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裏有世界名畫賞析的網站
來自//**360問答*/
世界名畫有哪些,怎樣賞析?
列賓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賞析 衆所周知,美術的鑒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而獲得審美享受和美術知識的過程。本學期,我選擇了“世界美術賞析”這門藝術學科進行了選修。原因其實很簡單,我自小非常喜歡美術方面的東西,對這些看似神秘的藝術形态十分好奇,很想從這課程當中得到一些藝術的知識與熏陶。通過選修這門課程,我逐步了解了許多關于繪畫的知識。學下來收獲很大,我逐漸可以感受到了文藝複興意大利藝壇三傑之一的拉斐爾那作品散發出一種令人愉快的笃定,那種歸屬感;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在他的作品中的寓意;了解了被可視爲法蘭德斯巴洛克風的具體象征的魯本斯的作品;當然還有現在被我認爲是世界上最美的油畫之一的倫勃朗的“泰特斯”等等這些經典的西方美術藝術。通過不斷的美術鑒賞活動,可以提高人的審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通過美術鑒賞,提高我的藝術品味,吸收前人優秀技法,在中國傳統美術教育中是一種重要的方法。而且在我看來從實際情況作爲起點,由于經濟生活的變化,各種思潮的影響,社會活動空間的擴大,學生産生了一些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高分低能”是一種表現。學生有較多的知識和專業文化,并不一定代表他具有其他方面的素質和修養。所以要呼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而藝術教育恰恰則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手段和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藝術教育不是培養專業的藝術家,不是單純地訓練吹笛子、彈鋼琴、畫畫、書法和跳舞的技術,它是要通過這種技能、知識和修養,提高審美境界,從而促進德、智、體、美、勞、生的全面發展,成爲心中具有崇高理想和大目标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代新人。所以要适當的培養自身的藝術修養。這也是我選擇這一課程的原因之一。在爲時一學期的課程即将結束時,我經過查閱資料将結合俄國偉大現實主義畫家列賓的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按照一般鑒賞的程序對其進行簡單的藝術鑒賞: 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作者:列賓 列賓(1844—1930)是十九世紀後期俄羅斯最偉大的藝術巨匠。這幅作品描繪的是伏爾加河上纖夫拉纖的情景。這幅作品創作于1873年,花了三年的功夫才完成。現收藏在彼得堡俄羅斯美術館内。 1、作品畫面介紹: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列賓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這幅畫的構圖上,列賓利用了沙灘的地形和河灣的轉折,使十一個纖夫猶如一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黃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這幅畫具有宏偉深遠的張力,畫中的背景運用的顔色昏暗迷蒙,空間空曠奇特,給人以惆怅、孤獨、無助之感,切實深入到纖夫的心靈深處,亦是畫家心境的真實寫照,這對畫旨的體現,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極大的作用。在畫面上畫家又對伏爾加河的景色進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狹長的橫幅展現這群纖夫的行列。伏爾加河畔陽光酷烈,沙灘荒蕪、近景隻有埋在沙裏的幾隻破筐作點綴。景色十分凄寂。一隊穿着破爛的纖夫在拉着貨船,步于是那樣地沉重,似乎可以聽到壓抑低沉的“伏爾加船夫曲”的回聲。因此本畫的構圖、線條、筆力等繪畫技巧都是相當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黃的河岸上,一隊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纖夫拖着沉重的腳步拉着貨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掙紮。他們中有老有少,個個都衣着破爛、面容憔悴。領頭的是一位胡須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堅毅的面孔透出飽經風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顯示了他對于艱苦生活的無奈。 