劣的對比。事實證明,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繡賦予西方立體合身的服裝上展現出了耀眼的光彩。當今,世界各地的服裝元素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爲将會從事于中國服裝設計行業的我們,不僅要把握開放的時代契機,緊跟國際時尚潮流,更要努力保護,發揚中國服裝的傳統特色。讓東方服裝的寓意和西方服裝的形體可以兼得且形态更加豐富多變,讓将來的國際時尚舞台綻放出絢麗燦爛的中國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