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德国美术 象征主义
19世纪80至90年代,出现了象征主义文艺思潮,逗粗用象征、寓意手段表现黑夜、死亡、梦境,追求神秘、怪诞、恐怖,表现了世纪末知识分子没有出路的内心痛苦,以阿诺德·勃克林的作品为代表。
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ocklin,1827-1901)是瑞士象征主义画家。早年就学于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勃克林于1848年到巴黎,受到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作品的影响,倾向于富有深刻哲理的想像风景画和神话题材作品。1850年移居意大利,曾在罗马和佛罗伦萨钻研古典艺术。代表作有《拉琴的死神/与死神的自画像》、《潘神芹皮与排箫女神》1857、《维娜斯的诞山首镇生》等,形象刻画真实,色彩微妙,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象征主
象征主义反对在诗歌创作中的无意识感情流露和客观主民科免扩顺冲溶鲜边本义地描写现实,而主张通过理智鲜化的感受去表现近代人微妙的思想意识。
印象主义是19世纪置升条距研室县自波末流行于法国的一个绘画流派的名称。1874年,有一群年轻的法国画家在巴黎一起举行了个人画展。由于他们的画法打破了传统的规则框框,遭到许多人的非倍四比言赵想是冷嘲热讽。因为画展中有一幅画叫做《日出印象》,所以人们就把他们的绘画称作“印象主义”,把这些画家称作“印象主义者”。这些画家侧重于一个物体所引起的视觉印象和物体周围的色彩、光线、气氛等。在他们的画中,运动多于静止,他们用危技际般混病获伤伟演完不断转换的线条和模糊多变的色调代替了清楚的轮廓和陈旧的色彩。
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艺术思节司爱均潮都产生于法国,但是,它们很快就传到欧洲各国,对欧洲的艺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