走在最後的纖夫低着頭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隊伍向前挪動,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隊伍中還有一個較爲突出的形象,是處在隊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開始這樣的工作不久,皺着眉頭還不太習慣,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頭緊勒的纖繩,畢竟年輕,還不甘心忍受這樣的苦楚。其餘的纖夫都彎着腰低着頭,似乎已沒有多餘的力氣再來表現點什麽,在他們身上剩下的,惟有貧苦、艱難與無奈。在這幅反映纖夫苦難生活的畫裏,與其說是人與自然在搏鬥,不如說是人在與殘酷無情的黑暗命運和社會搏鬥。 畫中的纖夫共有11個人,約略分成三組。每一個形象都被列賓仔細推敲過,畫過人物寫生。他們的年齡、經曆、性格、體力以及他們的精神氣質各不相同。畫家把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統一在主題之中。現據畫家本人的記述,分别來詳細介紹這裏的每一個人物的情況: 最前一組共四人,領頭的名叫岡甯,他的表情溫順,然而性格堅韌,具有一種内在的意志力,此人約有四五十歲。他那雙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額更加突出,顯出了他的智慧。列賓在他的頭上添畫上一塊包頭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臘哲學家的樣子。他原是個神父,後來被教會革職,一度充任過教堂唱詩隊的指揮。他身體結實,兩手下垂。胸前那一條纖索繃得很緊,而身上的麻布衫卻滿是補釘。這是一個俄羅斯農民長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體與精神的痛苦,是這些纖夫形象中的悲劇性主角。在他右邊的一個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農民漢子,他赤着腳,頭發蓬亂,滿臉濃密的胡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岡甯絮叨着什麽。這個形象起着襯托岡甯的前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後面是一個細長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擋住了。他頭戴麥稈帽,叼着一隻土煙鬥,頭顯得尖小一些。他挺直着身子,這樣可使纖索松弛,好像是想省點力氣。這個瘦子的左側,則是一個躬背彎腰的纖夫,他原來是個水手,叫伊卡爾。他的兩手向下握攏,神色嚴厲,眼神凝注,直對着前方。顯然,他的脾氣一定很倔強,是個農村硬漢于。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蝕得百孔幹瘡,結實的肩膀正從破洞處顯露出來。 中間一組也是四個人:穿一身粉紅色破衫褲的少年名叫拉裏卡。看來這個少年是初加入這支行列,他那還未曬黑的皮膚,緊蹙的眉頭告訴觀者,這種勞動對他來說是負荷過重了。他正用于在調節壓在自己肩頭那根據痛了皮膚的纖索。畫家在這個新的受壓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種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剝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這個少年頸上還挂着一隻十字架,這是父母給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賓爲畫這個少年纖夫,曾從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選了一個作模特兒。少年拉纖這種現象,也如資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勞力一樣殘酷,這是沙皇俄國的農奴制度的罪惡,也是畫家所要抨擊的主要目标。緊靠在拉裏卡後面的,是一個受盡風霜之苦的秃頂老漢,他皮膚助黑,臉色陰沉,一邊斜倚在纖索上,一邊在打開自己的煙袋,想偷閑抽口煙來緩解一下自己的苦悶。他和前面的少年,在色彩上構成了強烈對比。兩代人,不同的命運,卻系在一根繩索上。少年右邊是個羸弱有病的纖夫,他步履艱難,全身虛弱,正在用袖口棕汗。頭發露在無檐帽的外邊,顴骨聳起,淚囊水腫,他未來的路程意味着更大的厄運,我們似乎可以聽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裏卡與老漢之間,露出了另一個纖夫的腦袋頂,此人的臉龐發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樣子是個鞑靼人。 最後一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個退役軍人,白色的襯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壓得很低;背後一個皮膚黝黑,巡回展覽畫派評論家斯塔索夫說他是個流浪的希臘人。最後一個人隻見到了他的低垂的頭頂,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個小坡上移動。全畫以淡綠、淡紫、暗棕等色調來描繪上半部的空白,使這條伏爾加河流顯得更爲慘淡了。這是爲了加強人物的悲劇性,烘托幹燥炎熱的天氣 (列賓在岡甯和伊卡爾兩個人物身上曾作過一些改動,尤以伊卡爾纏着白布的頭改動得最多)。2、作品給讀者的感覺? 當我第一次面對俄羅斯畫家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首先感知的是藍藍的天、遼闊的伏爾加河,十幾個姿态各異的纖夫和他們艱難地拉着的船舶。但仔細體驗畫面中所産生的勞動者的力量卻在視覺上似乎受到一種猛烈的撞擊,産生一種說不清的瞬間直覺的審美愉悅。一般而言,感覺都是帶有一定的複雜性和微妙性,感覺的最好的接受方法是體驗,語言則往往難以傳達某種感覺。因此,人們即使産生了某種感覺,也往往難以用适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對智力成熟、語言豐富的成年人來說即爲如此。但是,感覺不管再微妙,總還存在大的趨向性,那麽,具體聯系到《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它給人的感覺應該是壓抑、悲怆和深沉。 畫家列賓的這幅著名油畫,是他經過十多年的構思、繪制和修改才完成的。這幅油畫在反映列賓的思想感情方面很有代表性。通過仔細觀察畫面,我看出畫家的思想感情滲透在每一筆、每個人物身上,也滲透在畫面的色彩和景物的布局上。所以,隻要我們細緻觀察,從畫的整體上認真地體會,就會體會出畫家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即對沙俄反動統治的不滿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畫的是人物群像,從畫中人物的不同衣着、外貌、動作以及神态,我們可以深刻領會人物的内心情感。這幅油畫是列賓到伏爾加河旅行時,仔細觀察了纖夫的生活,經過反複的思索和修改才完成的。作者在描述這幅油畫時,他的觀察是從前到後依次進行的,描述時抓住了人物的衣着、外貌、神态的特點,并展開了适當的想象,把人物的外貌特點和他們的身份、地位、個性結合起來,使每個人物都有了鮮明的個性。11名纖夫,作者着重描寫了4個,從年齡上說,有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從職業上說,有破産的農民,有從事拉纖的工人,有退伍的士兵,他們代表着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承受着沙俄時代反動統治者的統治和壓迫,都過着悲慘痛苦的生活。作者這樣描述,有力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罪惡。3、作者如何使觀衆産生這樣的感覺? 這一過程主要探究作品産生某種氣氛和感動力的原因。其途徑一是社會角度,一是形式角度。從社會角度探尋,指的是将畫面中的形象與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已有的認識與經驗聯系起來,以此解釋畫面形象之所以給我們造成某種感覺的原因。從形式角度探尋,則是注意研究作者通過對點、線、面、體、空間、光色、材質等造形元素的處理,以及對規格、比例、均衡、對稱、反複、節奏、對比、協調、虛實等組織方法的運用,如何營造出我們所感受到的氣氛和情緒。 我第一次看到它,就因震動而再也忘不了它。我也曾經在不同的河流上背過纖。學會在河水不是太急,因而纖繩還不是過于沉重的時候,将纖闆稍稍上移略略高出肩頭,并将右胸盡量前挺以緊貼纖闆,使纖繩不緻于扣進肩頭的肉裏。但當流水很急船又滿載時,就隻有聽任纖繩深深勒進皮肉,磨出血來也顧不上地身體前傾,幾乎觸及地面,靠肩胛骨拽着纖繩前進了。肩膀的骨頭是否過硬,是一位纖夫合格與否的首要标準。對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但我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纖夫,因爲我并不專以背纖爲生,隻是偶爾背背纖而已。也正是偶爾背過纖,讓我深知真正的纖夫有着怎樣的體魄,承受的是怎樣的艱辛,從而對真正的纖夫懷有一種含有敬意的複雜感情。這也是《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下子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曾經以爲再也忘不了那幅油畫的我,在不知不覺中卻已将它遺忘多年!直到今夜的雨聲和我幻覺中江水上漲的轟鳴聲将它送回。自責之餘,又聯想起當初喜愛這幅畫和被那纖夫形象打動的,并不僅僅是我或少數人。今天忘卻這幅畫乃至忘卻纖夫的,哪裏又僅僅隻是我?忘記一幅畫當然算不了什麽,然而忘卻纖夫呢?似乎并不僅僅是因爲時代的進步,已使纖夫退出了現實生活。事實上,退不退出現實生活是無關緊要的,一曲《纖夫的愛》不是風行全國,讓兩位歌手唱紅了?今天人們欣賞不已的,是《纖夫的愛》在卡拉OK中的悠閑纏綿畫面,是“在纖繩上蕩悠悠”的“纖夫”了。問題并不在于這支歌中纖夫形象的虛假,而在于人們欣賞虛假,欣賞缺鈣的“美”。因此,忘卻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實質是忘卻那種有着陽剛之氣的,能夠承受一切苦難與重負的纖夫精神。